语文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475508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38KB
语文教学反思.docx
《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这节课学习的是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同学们,第一组课文文章优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让我们领略了祖国江南的绮丽风光。
《桂林山水》一课在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时,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句勾画出了一幅自然山水画,谁愿给大家背诵一下呢?
”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背诵得好!
那同学们在读这些句子时,有什么发现吗?
”
“我发现作者用了排比句!
”
“这个发现很有价值!
”
“我发现作者抓住了特点来写。
如漓江的水是静、清、绿的,桂林的山是奇、秀、险的。
”
“说得好!
而且作者写得还很具体呢!
”接着教师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还有发现吗?
”
“我发现……”
“好,同学们能从作者优美的语句中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发现,你们会读书了。
这就是我们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学习内容。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一下,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
案例反思:
教学从课文回顾开始,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发现,一起总结,并认识了排比句。
很顺畅。
接下来就是学习“日积月累”。
以往是读读背背,可今天,灵感告诉我应该以读、诵为主,并将排比句的学习延伸到此。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
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
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听《触摸春天》后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生命话题让四年级的孩子去领悟的确有难度。
具体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也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
白老师以“哪些句子描写安静怎样发现蝴蝶,捕抓蝴蝶的?
”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3、4自然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划。
在学生汇报的环节,白老师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示学生通过去掉词、换词、做动作理解词语等方式,感受安静虽为盲女孩,但对生命的热爱是与常人无异的。
白老师还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设计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例子;推荐阅读环节。
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铺垫。
从白老师的这些环节设计看来,白老师是抓住了上面提到的教学重点的。
但在环节的落实上,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讨论一下的:
1、我觉得环节有点乱,有点累赘,好像:
“此时,作者站在不远处看到这情景会有什么感受?
”理解了“多姿多彩”以后,又问“作者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其实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一样的。
老师又接着问“安静为什么要放飞蝴蝶”然后回过头读安静放飞蝴蝶的句子。
后面还有一个环节回顾全文,完成板书以后再一次领悟中心句——作者悟出的道理。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2、环节之间要注意过渡,精心设计过渡语。
3、有效教学当中一个要点就是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
4、因为本单元还有一个重点是:
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其实教学环节中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是不是可以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这两个方法呢?
5、整过过程老师牵得有点紧,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学着自己找关键词领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
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
要和平不要战争!
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检查预习作业时,我发现孩子们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不能理解。
教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了自制的PPT资料以及网络视频,让孩子们先从直观上了解战争和战争的危害。
我觉得:
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
结果,我的目的达到了!
孩子们从课件及视频上看到了一幕幕战争灾难的画面,心灵震撼了,由衷地发出:
“人类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战争呢?
”的质问。
我趁机启发孩子们:
就是因为世界上有些人总想霸占其他国家的资源,总想称霸世界,所以不顾人民的死活,发动战争。
在教学时,我带着孩子们披文入情,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句,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孩子们一起写“小练笔”——“我对受战争伤害的……说”。
结果,孩子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十分感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现象搬到习作里就完事了。
因此,在上课前,我们四年级的几个老师一起集备,确定本次单元习作指导的重点在于“从在自然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着重指导学生从这些现象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什么想法。
在指导习作前,我们开展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大自然启示剪贴报,同学们或合作,或独立,兴致勃勃地从网上,从报刊、从书籍里寻找相关资料,制作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剪贴报。
并附上了自己的想法。
在汇报课上,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与大家分享。
交流搜集乐趣与体会。
在此基础上,指导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但第一稿中还是出现了有些同学作文的偏题、离题等问题,在修改时,我把有关的典型片段做成PPT课件,演示给同学们,让大家评评,给作文“诊疗”,最后提出修改要点供同学们修改时参考:
1、看了所搜集的资料,了解了动物或植物的本领(特性)后,你有什么启发?
——从这些动植物身上,你想到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科学家或发明者,你将从它们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有所发明创造,而不是发明过程!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析出背后真正的故事?
4、有些发明创造早就有了,可以再围绕所搜集的资料说说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为什么要这样发明,赞一赞这位发明者使我们的生活更……。
5、在资料搜集过程中,你还发现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植物也有这样的本事?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类似的东西也是向动植物学习的?
6、与表现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坚决删掉!
7、先有观察,后有发明,这是规律,次序不能乱!
这一修改意见对同学们的帮助很大,他们根据这一提示进行修改,很见效!
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给他们一个准确的提示,把他们引向正确的探索之路。
我想,这是作为教师的任务。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此。
听《绝招》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三年级老师讲《绝招》一课。
这节课紧紧抓住课前的“阅读提示”里的三个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到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以中心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讨论、汇报中解决问题,并通过指导朗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三次说话练习:
1、导入时的看图,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2、想象说话:
小柱子的绝招是怎样炼成的。
3、拓展环节:
“他们第三回比绝招邀请你们,你们会跟他们比什么绝招?
怎么练?
”借机布置口语交际的任务,为后面顺利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作好铺垫。
以“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为什么?
”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这个环节还实现了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着的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教师也设计了小练笔的练习,可惜不够时间展示,如果前面能节省点时间就好了。
与三年级老师分享的看法:
1、默读是三年级的训练重点,特别是独立阅读课文是学生自学,自己思考的过程,默读是最适合的。
2、我觉得在抓精处感悟之前学生应该先初读对课文有个整体感悟才好,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3、让学生齐读阅读提示,归纳阅读提示的三个要求应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从阅读提示中找出需要的信息,然后再出示自学要求。
4、朗读指导应该结合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因为朗读是为了理解,为了加深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
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生认知。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
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听《观潮》一课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又会说些什么呢?
“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
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一、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二、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
《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
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
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
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大海的歌》教学反思
本课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时,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
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
通过这样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学生们很快弄清了大海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年礼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但情节引人入胜。
课文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反映了麦克与爸爸之间深厚的感情。
本课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故在教学时并没有在情节的分析上多下功夫,而是把重点放在一个“悟”字上。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四步。
第一步,谈话引入,做好铺垫。
通过让学生谈送礼的亲身体验,感受到送礼是表达感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为下文感悟麦克对父亲的爱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配乐范读,听中悟情。
通过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学生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而且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课文的基调——麦克对父亲的爱。
第三步,说中悟情,读中悟情。
这个环节是本教学的重点。
重在学生的自悟。
主要通过抓住麦克心理活动的句子,从麦克的心理变化中感受到麦克对父亲的爱,并在朗读中表现出这种爱。
第四步,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让学生通过与麦克、麦克父亲、在座的每一位的对话,加深对父子情深的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希望激发起学生热爱自己父母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结构的处理上,主要抓住两条线。
一条是麦克对父亲的“爱”的主线,另一条是表现麦克心理活动的副线。
不难看出,副线是为主线服务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朗读能力为主。
设计多种句式训练,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拓展说话,并进一步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在朗读时,指导学生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速来表现麦克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心情。
从而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由于本教案重在学生自悟,感悟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有些教学环节在衔接上不够紧密,学生没有答到点子上时,教师扶得较多。
本课教学设计希望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纯掌握知识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理解和内化课文情感,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紧扣课题直奔重点效果很好。
围绕爬山虎脚的样子,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说一说;然后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第四自然段,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
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
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对比自己观察的体验,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作者观察的细心、耐心。
有的说,这么小的“脚”,我看了好几趟才发现的,可见作者观察是多么细心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又不是动物的脚,动物的脚一会儿就可以迈出一步的,而爬山虎的脚必须慢慢长出来以后,才又开始一步步地往上爬,可见作者观察十分有耐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由此我想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根植于现实,根植于实践,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分享收获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相关的内容。
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好文章。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
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
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二、创设情境去体会天下奇观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
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