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的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471917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42KB
非功的教案.docx
《非功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功的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功的教案
非功的教案
【篇一:
非攻教学案】
《非攻》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窃”“攘”“非”“誉”“辜”“亏”“以”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断句方法。
3.学习文章比喻、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
4.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
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
2.难点:
领会本文的意图及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课时。
让学生自己归纳断句方法,不求全,师稍加总结。
重在学生参与,而非教师全盘授予。
[学生预习准备]
1.熟读文段,尝试断句。
(可先用铅笔标注在书上)
2.注音
园圃攘犬豕鸡豚栏厩衣裘......
3.查字典,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明字典上页码)
(1)众闻则非之.
(2)以亏人自利也..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4)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5)至杀不辜人也.
(6)从而誉之.
4.你认为墨子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至宋代少数木刻本上才有),古时候的人怎么读书呢——边读边断,直到对文章完全理解。
不小心断错了,说不定就得全部重来。
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训练,韩愈在《师说》中即有所提及。
高考文科加试中有专门考题;明辨句读,亦为中学生阅读古文之一基本能力。
今天,让我们权作一回古人,学习断句。
二、学生几人组成合作小组,看哪组断句最准确。
三、各组揭晓答案(后面的组可纠错补充,不必一一重复)
答案明确后齐读一遍,加以巩固。
让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四、生谈心得:
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正确断句?
先让生畅所欲言,或许零散,或许不够规范,没有关系,关键是说出自己刚才断句过程中的体会。
师总结:
1.通文意(即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可分几大层次。
首先可以了解文体: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论述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又如何分析论证。
)。
如本文: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之罚之
攘人犬豕鸡豚——罪益厚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罪益厚
杀不辜人——罪益厚
攻国——从而誉之
(再次可以通过找主语,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
2.抓标志。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有:
①发语词和表敬副词标志:
如“夫、惟、盖、凡、初、窃、斯、岂、请、敬”等。
常用于句首,
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②语气词标志:
如“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
往往能断句。
③感叹词标志:
如“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作为独立语,一般可在其前后点断。
④连词标志:
如“以、于、为、而、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故前后不断。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标志:
“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
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一般用在句首,在这些关联词
前可点断。
⑥时间词标志:
如“顷之、未几、既而、已而、俄而、须臾”等,一般用于句首或作独立语,可在前后断。
(例子略)
附:
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
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借修辞。
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来断句,其准确性更高。
a.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
语。
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可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b.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可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
c.反复:
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根据以上方法断句好后,最好再检查一下,看内容是否合理,文意是否贯通。
4.懂常识。
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必须注意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说明:
以上方法使用时并非单一,大多为交叉运用。
要学会给文言文正确断句,也不光以上几
种方法,还需多读多练等。
(上述几点方法不必面面俱到,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几点详讲重点讲,其余则可简单介绍。
不要求高一的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
先有个大致印象,有所了解。
)
五、生再齐读全文,巩固上述相关断句知识。
六、归纳本文中心,总结写作特点。
1.中心:
本文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几种行为,层层推进,揭露“攻国者”的所谓“义”,实质是“大不义”。
2.写作特点:
文章对“攻国者”并未进行义正词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幽默诙谐的事例推进,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提出进攻战争的不义先从偷人果实、攘人犬豕鸡豚到取人牛马、杀不幸人、抢人衣裘再到发动战争,这种“层层剥笋”的方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揭示了侵略的实质,充分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语言质朴,辩论艺术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七、墨子及“非攻”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身低微,故很注重节俭,劳身苦志,也很注重实践。
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但逐渐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古代大变革、大动荡、大动乱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空前惨烈。
孟子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
)
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凌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
反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观点。
非攻——“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地支持。
他认为当时的战争均属于掠夺性非正义战争,认为战争不符合“义”,古之万国大多数在战争中消亡,战争不是治病良方,所以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消灭祸乱,“兼爱”是“非攻”的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结果。
他还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墨子主张“非攻”特指反对“以大攻小,以强侮弱”的掠夺性战争。
“非攻”并不等于“非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的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并且还提出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
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这和当时人民群众欲休养生息的想法是吻合的。
就此点而言,有其积极意义。
可补充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及简介电影《墨攻》。
八、课后作业布置
断句小练习:
1.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晋国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忘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3.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教学反思】
【篇二:
《非攻》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非攻》教案
海口实验中学邢凡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和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墨子非攻思想的实质及其由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毛泽东评价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季羡林说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余秋雨称他的思想是墨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
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及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墨子的非攻选文,感受这墨色珍宝的魅力吧。
2、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深刻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探讨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
二、疏通文意。
(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师:
正音。
2、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下注释,完成多媒体上的练习。
(1)对下列句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众闻则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责怪,反对)之
b、其不仁兹(通“滋”,更)甚,罪益厚
c、谓之不义(名词,道义)(讲解:
名词前面如果有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作动词,而且这个词如果不是去声,要破读为去声。
举例:
天不雨。
因此,“义”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符合道义”)
d、从而誉(名词用作动词,赞誉)之
(2)翻译下列句子:
以亏人自利也。
译文:
因为他损人利己。
(讲解:
自利应为利自,宾语前置)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
这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讲解:
“辩”通“辨”,是区别的意思)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结论句。
结论句: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请同学们齐读并翻译该句:
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这个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分析文本。
(15分钟)
1、那么,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些不义的行为呢?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第一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一段当中列举了种种不义的行为,请大家注意表格中红色字体的词,
问1:
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又、愈、兹、益都是“更”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
)
问2:
由此可见,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列举事例的?
(作者是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列举事例,从小的不义到大的不义,再到最大的不义——攻国。
这些不义之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亏人自利。
)
问3:
对于这些不义之事君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对于小的不义之事君子知而非之,谓之不义,对于最大的不义——攻国,反而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由此,作者提出了“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的问题,也就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
2、那么,为什么作者认为攻国是最大不义?
而君子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问1:
这一段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谈到攻国,那谈了什么?
(学生:
杀人)
问2: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杀人”的?
(从杀人的数量和性质来写杀人的。
杀一人,一重不义,一死罪;杀十人,十重不义,十死罪;杀百人,百重不义,百死罪。
)
问3:
攻国会杀多少人?
会有多少重不义?
(攻国会杀不计其数的人,会有千万重不义,这该有多少重死罪啊!
所以说,作者认为攻国是最大不义。
可是君子们不但不认为攻国有罪、不义,甚至还书其言以遗后世。
可见,他们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多么混乱啊。
)
问4:
那么,为什么君子们在这个问题上会这么混乱呢?
连君子都弄不明白的问题,墨子是怎样进行阐述的?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
请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问5:
造成不分黑白,不辨甘苦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少能辨,多则不辨)
问6:
那么,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的原因是什么?
先让学生谈对当时背景的认识,再插入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就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和君子们都热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社会局面,使天下太平。
所以他们就发动兼并战争,试图以战争来一统天下。
但是,在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没有力量实现这个目标,反而导致了战争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天下更加的混乱不堪。
天下之君子就是因为身处其中,见惯不惊,习以为常,所以,才会少能辨,多则不辨,小能辨,大则不辨。
而墨子是清醒的,他作为平民的代表,独具慧眼,审时度势地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以战止战”是无法实现的。
因而,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思想。
所以,他反对至大不义攻国,想用这一思想来劝说各国君主和君子们止战息争。
所以,毛泽东,季羡林,余秋雨给了他那么高的评价。
到这,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君子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及其产生混乱的深刻根源。
由此顺势提出“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的观点。
3、这两个句子形式上完全一致,意义上也基本相同,但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讨论。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
在第一段里虽然讲了攻国是不义的,但是为什么攻国是不义的,作者并没有讲明其中的道理。
因此,“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只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提出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
所以,这句话只是提出问题的一般疑问句。
而这个疑问通过第二段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层递分析阐述之后才有了明确的答案。
所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应是一个明知故问的反问句。
由此可见,本文的结构就是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方式,最终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的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层进式结构,这也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一种结构形式。
所以,我们学习议论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极具真理性的观点主张,也要很好地学习借鉴作者和大师们行文谋篇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问题探讨。
(8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两个问题:
1、我们能不能把标题“非攻”改成“非战”,为什么?
(攻,是进攻,带有主动性,带有侵略性;而战有正义之战与不义之战,正义之战,即伐无道,诛暴戾,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
而不义之战指的是攻无罪,即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
墨子的非攻思想就是反对一切不义之战,他并不反对正义之战!
在墨子看来,制止了一切不义之战,天下自然也就可以休养生息,太平安康了!
非攻不能改为非战,由此可见,墨子的非攻思想在表述上是具有极强的思辨性的。
)
2、如何才能避免不义之战的发生?
有什么样的方法?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三位学生来谈自己的看法,)
师问:
哪一种方法最有效?
(墨子给当时频发战争的乱世开出的一剂治世良方,那就是兼爱。
)
请学生齐读“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并试着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
师:
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这当中包含了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小结:
由此可见,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兼爱是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要做到互爱互利。
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
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五、拓展延伸。
(10分钟)
因此,有人把墨子誉为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理论的先驱。
那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今天,重温“兼爱”、“非攻”之道,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来陈述观点和依据。
(5分钟)
(世界范围从来没有停止过厮杀,不少国家和地区不时爆发枪击、恐怖、人体炸弹、政变等事件,这些事件其实都是用非和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放眼全球,人民的生活却安定和平稳了许多。
杀戮也只在极少地区发生,墨子的“非攻”思想还有意义吗?
)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千多年已经逝去,但这块墨色珍宝仍然熠熠生辉。
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大师余秋雨曾经说过:
我读墨子,总是能产生一种由衷的感动。
虽然是那么遥远的话语,却能激励自己当下的行动。
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袋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
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
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作为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应该重拾这块墨色珍宝!
七、作业布置:
结合墨子的非攻思想,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篇三:
《非攻(节选)》教案】
《非攻(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墨子的《非攻(节选)》。
二、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三、文本研习
1、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
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
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
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
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
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
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
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
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
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
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
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
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
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
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
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
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
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
何等可笑!
何等可憎!
何等可恨!
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
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