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
- 文档编号:2946868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2.57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北师大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考点1|宋明理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理学的产生
1.背景
(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
(2)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
(3)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
2.含义: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3.影响:
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地位:
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张
(1)核心思想:
提出“天理”的概念。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
(2)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地位: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2.思想主张
(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
3.影响
(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奉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理学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概况
(1)思想来源:
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
(2)地位:
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哲学观: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
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易误辨析] “心学”与“理学”不是继承关系
“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程朱理学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先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史料二:
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
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提示:
精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
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史论归纳
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特点
(1)新发展
①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A [材料的意思是认为富贵是贤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了人的实际情况。
人没有利,平时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
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故A项正确。
]
2.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C [根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
]
3.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D.王阳明
D [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
考点2|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背景
(1)经济: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
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
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
《焚书》《藏书》等。
3.思想主张
(1)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自治、自由。
(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4.影响:
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轻巧识记] 李贽的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
(1)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
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黄宗羲
政治上: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经济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顾炎武
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日知录》
《天下郡国
利病书》
王夫之
哲学上:
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认识论上: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知行关系上:
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
《读通鉴论》
《宋论》
4.影响:
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③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史料二: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对君主专制
史料三:
明清之际出现民主思想
③“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提示:
反传统、反权威。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提示: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提示:
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文化专制的束缚。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儒学 发展 教师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