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9465983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95KB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docx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所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多年来,东台市实验小学秉持“文化立校,品牌塑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文化立校,让追求成为一种文化特质
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学校文化建设既是一种师生精神追求与品格塑造的提炼,更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计划。
而文化力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塑造学校的文化特质,制定师生的共同愿景,通过内在修炼和外在熏陶,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予以凝练、渗透,进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提升文化影响力,让积极进取、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一种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谨慎追求。
现场回放:
2004年,实小的新校区建成,办学条件苏北一流,来学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每年都补充分配或招聘教师,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新鲜血液的补充,为学校带来了生命力,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不同,也使学校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2004年12月下旬,市教育局组织教育教学督导,下午第一节课要听课,听课对象由督导组随机抽取,一共听12节课。
拿到听课名单,教导主任犯难了,原来,其中点到了潘筱韵老师的一节科学课,潘老师已经55周岁了,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退休了。
她任教数学,科学课是兼任学科,教导主任向督导组的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组长答复如果潘老师不想上可以换其他老师。
教导主任征求潘老师的意见,潘老师说:
“我教了一辈子的书,从来没有担心过被听课,现在都快退休了,这个机会我更加珍惜,放心吧,我不会给学校丢脸的!
”因为潘老师出色的表现、活泼的课堂、高效的教学,这节课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交换意见的时候,督导组再次提起这件事,认为一个快退休的教师,这么热爱教育事业,这么珍惜学校荣誉,这是实小精神的个体反映。
这件事在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
怎样把以潘老师为代表的这种实小精神发扬光大,变成每个实小人的自觉行为?
把所有教师的价值取向统领到实小精神的轨道上来?
这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思考。
2005年,学校组织申报了《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再造的实践策略的研究》的课题,2006年被批准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开始了文化再造研究之旅。
教师座谈会、研讨会召开了一次又一次,成尚荣、朱小曼、彭钢等专家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校园,学校办学历程一次又一次地被解读,最终形成了“健康向上,享受成长”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了以“努力”为核心表述语的校训,学校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深度解读: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为所有师生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精神的整体体现,它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近年来,实小将文化建设放到了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认真回顾了学校办学历程,梳理办学理念,提炼出核心价值观,突出文化引领作用。
东台实小地处黄海之滨,范公堤旁,这里属海洋文化圈,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就与大自然不断抗争,努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家园,围海造田,筑坝挡海,立灶晒盐,盐碱田改良,这里的人们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同时又具有坚忍不拔、团结一心的品质。
潘筱韵老师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品格,这是地域文化的馈赠,也是百年办学历史的积淀,实小人用文化再造的行动,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目的。
首先,建立了学校文化标杆。
学校以“健康向上,享受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确立了“建设富有文化底蕴、思想含量的实验性小学”的办学愿景,以“努力”为校训,积极打造为爱而努力、带着思想行走的实践家、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培养“我努力,我快乐”的学生。
这一切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学校自身文化的核心力量,渗透着学校浑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也支撑着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气质。
学校文化标杆的建立,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让师生有了行动的指南。
在办学积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实践,确立能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使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剂和内燃机。
其次,文化再造凝聚了人心。
在学校规模扩大、教师人数增加、组合情况多样化、原有学校文化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文化再造的实践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为依托,重新提炼、打造实小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以潘筱韵这样的有文化代表性的教师个案研究,很好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很多老实小教师在座谈、交流时,唤起了内心似曾相识的文化自豪感。
大家都认为,老一辈实小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毫无怨言。
今天,自己竟然被当作实小的精神旗帜飘扬在高高的文化标杆上,让同事学习、传诵,作为实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很多后来进入实小的教师,特别是那些才完成从学生到人师角色转换的新教师,陡增敬重之情,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能融入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感到无比自豪。
二、教师发展,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文化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认为:
人力资源价值链上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价值创造”主要强调的是价值创造要素的吸纳与开发;“价值评价”强调的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考评体系;“价值分配”强调的是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和员工激励。
价值的科学考评和价值的合理分配会促进价值的再创造。
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价值的再创造。
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成了阻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激发教师再创造的激情,是学校管理策略研究的重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一遍又一遍咀嚼这句话后,学校领导班子提出:
要让研究成为实小教师的工作常态,成为价值再创造的催化剂。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积极打造为爱而努力,带着思想行走的实践家、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的教师团队文化。
现场回放:
丁晓美是师范音乐班毕业的,专业知识过硬,可塑性强。
可工作两年后,她很迷茫,觉得前途暗淡。
放学送路队时,家长跟语、数、外老师非常亲热,对自己这个音乐老师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落差让她很自卑,上起音乐课来也无精打采。
她多次找校长要求换岗,想改教语文、数学,学校领导多次找她谈心,开导她,并安排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和她青蓝结对,为她征订业务杂志,鼓励她撰写教学论文,创设平台让她上示范课、公开课,一个接一个的荣誉激发了她对音乐教学研究的热情,她终于由被动状态走进了自觉状态。
2005年,她光荣地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深度解读: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
“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
教师之道尤其要锻炼。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之源,研究是教书匠与人师的分水岭。
如何引导所有教师热爱教科研、投身教科研,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教科研文化,以教师向上攀登的动力推动学校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为了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培养“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多年来,实小尤其注重为教师开辟教科研的“幸福之路”,把研究打造成常态文化。
首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五级教师成长路径:
合格教师、职业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厘清了教师发展的阶段,为教师的阶梯式发展搭建了桥梁。
为了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个人成长目标,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机制:
培训对象上有个体培训和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上有校本培训、班级培训、教科研培训、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形式上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甚至境外培训。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
有效的机制带动了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劲头,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阅历,使教师由过去“要求我”的被动式发展转变为“我要求”的主动式提升。
其次,寻找专业成长突破点。
教学研究不仅是提高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态度。
为了打造教研文化常态,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校本教研模式化,课题研究特色化”,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思路。
每周都组织适合于不同教龄阶段教师的各种类型大练兵活动,以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导向,引导教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向40分钟要知识、要能力、要方法、要情感态度价值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除了竞争性的比赛,还充分发挥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才干,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深入探索“备、说、议、讲、评”的校本教研新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课题带教研,以项目促发展,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召开汇报会、交流会、点评会。
学习、竞争、研究、反思,每一个环节都紧紧串联在一起,研究成为实小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
丁晓美老师就是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
“九五”到“十五”,实小已完成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市级教科研课题几十项,“十一五”承担了六项省重点课题、十几项市级教科研课题。
人人参与教研已成为实小的常态。
三、特色办学,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是教育工作的主题。
”简单的回答是: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高素质的人,必须通过创建特色学校来实现。
办学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没有个性特色,就不可能提供个性特色人才成长的环境。
实践证明,越是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个性化教育特征就越突出。
创建学校特色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关键。
因此,个性化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灵魂。
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坚守的意志和精细的能力。
只有拥有开放的意识,才能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育不偏居一隅,盲目独大;只有拥有坚守的意志,才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而坚持本真的教育理想,痴守教育最初的真谛,代代传承而不改青青本色;只有拥有精细的能力,才能润物细无声,于细微之处显精神,让教书育人的工程点滴卓越、尽善尽美。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实小全体师生秉承“以规范促发展,以品牌塑发展,以教师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爱心文化、书香文化、团队文化、艺体文化”的办学特色,寻找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努力打造办学品牌。
现场回放:
1993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学校门前一个捡废纸的老人引起了四
(2)班的班主任詹小华老师的注意。
老人佝偻的身躯、破旧的外套、憔悴的面容,让詹老师的心一阵阵地揪疼。
经打听,老人叫洪和珍,邻居都叫她洪奶奶,没有子女,老伴已去世,孤单单的一个人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车库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靠捡破烂维持生话。
从那一天起,四
(2)中队就成了洪奶奶的孩子,他们每个星期都在詹老师的带领下去帮洪奶奶整理房间、洗衣服,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吃的、穿的和用的。
孩子们来了,家长们也来了,孤苦伶仃的老人绽开了笑脸。
三年过去了,四
(2)中队成长为六
(2)中队了,这个充满爱心的集体也要解散了。
临毕业时,孩子们开了个会,洪奶奶怎么办?
“别怕,还有我们!
”现在的四
(2)中队主动找他们,他们愿意接过这根爱心接力棒。
就这样,一届又一届的四
(2)中队传递着这根爱的接力棒。
2006年,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引起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当年被评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一件入选的事例。
《新华日报》将学校爱心助孤事迹列为10年来“感动江苏”难忘的一幕。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感恩,接受爱的熏陶,2007年学校100个中队,分别与100名孤寡老人结队。
从此,“雏鹰助老情暖夕阳”爱心大接力活动成了学校的德育核心品牌,并为全国少先队核心品牌活动策划研讨班开放了现场。
根据这一事迹编排的情景剧《将爱进行到底》参加了江苏省第五次少代会的开幕式演出。
深度解读:
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
“爱心助老”由德育活动成长为德育品牌,到今天形成爱心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孩子。
足以说明,特色办学,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
(2)中队关爱洪奶奶,这一做就是13年,4745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需要何等的毅力?
这既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担当。
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保证每天都有人陪洪奶奶说话,帮洪奶奶做事,有些家长轮到自己的孩子的那一天,也抽空陪孩子一起去。
用他们的话说,这不仅是去关心一个孤寡老人,更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在教育自己,孩子学会了关心人,柔软了孩子的心。
用学校少总辅杨茗根老师的话说:
“我们陪伴了老人的后半生。
”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承诺啊!
其次,要有锐意创新的思维。
要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不仅需要执著的追求、痴情的爱恋,还要有不断创新的品质。
从关爱洪和珍奶奶到为100位老人在实小重新安一个家,让100个中队的孩子分别走近100位老人的身边,去关爱他们,这是了不起的创新,实现了德育活动的质的飞跃,把德育活动做成了德育品牌、德育文化,扩大了参与活动的人数,扩大了社会影响,把学校变成了全社会爱心教育的助推器。
5000多名学生带动的是5000多个家庭,在东台大地形成了一支爱心大军,这样的创新价值无限。
得益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东台实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荣获中国特色学校、全国魅力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今后,我们将在如何把学校文化内化为每一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如何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继续高举文化立校的大旗,不断实践、总结,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魅力 引领 学校 内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