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463217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30KB
小学数学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类“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中”,经历将具体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抽屉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灵活运用该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构建“抽屉原理”的数学模型,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与《鸽巢问题》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笔,笔筒,一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
上课最初,老师想问问你们喜不喜欢魔术?
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这还需要同学们的配合。
向学生介绍:
这是一副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请学生任意抽取5张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5张牌至少有2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
(学生打开牌让大家看)
引导:
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
因为这个有趣的魔术蕴含一个数学问题:
鸽巢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类问题。
(板书:
鸽巢问题)
(设计意图:
魔术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创设魔术表演的情境,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二: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入手,如果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笔。
师追问:
“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
一定有。
师:
“至少”什么意思?
生:
最少,也有可能多。
教师引导:
“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
一定有一个笔筒最少放2支,也有可能多。
师:
“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这句话对吗?
我们得需要验证,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笔筒和笔,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面有几种摆法,不考虑笔筒的顺序,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摆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组同学上前汇报,一名学生演示摆的过程,一名学生解说
生:
第一种摆法:
可以先把4支笔都放在第一个笔筒里面,其他两个笔筒空着;第二种摆法:
第一个笔筒放3支笔,第二个放1支笔,第三个笔筒空着;第三种摆法是第一个笔筒放2支笔,第二个笔筒也放2支笔,第三个笔筒空着;第四种摆法:
第一个笔筒放2支,第二个笔筒放1支,第三个笔筒也放1支。
师:
你们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稍微停顿
师:
看来你们的想法都真棒。
教师通过课件利用数的分解方式有序的把所有的可能罗列出来。
师:
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表示与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
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
有序的思考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每一种方法,对照老师的猜测:
“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两个小球”这个猜测对不对呢?
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
第一种方法有一个笔筒里放4个,大于2,符合至少2个;
第二种方法有一个笔筒里放3个,也大于2,符合至少2个;
第三种方法有一个笔筒里放2个,符合至少2个;
第四种方法有一个笔筒里放2个,符合至少2个。
所以“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两支笔”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师:
说的有理有据,谁愿意再来说一遍。
(再找一名学生解释)
师:
这两位同学关注的都是每种方法中放的最多的抽屉,分别放了几支笔?
生:
4支,3支,2支,2支。
师:
最少几支?
生:
2支
师:
最少2支,有的超过了2支,我们就说至少2支。
刚才同学们在研究的时候,采用了一一列举的方法,(板书:
列举法),列举法是我们研究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它非常直观。
除了列举法还能有什么方法证明老师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生1:
把笔分散放,每个笔筒里先放一支笔,剩下的一支笔放在其中任意一个笔筒里,这样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笔。
生2:
先把笔平均放,余下的1支笔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了2支笔。
师: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棒,先平均放也就是先平均分,可是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
先平均分就能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分的均匀,再把余下的一支笔任意放在其中一个笔筒里,这样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笔”
找同学再来演示一下这个分法的过程。
师:
假设每个笔筒先放一支笔,余下的一支笔可以任意放在其中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会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笔。
这种方法叫假设法(板书:
假设法)它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列举法和假设法都验证了老师的猜测是正确的,对比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为什么?
生:
假设法,列举法需要把所有的情况有一一列举出来,假设法只需要研究一种情况,并且可以用算式简明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列举、假设等方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分析策略结合起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验策略多样化。
)
教学例2,构建模型
师:
5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至少飞进几只?
生1:
我利用画图方法,先让每个鸽巢飞进一只,剩下的两只鸽子分别飞进不同的鸽巢里。
生2:
我利用把笔看成鸽子,笔筒看成鸽巢,通过摆一摆发现,每个笔筒先放一只,剩下的两只分别放到两个不同笔筒里,所以总有一个鸽巢至少飞进2只鸽子。
师:
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假设没有学具,该怎么办?
生:
可以列式
师:
下面你们尝试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生:
5÷3=1......2,至少数:
1+1=2
师:
这个算式里面的每一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汇报
生:
5代表5只鸽子,3代表3个鸽巢,商1代表每个鸽巢先平均飞进1只鸽子,2代表剩下的两只鸽子,1+1=2里面的第二个加数1代表总有一个鸽巢再多飞进1只鸽子,所以总有一个鸽巢至少飞进2只鸽子。
课件出示:
1、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8本书,9本书,12本书呢?
学生依次汇报,课件呈现算式:
7÷3=2……1,至少数2+1=3;
8÷3=2……2,至少数2+1=3;
9÷3=3;至少数:
3
12÷3=4。
至少数:
4
师:
请同学们对比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
当有余数的时候,至少数=商+1;没有余数的时候,至少数=商。
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过程,同时课件出示鸽巢原理的由来。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抓住假设法的核心思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形式表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如果把笔尽量多的平均分给每个笔筒,看看每个笔筒里能分到多少,余下多少,能保证总有一个笔筒里的数量比平均数多1)
三:
运用模型,解释应用
1.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
(1)14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几只鸽子?
生:
14÷4=3……2,2+1=3,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
这里的鸽子相当于笔,鸽笼相当于笔筒。
(2)随意找30名同学,他们当中至少有几个人在同一月出生?
(3)有7枚硬币放在4个口袋里,总有一个口袋里至少放几个硬币?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师:
刚才我们用鸽巢原理解决了一些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是待分的物体笔,什么是笔筒,鸽巢原理就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叫模型。
2.揭秘魔术,首尾照应
师:
还记得上课最初老师表演的魔术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解释一下吗?
生:
5÷4=1……1,1+1=2,所以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
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列举法
假设法:
平均分
有余数,至少数=商+1
没有余数,至少数=商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
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鸽巢问题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因此在例1、例2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互动交流,主动获取新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效果分析
今天所学内容主题是《鸽巢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鸽巢问题的实例,但是并没有有意识的利用数学的角度去归类解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一个扑克牌的魔术导入,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顺势引出了课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如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中,把5支笔放入3个笔筒中,都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
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巢问题”,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鸽巢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光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
虽然在课堂上强调了本节课重要的几个词“总有”和“至少”,并进行了重要的讲解和理解,但是还是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如:
有5只鸽子,要飞进3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要飞进2只鸽子。
个别学生列式是:
5÷3=1.....2,1+2=3,得出了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要飞进3只鸽子的结论。
没有理解“至少”的意思。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但是还是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
对于除法的意义,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不知道5÷3=1.....2表示的含义是什么,所以又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了讲解,所以本节课就少了练习的时间。
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少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大,效果差。
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同步发展,我将继续寻找方法。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提出并运用于解决数论中的问题。
“鸽巢原理”来源于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生日在同一个月。
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找出来的。
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就是“鸽巢问题”,它从原理出发,可以得出很多有趣的结果。
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
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教材首先编排了一个给学生表现“魔术”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的强烈欲望。
例1教材描述“鸽巢问题”的最简单的情况。
着重探讨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
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罗列所有的方法,通过完全归纳的方法看到在这四种情况都是满足结论的;还可以是说理的方式,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时剩下1支。
剩下的1支不管放入哪一个笔筒中,这时都会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
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有一般性。
通过该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法和假设法,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
掌握把m个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例2:
本例描述“鸽巢问题”更为一般的形式,即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k是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
实际上,如果设定k=1,这类“鸽巢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
因此,这两类“鸽巢问题”本质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
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这种结论的正确性,这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思想;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原理,将具体的情况推广到一般。
在例1、2中给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一般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构建“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评测练习
1.填空题
(1)10只鸽子飞回9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2)10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里,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3)121只鸽子飞回20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2.从电影院中任意找了13名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为什么?
2.有4个运动员练习投篮,一共投进了31个球,一定有1个远动员至少投进几个球?
3.实验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97人,至少有多少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将14个气球挂在教室的4面墙上,总有一面墙上至少要挂4个气球。
为什么?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课后反思
数学广角的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表演魔术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引出了课题。
同时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
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
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例1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等方式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列举法适用于数字较小时,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应用范围广,假设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
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
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随意找30名同学,他们至少有()个人是同一个月生日,30÷12=2……6,2+1=3,所以总有3名同学是同一个月生日。
15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中,至少有()只鸽子飞回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教会学生用算式来说明理由,简洁明了,因为15÷4=4„„3,4+1=5,所以15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总有5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笼。
六年级4班由60个同学,总有多少个同学的属相相同?
学校有367个同学,总有各位同学同一天过生日?
练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
”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本书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
”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得通俗易懂。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
(一)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
结合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可展示分析解答过程,通过分析逐步消除学生的各种错误认识,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中抽屉的模型结构的初步感知。
在得出答案后,应向学生提出运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此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考方法:
把什么看成“抽屉”,“抽屉”有几个,怎么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显然,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本单元讲的“鸽巢问题”,实际就是一个“抽屉原理”问题。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
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引导
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本质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可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验,增强运用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 数学 问题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