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946184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62KB
苏教版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docx
《苏教版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
期末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一)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
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
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
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
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
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3以上是水。
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
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用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比如可以预感冒,并使感冒者早愈。
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一道防线。
足够的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
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
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
水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
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操、脱水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
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于70%、老年男子于小于65%。
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要喝多少水呢?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l%——2%。
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
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
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
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1/3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
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抖,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
1.本文扣住饮水,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
2.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请补充说出其它三个方面。
(l)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⑵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怡病;
⑶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⑷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3.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举例:
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
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作用:
具体地说明了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
4.文章结尾说“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食中枢,人容易‘厌食’”。
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读了本文,你对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有了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身边生活现象简要谈谈。
谈出自已的认识,能够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生活中喝饮料代替喝水这一现象来谈的。
(二)蜡烛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致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
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
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渐渐地,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
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
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
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
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
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
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
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越烧越短的蜡烛究竟去哪了?
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
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
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
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
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③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大多数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
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
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蜡烛视为宗教神物。
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为逝者长燃蜡烛的习俗,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
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
这个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月亮女神生日时,人们在祭坛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点燃的蜡烛,比喻月亮撒向人间的轻柔光芒。
这个传统后来被用在希腊孩子们的庆生会上,逐渐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沿用至今。
“洞房花烛夜”时,又粗又长的红烛被称为“喜烛”。
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
如今,流行的工艺蜡烛有着各种色彩、形状和香味,它们是在蜡烛的基础上添加了颜料、精油等辅料。
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现在,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
看来,蜡烛的传说仍然被书写着,也许会一直延续下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蜡烛,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
到十九世纪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
现在已逐渐被电灯取代,现在的蜡烛已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文章是按照蜡烛产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说明的。
)
2.根据文意,在文中②③处的横线上拟写小标题。
①蜡烛的发展②蜡烛的燃烧③蜡烛的特殊作用
3.依据第①部分内容填空。
蜡烛的发展历程:
脂蜡(牛羊脂蜡)石蜡
4.第②部分在介绍烛芯的发展变化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作比较。
突出说明了三根棉线编制成的烛芯的优点。
5.文章第③部分划线句子中加点的“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大多数表示绝大部分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蜡烛被运用在特殊的场合,虽然它被电灯取代,但是在停电等特殊情况下依然可以作为备用的光源。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熬住就是一切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
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
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
熬。
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
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
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
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
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臵,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
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
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
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
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
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
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
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
老先生说:
“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
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
”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
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
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
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
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
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
诗人里尔克曾说:
“挺住就是一切。
”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
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熬住就是一切 ,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举例论证 。
2.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
请简要说说理由。
示例:
不好。
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
(言之有理即可)
3.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
4.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5.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
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
“熬住就是一切”。
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
(意思接近即可)
6.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示例:
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
(意思接近即可)
(四)人生莫惧少年穷
①在我们所了解的很多成功人物中,不少人均出身贫寒之家。
②贫寒如何能成为成功动力,我有一个大致的分析。
首先对于贫寒与失败的恐惧,不想陷入在贫寒中暗无天日,这种内在的力量是巨大的。
尤其在多少增长了一点外在的见识之后,这种恐惧就有了宣泄的方向,因此贫而不让孩子失去见识的机会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变成宿命的下一代。
其次是贫寒不只是财务困境,往往也是社交困境。
在杜绝了所有主要甚至一切外在帮助之后,人们更有可能认识到只有靠自己孤注一掷,因此投机与侥幸的心理大大减少,无所顾忌的进取心反而发育起来,这样贫寒成为行动的直接动因。
再次是贫寒能让人清晰地数算自己的收益,能切实地感到每一份收益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这样贫寒的孩子中有一类有了更加明白的头脑,因此内在的算计能力非常的好。
最后贫寒导致放手。
贫寒之家见识不多,也许期待也不高,因此贫寒之家对于孩子的管控度反而弹性空间更大。
这样个人潜力与自我意识可能更发育,这为在自我发展中提供了非常好的个体成长条件。
③话是这么说,但在实际上我们会遇到三种比较让人失望的景象:
一是贫寒之家两代人都自甘宿命而草草接受现状作为未来的安排的,这竟然也是今日一般工薪阶层尤其是农家的主流。
放弃让“贫不过二代”成为不可能,坦率而言,几乎在同等条件下,就靠贫寒之家的孩子比其他富足之家的孩子多勤快一点、多担当一点的经验,就大半能超越后者。
二是贫一代砸锅卖铁的投入甚多,而青年一辈辜负上代期望,有过于严重的自卑感的,老觉得自己没有人家的爹好,觉得在今日的体制下本无太大空间,结果放松了自己的努力。
结果没好爹的客观条件不可变不说,个人本可以建立的勤奋、耐劳、主见、担当、个性等主观优势又不具备,这样坐失自己宝贵的变革时光,坐等自己的失败来临,而现在的贫二代中这样的孩子还竟然不少。
三是身为贫寒之子,虽有进取之心,但忽略了贫寒之家往往存有的肝胆热情、困窘相帮的特性。
为了进阶而不顾一切,为了不失败而不择手段,稍有成功就藐视贫贱之人,一副得志就猖狂的样子,结果竟然聚集了更多反对的势力,徒然增加很多导致他失败的人为因素。
④说少年穷不可怕,是在说贫穷提供了很多逼迫与发挥我们个人潜能的空间;而我们很多人少年穷的可怕,在于因贫穷而自丧其志或者自失其格。
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人生莫惧少年穷。
2.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贫寒成为成功动力的原因。
(意思要相同和相近,并用陈述句回答)
3.第④段中指出的“我们很多人少年穷的可怕,在于因贫穷而自丧其志或者自失其格”,其中“自丧其志”、“自失其格”各指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自丧其志”是指:
自甘宿命而草草接受现状作为未来的安排的;辜负上代期望,放松自身努力,坐等失败。
“自失其格”是指贫而无德,不择手段,导致千夫所指。
4.在文章①段,作者指出“在我们所了解的很多成功人物中,不少人均出身贫寒之家”。
请你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论证。
例一:
韩愈三岁丧父,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例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后任参知政事,进行了庆历新政。
(五)剔掉多余的
(1)走进朋友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
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
(2)老陈是我们这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
他的根雕作品,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
(3)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
只见老陈手扶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
我好奇地循声看看那段树根,盘根错节,通体黝黑,枯而不烂,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啊。
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
(4)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
只见他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
一散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作思考状。
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5)惊问老陈,这就是那件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
(6)老陈颔首。
(7)再问老陈,你是怎么精雕细刻而成?
(8)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
“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
(9)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根雕的兴趣,请问其详。
(10)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
(11)我看了半天,茫然,不过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
(12)它是一只蟾蜍。
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拿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
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
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13)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作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
(14)真是太神奇了。
(15)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错了。
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
(16)老陈深吸一口气,感慨地说:
“……”
(17)是啊,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
1.第
(1)段画线的句子用比喻描绘“老陈”,在丰富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
(1)能突显老陈作为根雕艺人的身份;
(2)能体现老陈醉心艺术,专心工作的神态;(3)能体现老陈朴实无华、不修边幅的特征。
(达到任意两点)
2.第(4)段和第(13)段对老陈刀下的“思想者”和“蟾蜍”分别作了细致的描绘,你觉得对这两件作品描绘的侧重点和目的有什么不同?
对“思想者”的描绘侧重体现外在的精细,可谓须发毕现,目的是为了突出老陈的雕刻技艺精湛;对“蟾蜍”的描绘粗重体现内在的精神和气韵,目的是为了突出老陈深厚的艺术修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3.你觉得“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老陈是一个醉心艺术事业的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因为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
4.根据上下语境揣摩一下,第(16)段“老陈”会感慨地说什么?
请以老陈的口吻,补全省略掉的内容。
提示:
可以从人生的梦想、人成长中的困惑、诱惑、负担等不同角度切入,以体现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多元化。
要适当注意表述的口语化。
示例:
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想做这做那,根本不现实……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剔除掉一些梦想,也不断地甩掉一些包袱,这样,你才能把自己雕刻成你真正想成为的人。
(六)让孩子拥有高贵的心地
亦池在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缓缓进步,比成绩更令我高兴的,是亦池的品德,在12岁到15岁之间,在一个人青春发育过程中最兴奋最迷惘最青涩最莽撞最脆弱的阶段,她健康地走向成熟,一如既往地如她儿时那样,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
我知道这才是她将来理想有望实现、事业有望成功和生活得幸福的最根本条件。
比如亦池是这样处理一件麻烦事的:
那是初三时一次课间休息,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玩耍。
一个男同学打篮球热了,脱下棉袄,要亦池帮忙照看。
亦池就将男生的棉袄接过来,挂在旁边的树杈上,自己一旁看守。
忽然上课铃声响了,男生大叫:
“我的棉袄。
”亦池急忙拉下棉袄,扔给男生。
可是,树枝剐破了棉衣的下摆,撕开了一道约摸两寸长的口子。
男生立刻气势汹汹,不依不饶地索赔,因为这是一件新买的正宗法国名牌阿迪达斯,价值好几百元呢。
亦池安静地回答他两个字:
“好的。
”周末,她把男生的棉袄带回了家,吩咐我说:
“你缝一缝自己穿吧,买件新的我赔给他。
”亦池居然还很幽默,说:
“妈妈,没有想到一个小男生的棉袄你穿着还很神气呢,算我给你一个机会穿穿法国名牌吧。
”
这就是我的孩子!
其实连我们大人都认为这男生太不懂事了,这么小的口子又在下摆,细针密线缝好根本就看不出来,我替他缝补好再赔一些钱就是了,怎么就一定要赔全新的呢?
再说亦池还是替他照看呢,做好事还做出麻烦来了?
但亦池绝不与人争论,就像大人对小孩子说话那样,不温不火给我们一句话:
“算了,人家要赔就赔吧。
”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峰回路转,男生的家长得知情况后过意不去,向我们道歉并批评了他们儿子的不懂事。
亦池把我缝补好的衣服带回学校还给了男生,此后再无一句闲话。
在抚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多少次,趁她酣睡,我都会忍不住深深凝视她,心里冉冉升起一种骄傲。
随着她渐渐长大,这一种骄傲从来没有减弱:
那就是这孩子的高贵心地与端方品质,是她浑然大度的忍与让。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宽慰和最大的幸福。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金贵的东西,也是足以流传子孙万代的唯一财产。
1.概括本文叙述的这个故事。
一男生请亦池帮忙照看棉袄,亦池在还给他时因着急而刮破了,亦池大度地答应了索赔要求。
2.在母亲眼里,亦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亦池是一个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的孩子。
3.品味下面这个细节的表达作用。
但亦池绝不与人争论,就像大人对小孩子说话那样,不温不火给我们一句话:
“算了,人家要赔就赔吧。
”
这个细节,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传神地表现出亦池“浑然大度的忍与让”。
4.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为“总分总”结构,首段即介绍了亦池的品德,中间三段讲述了一个故事,具体表现了这种美德;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再次赞颂了孩子的这种美德。
5.指出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随着她渐渐长大,这一种骄傲从来没有减弱:
那就是这孩子的高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师 原创 期末 复习 现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