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简答题.docx
- 文档编号:2946170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5.33KB
实验诊断简答题.docx
《实验诊断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简答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诊断简答题
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
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
答: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
诊断灵敏度:
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特异性:
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
连续定量数据分析
3.参考范围:
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
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
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
(1)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
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1)低色素性:
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
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常见。
6.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临床意义
答:
(1)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物质,是核糖体。
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2)染色质小体: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核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环
(3)卡-波环:
成熟红细胞内细淡紫红色环形,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
成人出现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
7.贫血的实验室检验项目:
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深蓝或浅蓝网织状。
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性贫血、急性失血;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贫血。
红细胞有关参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8.什么是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红细胞沉降率ESR:
指红细胞在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影响因素a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b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
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5).其他:
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9.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
①各种感染化脓性;②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
I、大手术;II、心肌梗塞;III、急性溶血;③急性内出血,出血后1~2小时明显增多——诊断标;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痛:
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病;真性红细胞↑症;原发性PH↑
10.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
①感染:
病毒性流感、革兰阴性杆菌感染②血液病:
再障、粒细胞缺乏、细菌性伤寒③理化因素:
电离辐射、药物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性休克
11.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课发生哪些中毒性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1.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2.中毒颗粒;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和大面积烧伤3.空泡形成;严重的感染ESP败血症4.核变性;严重的化脓性感染5.杜勒小体:
严重化脓性感染。
1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
答: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3皮肤病,如湿疹等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其他如风湿性疾病
13.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感染性疾病,只要为病毒感染2肿瘤性疾病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
14.异性淋巴细胞分型及增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Ι型,又称空泡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Π型,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胞体较大,外观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
核形状与结构与Ι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噬天青颗粒。
Ш型,又称幼稚型。
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临床意义: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
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可高达10%以上。
疾病恢复后异形淋巴细胞仍可存在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
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等疾病。
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4.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治疗等
15.简述类白血病反应的分类
答:
1中性粒细胞型2嗜酸性粒细胞型3淋巴细胞型4单核细胞型
16.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17..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多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
MPV增加是造血红能回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吃血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18.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
1、细胞体积:
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组建由大到校,但巨核系细胞体积通畅是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
同时形状随着体积的变化也变化。
2、细胞质①量有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变化不大②染色,有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总变为橘红③颗粒,从无颗粒到嗜天青颗粒再到特异性颗粒,但红细胞质内一般无颗粒。
3、细胞核,①大小,有大到小,有规则变为不规则,甚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或凝聚成块,着色由浅变深③核仁,由有到无,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
有大变小,巨核细胞则相反
19.什么是过氧化物酶染色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POX:
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放出新生态氧,使物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临床意义:
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NAP:
使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显色的方法,临床意义:
有助于鉴别和诊断某些疾病1、感染性疾病NAP活性增高;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NAP活性减低;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NAP积分值减低;4、再生障碍性贫血:
NAP活性增高;5、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0.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答:
①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②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③有助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④有助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⑤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⑥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⑦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⑧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21.简述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
红细胞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细胞较晚幼红细胞更多。
③贫血程度较轻使,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
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碳核”。
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④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个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
⑤巨核细胞正常
22.简述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
①骨髓增生明显减低。
骨髓小粒呈粗网结构空架状,细胞稀少,造血细胞罕见,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80%以上。
③巨核细胞显着减少,多数病例常无巨核细胞可见。
④浆细胞比值增高。
有时还可有肥大细胞、网状细胞增高。
23.简述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40%~50%以上,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与正常有红细胞系列并存。
③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本病早期巨粒细胞先于巨幼红细胞出现,以巨晚幼粒红细胞及巨杆状核粒细胞为多件,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显像,又有早期诊断意义。
④巨核细胞数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现包体巨大,核分叶过多,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
24.简述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
答:
血像:
(1).贫血:
RBC下降、Hb下降;
(2).PLT下降;(3).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4).RBC多形态正常。
骨髓像:
(1).增生程度活跃;
(2).粒红比增大;(3).细胞增大以原始阶段细胞为主,其它细胞均受控制。
25出血性疾病的检测项目
答:
一期止血缺陷:
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出血。
选用血小板计数(PLT)和出血时间(BT)作为筛选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
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出血。
选APTT和PT。
纤溶亢进性出血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被纤溶酶降解出血。
选FDPs和D-D。
26血栓性疾病检测项目如何选择
答:
筛选试验:
1APTT和PT可能缩短,2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高,3血小板聚集实验聚集率可能升高,血液粘度一般增高。
常用实验:
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增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B血小板球蛋白增高——血小板被激活。
3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增高——凝血酶生成增多。
4抗凝血酶活性减低——凝血酶活性增强。
5FDPs和D-D减少——纤溶酶活性减低。
特殊实验:
1TME和T_1增高,血管内皮损伤。
27APTT、PT、TT、FIB、AT的检验项目有哪些临床意义
答:
APTT:
是内源凝血系统筛选实验,PT:
是外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
TT:
延长见于地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存在。
AT:
抗凝血酶的多少,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
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乏症,DIC。
28.病理情况下尿中常见的管型及临床意义
答:
1透明管型:
由T-H糖蛋白、清蛋白的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园,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2管型颗粒:
a.粗颗粒管型,在蛋白质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外形较宽易断裂,可吸收色素呈黄褐色,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b.细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细小而稀疏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3,.细胞管型:
a.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b.红细胞管型:
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c.白细胞管型: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d.混合型管型:
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蜡样管型:
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低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色或浅黄色蜡烛状。
该类型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有不良5.脂肪管型:
因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而得名,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6.宽幅管型:
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不规则,易折断。
常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
7.细菌管型:
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
8.结晶管型:
含盐类、药物类化学物质结晶管型。
29.病理性尿液颜色改变及临床意义
答:
血尿:
a肉眼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
即可出现淡红色。
B镜下血尿:
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
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正常尿液验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在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及酱油色。
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肌红蛋白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坏死等。
3)胆血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油豆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
当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样(菌尿)。
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
脓尿和菌尿鉴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
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尿则成为乳糜血尿。
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成为脂肪尿。
然后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30什么是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产生的机制
答:
蛋白尿:
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盐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混合型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
上述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
4组织性蛋白尿:
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
肾脏病变很少仅表现为单纯性组织蛋白尿。
5溢出性蛋白尿:
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凝溶蛋白尿。
31.尿液有形成分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血尿红细胞形态有哪些变化
答:
1)红细胞:
典型形状为浅黄色双凹盘状。
高渗时桑椹状,低渗时红细胞淡影,肾小球源性血尿呈多形性改变。
2)白细胞:
外形完整。
无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浆内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3)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自肾及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4)管型:
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状蛋白聚体5)结晶:
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者有肾结石的可能。
32尿糖升高原因
答:
1血糖增高性尿糖,血糖超过肾糖阈。
血糖正常性;肾小管病变使重吸收糖降低,暂时性糖尿见于生理性或应激性尿糖增高。
还有假阳性糖尿,是一些还原性药物使班氏实验假阳性。
33尿管型形成条件
答:
1尿中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2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3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休息完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随尿排出。
34粪便隐血实验临床意义
答:
隐血实验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意义,消化性溃疡,阳性率低,呈间歇阳性。
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率高,呈持续阳性。
急性胃粘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均为阳性。
35.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液有何变化
黄疸类型
尿液检查
颜色
尿胆原
尿胆红素
正常人
浅黄
1:
20阴性
阴性
溶血性黄疸
加深
强阴性
阴性
肝细胞性黄疸
加深
阳性
阳性
胆汁淤积性黄疸
加深
阴性
阳性
36.简述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压力mmH20
外观
细胞数及分类
蛋白质定性
蛋白质定量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致病菌
化脓性脑膜炎
显着增高
混浊,
脓性,可有肿块
显着增加数千中性粒细胞为主
++以上
显着增加
明显减少或消失
稍低
可发现致病菌
结核性脑膜炎
增高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纤细网模形
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增加
减少
明显减少
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
稍增高
清晰或微浊
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无
脑脓肿
增高
无色或黄色微浊
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有或无
脑肿瘤
增高
无色或黄色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无
蛛网膜下腔出血
稍增高
血性为主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无
正常
70~180
无色透明
0~8个多位淋巴细胞
阴性
~
~
119~129
无
37.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性积液
炎性,肿瘤,物理或化学型刺激积液
外观
淡黄色稀薄透明
浑浊,血性,浓性,乳糜性
比密
<
>
凝固性
不自凝
能自凝
Rivalta试验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g/L
Glu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100x10的6次方/L
>500x10的6次方/L
细胞分类
以淋巴间皮C为主
病因不同,分别以中性粒C淋巴C或瘤C为主
细菌学检查
阴性
常可找到病原菌
(腹水为漏出液见于肝硬化腹水)(胃液呈咖啡残渣样外观见于胃溃疡)
38.试述血尿素氮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
尿素氮增高见于:
器质性肾功能损害1)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肿瘤等2)急性肾衰肾功能轻度受损是,BUN可无变化,但GFR下降至50%,BUR才能升高。
2肾前性少尿3蛋白质分解摄入过多4血BUN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多以KT/V表示,当其指大于1时表示透析充分
39.常见远端肾功能试验有哪些
答:
1.昼夜尿比密尿比密试验3.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
40.测定肾小球虑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
答:
1血清肌酐测定Cr2.内生肌酐清楚率Ccr3.血尿素氮测定BU4.肾小球率过滤测定5.血β2—微球蛋白测定。
41.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将肾功能损害程度分为几期
答:
分为4期:
第1期(肾衰竭代偿期)Ccr为51~80ml/min;第2期(肾衰竭失代偿期)Ccr为50~20ml/min;第3期(肾衰竭期)Ccr为19~10ml/min;第4期(尿毒症或末期肾衰竭)Ccr<10ml/min。
42、根据血肌酐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答:
肾衰代偿期,血肌酐<178μ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Cr>178μmol/L;肾衰竭期,血Cr明显升高,大于445μmol/L;
43、根据血尿素氮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三期肾代偿期,血BUN<9mmol/L;肾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44、简述急性、慢性肝炎时实验诊断指标(转氨酶、胆红素、总蛋白)的变化特征
急性肝炎时,转氨酶显着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蛋白没有明显的变化
慢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大多数慢性肝炎的AST升高大于ALT的升高,血清胆红素代谢基本正常,血清总蛋白显着升高
45、不同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要点有哪些
血清胆红素(μmmol/L)
尿内胆色素(μmmol/L)
CB
UCB
CB/S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正常人
0~8
~
~
-
~
梗阻性黄疸
↑↑↑
↑
>
++
减少或缺少
溶血性黄疸
↑
↑↑↑
<
+
明显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
↑↑
↑↑
~
+
轻度增加/正常
46、肝纤维化的主要实验检验指标有哪些
MAO、PH、PⅢP、CIV、HA、LN
47、怎样合理选择肝功能实验指标
健康体格检查时可选择ALT、AST、γ-GT、A/G比值
怀疑为无黄疸性肝病ALT、胆汁酸、尿内尿胆原及肝炎病毒标志物
怀疑为原发性肝癌时一般肝功(ALT、AST、STB、CB),ALP、γ-GT
48、空腹血糖检测、口服糖耐量实验的临床意义有哪些OGTT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FBG增高FBG>L高糖血症
(1)生理性增高:
餐后1~2小时
(2)病理性增高:
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
FBG降低FBG<
(1)生理性降低:
饥饿
(2)病理性降低:
胰岛素过多,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
OGTT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2、判断IGT(糖耐量异常);3、平坦性糖耐量曲线;4、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5、鉴别低血糖。
诊断标准:
有以下条件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症状,FPG>L;
2、OGTT血糖峰值>L,OGTT2hPG>L
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L,且伴有糖尿阳性者。
49、简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意义
答: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间,其生成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反应近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包括
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筛检糖尿病
预测血管并发症
鉴别高血糖。
50、以实验室指标如何鉴别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鉴别项目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年龄
中青年
中老年
儿童
不定
性别
女性
不定
不定
不定
病因
缺铁
铁利用障碍
Hb异常
缺铁或铁利用障碍
网织红细胞
—或↑
—或↑
—或↑
—
血清铁蛋白
↓
↑
↑
—或↑
血清铁
↓
↑
↑
↓
总铁结合力
↑
↓
—
↓
转铁蛋白饱和度
↓
↑
↑
—
细胞外铁
↓
↑
↑
↑
储存铁
↓
—或↑
↑
↑
铁粒幼细胞
↓
环形铁粒幼细胞>15%
↑
↓
HbA2
↓或—
↓或—
↑
↓
51、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
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
心肌损伤后迅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
检测方法便捷快速;④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所证实。
49、简述cTnT、肌红蛋白在AMI诊断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诊断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