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第156套.docx
- 文档编号:29460974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5.65KB
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第156套.docx
《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第156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第156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第156套
2020年山东省《小学教育学》考前练习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由于不同的科目的题型不同,文档中可能会只有大分标题而没有题的情况发生,这是正常情况。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题)
1.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A.德育活动
B.劳动技术教育
C.课外活动
D.额外教育
2.
以守恒观念的形成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5.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上课、成绩考核与评定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
A.教学大纲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课程计划
7.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首席教师作用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同伴影响
8.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涯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
A.弗勒
B.布鲁姆
C.费斯勒
D.奥恩斯坦
9.教师规定学生做不完作业不准回家吃饭,侵犯了学生的()
A.财产权
B.人格尊严权
C.生命权
D.人身自由权
10.“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11.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
A.3岁
B.5岁
C.7岁
D.9岁
12.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3.“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14.随着教学的进程,在黑板上展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细目,表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这是()
A.提纲式板书
B.重点词语式板书
C.对比式板书
D.问答式板书
15.
教师把学生带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环境中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16.“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儿童发展的()。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进化论
17.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论”观点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18.下列最早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并倡导教育实验的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19.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是()。
A.科技进步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政治需要
D.产业革命
20.教育学上把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
A.非正式教育
B.前制度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后制度化教育
21.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22.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2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24.据我国心理科学工作者研究确定,小学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关键期为()。
A.6、7~11岁
B.7、8~11岁
C.9~11岁
D.10~11岁
25.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26.《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7.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说的是课外活动的()特点。
A.灵活性
B.开放性
C.兴趣性
D.自主性
28.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
A.明朝
B.“中华民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清朝
29.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30.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
A.创造
B.学习
C.生殖
D.思考
二、多选题(共20题)
31.下列活动中属于体育活动的是()
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会演
D.冬令营
E.实验制作
32.学生先学会了“电脑”的概念,然后再学习“笔记本电脑”这一概念,这种学习过程属于()
A.总括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类属学习
E.组合学习
33.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教科书
B.参考书
C.练习册
D.课程计划
E.教学大纲
34.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35.下列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迁移性原则
E.生理适宜原则
36.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不陵节而施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不躐等
E.晕而时习之
37.诉讼可分为几种()。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复议
38.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39.“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40.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A.讨论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
D.讲授法
E.实验法
41.下列选项属于外部学习动机的是()
A.学习是为了取得老师的表扬
B.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
C.学习是为了获得名次
D.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
E.学习是出自好奇心
42.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C.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3.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A.知识广博
B.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C.富有感情
D.有感染力
44.下列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有()
A.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B.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E.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45.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主要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E.平等娱乐的权利
46.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47.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班集体是班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班群体算不上班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是班集体
E.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8.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以下哪些内容?
()
A.对人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49.()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A.社会
B.知识
C.学生
D.教师
E.家庭
50.“循序渐进原则”中的“序”指的是()
A.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B.学科的知识逻辑
C.课堂的组织顺序
D.学生的认知顺序
E.课堂教学的进行
三、判断题(共10题)
51.
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
注入式和启发式。
()
52.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
5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
54.课堂倾听技能要求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只通过表情或简单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而不发表任何评论。
()
55.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备课在上课前就已经全都完成了。
()
56.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
57.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
58.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
59.
原型内化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
()
60.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四、简答题(共2题)
61.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62.什么是说服法?
小学德育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单选题答案:
1:
C2:
C3:
D4:
C5:
B6:
A7:
B
8:
A9:
D10:
C11:
C12:
B13:
B14:
A
15:
C16:
B17:
A18:
C19:
B20:
C21:
A
22:
B23:
D24:
C25:
D26:
B27:
B28:
D
29:
C30:
C
多选题答案:
31:
A,B,D32:
C,D33:
A,E34:
A,B,E35:
A,D,E
36:
B,C37:
A,B,C38:
A,D39:
A,E40:
A,B,C,D,E
41:
A,B,C,D42:
A,B,C,D43:
A,B,C,D44:
A,B,C,D45:
A,B,C,D
46:
A,B,C47:
B,C,D,E48:
A,B,C,D,E49:
A,B,C50:
A,B,D
判断题答案:
51:
对52:
对53:
错54:
错55:
错
56:
错57:
对58:
错59:
对60:
对
简答题答案:
61:
None62:
None
相关解析:
1:
课外活动就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
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观念的形成为标志。
3:
“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
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4:
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思维的特征,小学生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5:
不均衡性即不平衡性,因为发展关键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发展不平衡性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6:
A【解析】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7:
B【解析】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首席教师作用。
8:
A【解析】略。
9:
略。
10:
C【解析】略。
11:
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7岁。
12:
B【解析】略。
13: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14:
提纲式板书是指教师以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讲授内容按顺序以不同的编号列出相应语句的逻辑地位,从而体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体系的一种板书形式。
15: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6:
B【解析】此观点是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7:
A【解析】“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
他十分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作用。
教师中心论者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把教师看作教学的绝对支配者,并单纯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
18:
“实验教育法”的名称最早是由梅依曼提出来的。
梅依曼是实验教育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因此,他的教学实验观点来自丁.他所受到的实验心理学的训练,被称作是典型的“铜器派”教学实验研究者。
19: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而现代教育是教育其中的一个阶段,所以选B。
20:
C【解析】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之前的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21:
A【解析】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笼统性,精确性比较差的特点。
22: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3:
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24:
C【解析】小学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关键期为9~11岁。
25:
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6: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
劝勉而不强制:
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学记》还说: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
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
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27:
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灵活性(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表进行的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开放性(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综合性(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兴趣性和自愿性。
28:
D【解析】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定初等小学,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29:
本题考查讨论法的概念。
30:
C【解析】成熟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具有生殖能力。
相关解析:
31:
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兴趣,而C选项属于文学艺术活动,E选项属于科技活动。
32: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新概念“笔记本电脑”是IH概念“电脑”的下位概念。
33:
AE【解析】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4:
ABE【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其主要包括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
35: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6: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A、D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E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37:
诉讼分为三种,即: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38:
AD【解析】略。
39: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
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则是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40: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41: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42: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43:
ABCD【解析】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广博、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富有个性等。
44: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45:
ABCD【解析】根据《宪法》规定少年儿童有生存的权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中,未成年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46:
ABC【解析】本题考查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
47: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8:
ABCDE【解析】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
49: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为社会、知识和学生。
50: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两大方面,即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学生发展规律包括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以及学生生理发展节律。
相关解析:
51: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学方法。
52: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
53:
×【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54: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构想和讨论,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而不能只是旁听。
55:
根据备课时间先后,可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课后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做好准备。
56: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57:
遗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58:
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59:
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0:
√【解析】略。
相关解析:
61: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
62: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小学德育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
(1)明确的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学 山东省 小学 教育学 考前 练习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