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9459766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110.72KB
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综合评价3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5
2.1项目建设背景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
第三章建设条件13
3.1项目区概况13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16
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18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20
4.1市场分析20
4.2销售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22
4.3市场风险分析23
第五章建设方案25
5.1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25
5.2项目设计方案及养殖工艺25
5.3总体平面布置29
5.4建筑结构31
5.5设备方案32
5.6给排水工程33
5.7供电工程33
5.8采暖工程35
5.9节能减排措施36
5.10实施进度安排38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39
6.1环境影响39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39
6.3评价与审批40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41
7.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41
7.2经营管理措施42
7.3技术培训43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43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46
8.1投资估算依据46
8.2投资估算46
8.3资金来源47
8.4资金使用和管理48
第九章财务评价49
9.1财务评价依据49
9.2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49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50
9.4财务效益分析51
9.5不确定性分析51
9.6财务评价结论54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55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55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55
10.3辐射带动能力分析56
附录57
一附表57
二附件58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1概况
项目单位名称:
某某省某某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所有制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三门峡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前身为某某大鲵管理所大鲵繁育场,该场于1995年1月8日经河南省水利厅渔政管理站豫水渔政字(1995)1号文件批准建设。
近十六年来,该场坚持以大鲵繁养为主,兼顾其他水产开发,严格依照有关规定采捕大鲵亲体,多次承担省科委下达的大鲵人工繁育攻关课题,在大鲵人工繁育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至2007年6月,该场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修建引水渠道700米,养殖面积1333.4平方米,建成养殖池、孵化池36个,投入大鲵亲体500尾,培育种苗2000尾,总资产达585余万元,固定资产480万元。
全场干部职工30名,其中各类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12名。
该场以攻克人工孵化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掌握了一系列大鲵养殖繁育的科研技术,其大鲵繁育技术和规模位居河南之首、全国前列,陕西汉中城固县戴明恒、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王国兴等国内业界知名人士都曾到此学习交流。
2009年2月,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全场总体效益,经三门峡工商局注册登记,该场更名为三门峡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1.1.1.2法人代表情况
三门峡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为周铁项。
该同志热爱水产养殖,精通企业管理,事业心强,具有社会责任感。
在多年的经营活动中,诚实守信,社会形象良好,深受客户好评。
1.1.2项目建设条件
三门峡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大鲵仿生态标准化繁育基地选址在某某市某某乡三圣村西埝,属八道河滩中游地。
本区紧邻310、209国道,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通讯设施先进,水、电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足。
1.1.3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名称:
大鲵种苗、大鲵成鱼
产品方案:
项目设计年繁育大鲵60万尾,其中增值放流11万尾,培育大鲵种苗43万尾,养殖大鲵成鱼6万尾。
建设规模:
项目拟租用土地30亩,新建大鲵原种繁育标准化智能温室7座,投入大鲵亲体2000尾,建立大鲵原种繁育研究室1个,大鲵救护中心1个;同时配套建设机电井2眼,锅炉房2座,水泵房、配电室各1个。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周期1年。
2009年4月开始筹备,2010年3月全面建成。
。
组织管理方案:
对外处理好公司与农户、科研单位、合作单位的利益与协作关系;对内通过实施绩效挂钩制度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服务、科学生产、严格管理、注重销售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1.1.4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1746.1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8040.2万元,占总投资的68.5%;流动资金3468.3万元,占总投资的29.5%;建设期利息237.6万元,占总投资的2%。
资金来源方面,拟申请债务资金8237.6万元,占总投资的70%,其余3508.5万元由企业自筹资本金的形式解决,占总投资的30%。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
1.2.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2.6《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2.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材料。
1.3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水生野生资源保护行动纲要的有关政策规定,符合国家、省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项目紧密依托当地优势野生资源,贯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经营方针,并按照三门峡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要求,立意创建水产养殖龙头企业。
项目实施后,可示范带动全省、全国大鲵繁养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对进一步加强豫西地区大鲵珍稀物种资源保护,加快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保护建设步伐,构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水生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
目前经调查并记录的水生生物物种有2万多种,其中鱼类3800多种、两栖爬行类300多种、水生哺乳类40多种、水生植物600多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水生生物种类200多个。
以水生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
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占动物性(肉、禽蛋、水产品)食物生产量的1/3,为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和提高营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达到9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渔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多年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继组织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长江禁渔期制度、捕捞许可管理制度、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功率指标双控制度、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及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1999年-2006年间,各地累计向海洋和内陆水域增殖放流各类渔业资源种苗达892.2亿尾(粒)。
仅2004年-2006年间,投放各类水生生物资源种苗450.2亿尾(粒),增殖品种达90多个。
建设各种类型人工鱼礁43处,总体积60余万立方米;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3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68个,建立各级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近210个,其中国家投资建设的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救护中心48个,已累计救治各类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数百万尾(头)。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
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6年监测数据表明,我国主要江河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8%的断面为Ⅳ~Ⅴ类水质;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6%。
全国近岸海域288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7%;三类海水占8.0%;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4.3%。
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有机物和无机磷浓度明显上升,无机氮全部超标,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岸水域污染情况尤为严重。
水域污染事故频繁,2006年仅渔业污染事故就发生1463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失36.4亿元。
近岸海域和内陆水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受污染影响,水域功能明显退化,水生生物的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降低,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其中渤海水域,生产水平己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l/4。
二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004年,我国捕捞机动渔船数量35.6万艘,专业捕捞渔民达183万人,是世界上捕捞机动渔船最多、专业捕捞渔民数量最大的国家,其中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2万艘,功率1234万千瓦,专业捕捞渔民约112万人。
根据资源调查与专家评估结果,现有海洋捕捞能力已超过资源承受能力的30%以上。
同时,长期以来粗放式、掠夺式的捕捞生产方式,大量非传统渔业劳动力的无序涌入,使海洋生物资源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
内陆渔业资源状况也不容乐观,长江流域的捕捞产量己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万吨左右。
三是其他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拦河筑坝、围湖造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增多,使水生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洄游通道被切断、栖息地及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生存条件不断恶化。
水利水电工程和海洋海岸工程对水域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对内陆水域中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破坏尤为明显,直接导致我国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
据调查,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类己由1988年的80个上升到目前的近500个,白鳍豚、白鲟、鲥鱼等珍稀物种濒临绝迹,或已难觅踪迹。
为此,《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环发(2007)163号]特别提出:
2006至2020年,要强化驯养繁殖濒危物种。
对中华鲟、大鲵、海龟和淡水龟鳖类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建设基因库、细胞库、精子库等,保存种质资源。
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基地,进行驯养繁育核心技术攻关。
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人工放流制度,制订相关规划、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2.1.2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被人们誉为“活化石”,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近十多年来,国内驯养繁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部分省、市已经有限地允许大鲵上了餐桌,给有识之士驯养繁殖和合理合法经营带来了重要商机。
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是增加资源总量、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来源,为农村种养经济提供新的种类,安置部分人口就业,并将有效缓解对野外资源的需求压力,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要“研究制定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其利用相衔接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资源培育者对其资源的自主处置权,建立“谁投入、谁拥有、谁受益的机制,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培育的积极性”,“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业部、科技部、环保局等部门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大鲵繁育重点企业,发展山区大鲵养殖。
各级政府纷纷通过金融、信贷、财政贴息等办法,力促进本地人工大鲵驯养繁殖,陕西省汉中地区已经把大鲵养殖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中的重点产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大鲵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鲵养殖和经营利用一定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
2.1.3某某省某某市大鲵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
下辖的某某县早在1984年就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与某某县相毗邻的某某市某某镇梨牛河山区就曾有大鲵繁衍生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鲵分布区域减少,资源量下降。
2005年到2006年,某某县实施了农业部审批的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建成了大鲵救护中心和繁育中心,为大鲵资源的恢复、保护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渔业资源保护水平,促进渔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门峡市农业局渔政站于2008年7月1日至7月10日,对三门峡市的大鲵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
力争经过3到5年发展,将三门峡市建成河南最大、全国著名的大鲵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基地;充分利用某某山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一步研究大鲵繁育技术,突破大鲵繁殖关,提高大鲵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使大鲵驯养繁殖场发展到10家,年繁殖幼鲵5万尾。
到2013年,全市培育大鲵养殖规模企业15家到20家,大鲵养殖户突破1000户,大鲵养殖规模10万尾,产值达到5亿元,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通过畜牧水产部门、科研院所和驯繁企业的共同努力,我省的大鲵驯繁水平不断提高,大鲵的资源保有量大幅上升,目前我省拥有大鲵野生资源2万尾以上,每年人工繁殖大鲵种苗10万尾以上,而且以20%以上的速度逐年上升,现存大鲵种群数量大大超过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低于1万尾的临界线,呈现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比翼齐飞的喜人局面。
大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中珍品和药用动物,深受人们青睐,随着人繁技术的突破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发育,大鲵繁育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推动大鲵产业发展,凸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不少省市已把大鲵产业作为建设地方特色支柱产业的重要内容,积极扶植和大力引导。
开发大鲵这一特色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我省极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我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2.2.1经济效益巨大。
据预算,商品大鲵成鱼年需求量国内超过6000吨,国际市场超过800吨,深加工产品超过200吨,总的市场潜力在7000吨以上。
按每公斤1000元(目前市场交易每公斤1400元)计,年产值可达70亿元以上。
加上大鲵种苗和饲料、防病等衍生市场近40亿元,大鲵产业总的市场潜力每年在11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大鲵养殖产业是三门峡市“十一五”规划项目之一,利用某某县的野生资源优势和三门峡市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技术服务后盾,采用“公司+农户”分户散养模式发展大鲵产业,探索助民增收、脱贫致富道路,可以加快实现“到2013年养殖户突破1000户、养殖规模10万尾、产值达5亿元,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发展目标。
2.2.2社会效益显著。
根据大鲵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繁殖对环境的要求,适宜驯繁野生大鲵的地区主要是山峰挺拔、植被繁茂、山泉溪流多、水质好、无污染的老、少、边、穷、库区。
项目建成后,可以带动这些地区抓住大鲵繁养发展机遇,建设大鲵特色产业,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社会效益显著。
2.1.3生态效益巨大。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老、少、边、库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加剧,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不少农民重新失去了土地。
推广大鲵养殖项目,既给贫困地区农民在不离故土的前提下,带来可观经济收益,也为顺利推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大力发展大鲵产业,既为市场提供了紧缺商品,又向自然界放流了一定数量大鲵幼苗,从遏阻乱捕盗杀和增加自然界大鲵种群数量两方面,对大鲵资源进行双向保护,促进大鲵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某某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分别与陕西省洛南县、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河南省陕县、洛宁县、某某县接壤。
东经110°21′-111°11′、北纬34°44′-34°71′。
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69千米。
总面积3011平方千米。
辖10镇5乡2个管委会,总人口73万人。
3.1.2自然资源状况
某某市位于豫西丘陵地区,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灵宝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年平均年气温13.8℃,日照2277.9小时。
1、地形地貌。
某某市地处黄河中游,豫西山地,境内河川、岭塬和高山之地形兼而有之,加上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灵宝多姿多彩的土特名优产品。
2、气候。
某某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3.8℃,极值高温42.7℃,极值低温-17℃,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日数为182—210天。
积温3370—4620℃,无霜期199—215天。
日照百分率为50%—54%。
年平均降雨量为641.8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6至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0%左右。
3、水资源。
某某市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共有大小溪流6300多条,常年有水的天然地表河流1401条,主要有好阳河、弘农涧河、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等7条黄河一级支流,呈由南向北流向,直接注入黄河,流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
建国以来,共建成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型Ⅰ类水库10座,小型Ⅱ类水库12座,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8460亿立方米。
3.1.3社会经济状况
全市总人口73万人,农业人口61.9万人,农业劳动力38万个;国土面积451.7万亩,耕地面积75.6万亩,草山、草坡、黄河滩涂面积广阔。
全市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果品、林业、畜牧、烟叶等农村特色主导产业。
2008年,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3亿元,增长5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28.5%;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元,增长21%;农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23.2%。
总体上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3.1.4关联产业发展情况
某某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
全市拥有水域面积5466.7公顷,其中7条内河水域面积200公顷,水库、池塘面积933.4公顷,过境河流(黄河)4333.3公顷。
已开发利用水面618.73公顷,其中水库459.8公顷,池塘63.13公顷,琥珀及其他95.8公顷。
水产养殖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四大子鱼为主。
近年来,成功引进太湖银鱼、淡水白鲳、草湖子鲶、罗非鱼、武昌鱼、虹鳟等名优特品种,同时推广了高密度集约化网箱养育,取得了较好成效。
全市水产品产量1034万吨。
3.1.5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地点选择在某某市某某乡。
该乡位于某某市东部3公里处,国土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3公顷,果园面积1885.96公顷,天保林面积1666.6公顷。
全乡共有24个村民委员会,1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68户,总人口31087人。
2008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84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000万元。
乡政府一般预算收入2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6元。
项目选址在某某乡三圣湾村灞河西埝,区内水源充足,系山区溪水,水清、凉、净,水温在以10~18℃之间;水质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均在渔业用水标准之内,符合大鲵用水要求。
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远离村庄,相对独立。
交通便利,距310国道、209国道仅2公里,并且村组均有公路通达。
另外,该乡淡水资源丰富,池塘众多,可以为大鲵养殖提供充足的鱼虾饵料。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政策环境
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水产养殖业发展和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制订了一系列规定和条例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展野生动物驯繁。
河南省、三门峡市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出台了《河南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暂行管理办法》、《河南省水生野生动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全面落实各项渔业法规政策,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大渔业投入力度。
除争取国家投资外,还积极争取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扶贫资金等多种投资,广泛吸取民间资本投资、招商引资,以及农民入股合作形式等途径筹措大鲵发展资金,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使大鲵养殖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发展成特色农业中的特色产业;创新机制,加快大鲵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企业+农户”的发展路子,将分散小规模养殖融入龙头企业的一体化经营之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全市大鲵产业的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大鲵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全国知名大鲵专家来指导,传授大鲵养殖技术,并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培育自己的技术人才。
并对在大鲵研发工作中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予以重奖。
拉长产业链,推进大鲵养殖向深度、广泛发展。
致力于大鲵食品、药品、美容、保健等高附加系列产品开发,为大鲵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坚决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违法活动,为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广泛开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全民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法制观念,坚持打击非法捕捉、盗卖、贩运、走私、无证养殖、经营野生大鲵、污染渔业水域环境等违法案件,坚决打击危害大鲵养殖养殖企业、养殖户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养殖者合法权益,共同打造“平安渔业”,为大鲵产业化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
3.2.2资源优势
项目区南邻河南省某某县。
该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山泉溪流众多,野生大鲵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大鲵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栖息地之一,也是我国建立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其400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鲵自然繁育面积达3800平方公里,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可为项目大鲵亲体采捕提供丰富的资源。
3.2.3市场优势
通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项目单位已经在业界树立起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良好形象,建立了稳定的营销渠道,营销网络已经形成,市场开拓能力较强。
3.2.4科技开发能力
项目单位现有技术管理人员12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会计师1人、经济师1人、水质监测化验技术员2人、渔政执法员1人、其他繁育技术人员3人。
目前繁育场的技术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大鲵的生活习性,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大鲵养殖专业技术体系,并在人工孵化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使这一古老的水生野生动物在崤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长期的大鲵繁育研究中,项目单位先后与河南大学生物系、河南教育学院、河南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水产科研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具备新产品研发、推广能力,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技术需求。
3.2.5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位于某某市新区北郊,紧邻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距离洛阳、运城、三门峡、西安、渭南等大中城市不足250公里,信息、物资、技术交流便捷高效。
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鲵 生态 标准化 繁育 基地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