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docx
- 文档编号:2945645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0.77KB
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docx
《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通用试讲教案模版2
《森林音乐会》说课稿5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9
《卖报歌》11
《魔法师的弟子》说课稿13
《回声》17
《春天的旋律》21
《妈妈的歌》说课稿24
《真善美的小世界》说课稿27
《金孔雀轻轻跳》31
《我们多么幸福》34
《踏雪寻梅》说课稿38
通用试讲教案模版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帮助同学们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讲的环节减轻很多的负担。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和总结一下关于音乐教师试讲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的去学习和了解一下。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刘莉。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六课《嘀哩嘀哩》。
《嘀哩嘀哩》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
它的旋律给孩子们勾画了一幅宽广明媚的春天景象,而本课教学正是对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发展。
是在第一课时歌曲学习的基础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一堂自创音乐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的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炼,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
通过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表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
学生分组为旋律创编春天的歌词。
本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品、美术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春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
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学法指导:
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采用人机交互的手段,让学生点击鼠标自由选择画面上的对象,组成春天的图画。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所以,我为这节课拟定的题目为《春天的旋律》。
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
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
它由复习歌曲,感受春天,游戏活动这三部分组成。
其中"感受春天"又包括了:
看春天、说春天、赞春天三环节。
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歌唱美、创造美这一系列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
"同学们,请看窗外,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的情景里。
接着我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春天的歌吧",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歌单,拍着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唱起了歌曲。
我又采用听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辨自己和老师模仿小黄鹂唱歌的不同,突出强弱关系,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使演唱更加完整悦耳。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看春天。
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关于春的录像,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钢琴旋律,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得到艺术的感染,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用语言来描述,并进行模仿。
也许有的孩子会说太阳,有的学小鸟,有的用身体表现柔柔的柳条,还有的渴望在草地上放风筝。
你一言,我一语,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在电脑上,选择出喜欢的春景,用电脑拼图的方法自由组成春天的图画,这时候,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美景。
通过这一部分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就把语言、律动、音乐、美术、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
这样的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语言,也为后面的创编歌词打下基础。
接下去,我又让孩子们用优美的旋律去歌唱春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在键盘上敲出自己所喜欢的速度,感受同一旋律采用不同速度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
欢快的音乐像小朋友在做游戏,舒缓温柔的音乐像春姑娘在翩翩起舞。
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丰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
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为这段旋律填写春天的歌词,这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
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自已生活中的需要。
学生在一起进行创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我再让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
这样的创作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孩子们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肯定、愉悦。
最后,我采用情景陶冶法,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创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草地,在春天图案的背景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知道了春天到底藏在哪里?
它,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嫩绿的枝头上,在大家的歌声里,在老师的笑脸上,在我们的心里,在美好的生活里。
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珍惜幸福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森林音乐会》说课稿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森林音乐会》是根据省信息技术小学实验教材第二册《卡通贝贝手拉手》一课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编的一节课。
这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图形翻转、旋转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画图软件操作有了一定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画图软件的难点也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使用画图软件的基础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认知,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等年龄特点,同时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体验到将学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的操作方法
难点:
使学生能够理解旋转角度的变化区别
二、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森林音乐会学习情境,设计了三个任务,即编排座位、整理乐器、制作奖品。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结合画图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
本节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操作,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性,培养创新精神。
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学法指导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教学时我在创设的三个情境任务中设疑激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引导他们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主选择可行的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顺利地完成任务获取新知。
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教学伊始我利用动画短片导入课,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森林里正在召开动物音乐会,有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
瞧!
就连平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老虎兄弟小虎和小壮也来了。
你们看,他们两兄弟长得有什么特点?
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画时,马上就会发现问题:
这两只小老虎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只小老虎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从而引出本课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水平翻转。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学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采用了教师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
借助屏幕广播示范讲解图形的水平翻转,学生练习操作并且屏幕展示学生完成作品。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心,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在学会“水平翻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翻转。
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理解。
所以要突破重难点,就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独立操作。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自学—尝试”的实践中温故知新。
本环节分两个任务展开:
任务一:
排座位
(出示课件)“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可调皮的小猴子和小松鼠却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这可急坏了总导演大象伯伯。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帮帮小猴和小松鼠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去”。
学生在操作时,会发现小猴子利用水平翻转放不到正确的位置。
这时我提出:
遇到困难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想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问老师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法学习垂直翻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当学习方法,学会新知。
任务二:
整理乐器
(出示课件)小动物们要根据自己的节目选择不同乐器进行表演。
可他们到乐器库取乐器时却发现:
乐器摆放的一点也不整齐,乱七八糟的。
原来是乐器管理员小熊一时贪玩忘了整理。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熊整理一下乐器吗?
学生已经掌握了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了任务一的基础,任务二相对容易操作。
在制作课件时把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使用也加入其中,进一步巩固新知。
课件中特别设计了“吉它”运用所学知识不能一次翻转过来,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
由于学生对角度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我设计了一组课件,(出示课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90°、180°、270°旋转的变化。
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答案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里我们将会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帮助小熊整理乐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抓住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探索创新”这一环节,让学生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任务三:
制作奖品
(音乐会结束了,观众评出了最喜爱歌手,大象伯伯想请同学们帮忙用准备好的树叶拼贴叶画,并从中选出一幅优秀作品奖给获奖者,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吧!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也精心做了安排。
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
第三个任务制作奖品主要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翻转、旋转树叶拼贴叶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创新展示自我的机会。
将信息技术学科与美术、科学等学科巧妙的结合起来,努力体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五、板书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优势把板书用多媒体软件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向学生展示。
整个板书直观形象,步骤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效果预测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
本课整合了数学、品德与生活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歌曲,歌曲结构为两段体,2/4拍,曲调优美深情,以学生的角度歌颂了老师的辛勤奉献的品质,深切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师情怀,能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四、教具:
多媒体,钢琴,笛子。
五、说教法:
结合教师自己专业上的优势和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手法:
1.故事引入法。
2.多媒体情景吸引法:
3现场表演法。
4层层设疑法。
5联想比喻法6活动法。
力求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学科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结合孩子好奇的心理特征,我运用故事导入:
从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入手,在多媒体画面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讲述一个非常调皮,经常跟老师作对的学生小红的故事,讲到有一次当小红走过老师窗前,看到老师在辛勤地批改作业的情景,后来…..
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学习这一首歌曲。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在学习歌曲之前:
先出问题考考学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情绪。
教师用笛子吹奏两段曲子,让学生分辨哪个片段是欢快的,哪个片段是抒情,深情的?
具体内容是:
(拿出笛子)在老师现场的精彩演奏下,学生热情高涨,都纷纷回答。
(三)歌曲教学:
在刚才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基础上,播放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提出问题: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力度怎样,歌曲可分几段?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老师再作点评。
)
让学生先跟着自己打节拍,按照节拍读歌词,(可分组读,教师指出比较难的节奏,多读几遍)
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播放音乐,学生打着节奏,轻轻跟唱,由于旋律比较简单,很多同学都已经基本会跟着唱了,
为保护学生的嗓子,老师先带学生们练练声,为避免枯燥的练声方法:
老师用各种动物的叫声来引导学生练声。
(如大象“嗯,嗯,嗯.“小羊咩,咩。
咩”)学生兴趣极高。
这时,老师弹奏歌曲,鼓励学生跟着老师深情地用“嗯”哼唱。
(四)学生互动:
在基本会唱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分组唱,轮唱,领唱,合唱,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五)情感交流。
让学生们把自己比作小红,看到老师如此辛勤地为同学们改作业。
内心会怎样?
?
鼓励同学们都用笔写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
让同学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感情。
最后,让在学生深情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卖报歌》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设计说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新课标中对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
我设计的这堂音乐课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在听中辩,听中学,听中想,听中演。
真正做到了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达到感受美、体验美这一效果。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卖报歌》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单纯,唱起来朗朗上口。
歌曲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年纪相仿,所以整体比较贴近二年级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
这单元在本册教材中是唯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前一课的乐理知识的深化应用,又有心得节奏型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学生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
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适合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中学生通过听、奏、演、唱、造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体会歌曲快乐的情绪,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知识目标:
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能力目标:
能用恰当的动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
①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②能对歌曲进行歌表演的创作。
教学难点:
①后十六节奏的正确演唱。
②使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1.聆听法,创设教学情境。
说明:
放国歌,在听的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给同学们思考,从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说明:
分别播放《金蛇狂舞》和《梅娘曲》让学生体验两首歌的情绪。
《魔法师的弟子》说课稿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交响音乐是音乐中的高级形式,也是人们难以接近的高雅音乐,小学生更是如此。
但是小学生的心理却更具幻想和憧憬。
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交响音乐,消除“高雅音乐高高在上”的心理障碍,轻轻松松地接近交响音乐,步入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的无穷魅力,正是本堂课的教学定位。
一、教材分析
童话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试用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神奇的童话”中的一首欣赏曲目。
是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笛卡斯创作于1897年。
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
《魔法师的弟子》全曲分为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
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
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两个动机,描写了魔法师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由谐谑曲组成的主体部分,诙谐、跳跃的主题,生动的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在这一部分里,拎水的主题不断的展开、升华,气氛越来越热烈,使人仿佛看到没有学会解除魔法咒语的弟子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手足无措的慌张神情。
结束部分由铜管奏出的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
于是,乐曲又恢复到平静。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小学向中学的过渡阶段,接受了近六年的音乐学习,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听辨部分乐器的音色,能听辨简单的多声部音乐,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却更具幻想,具有欣赏交响音乐的基础,是本堂课的一个有利因素,但是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而确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感悟音乐魅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欣赏交响乐的方法,提高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3.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难点是:
能听辨《魔法师的弟子》的主题以及主奏乐器的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四、障碍分析及突破策略
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两个可能出现的阻碍学生欣赏音乐的障碍:
(一)由于学生对高雅,严肃的交响音乐非常陌生,加上对西洋乐器也不熟悉,学生不容易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主奏乐器的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因此在介绍音乐的结构时,我分别展示各种主奏乐器的图片和音色,为后面的听辨打基础。
这一点将在后面的教学流程中详细说明。
(二)由于音乐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每次出现的速度、力度、和情绪都不同,甚至有时是主题的变化和展开,学生很难听辨准确,为此,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我在介绍拎水的主题时,引导学生唱熟主题。
二是结合视频、图片,我在影片中关键的地方加上提示性的字幕,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便于引导学生听辨各次主题。
并且将每次出现的主题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每一次主题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教学理念:
音乐新课标指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上好音乐欣赏课,对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标同时指出: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为了落实和体现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童话激趣、引入新课
孩子们都喜欢童话故事,本堂课我以孩子们讲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幻想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将高雅的交响音乐与神奇的童话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近交响音乐,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心理氛围。
(二)介绍作品、作者、及时代背景。
主要让学生知道:
《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首童话交响诗,作者是迪卡斯,《魔法师的弟子》是他创作于1897年,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
音乐有生动的节奏和绚丽的配器,是他最具独创性的代表作品,被德彪西誉为一部“作曲法讲义”。
然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他们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董浩叔叔和金龟子姐姐讲的故事,这样,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乐曲表现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进一步聆听音乐的欲望。
(三)了解结构、认识乐器
听完了故事,接下来就该介绍乐曲的结构:
全曲分成序奏部、谐谑曲、和结尾三个部分。
1.序奏:
小提琴和单簧管演奏,分别出示两种乐器图片及声音,要求学生听辨它们的音色。
2.谐谑曲:
大管演奏,首先出示大管图片及声音。
接着出示拎水的主题(演奏)。
这个主题生动的描绘了扫帚取水的情景。
由于音乐的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学生不好把握。
这里,我引导学生唱熟音乐的主题,然后通过聆听,在音乐中找出主题,使学生有重点地聆听音乐。
3.结尾:
铜管乐演奏,出示铜管乐家族成员。
听辨它们的音色。
(四)运用媒体、视听结合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不分国界,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音乐又是是听觉的艺术,再复杂多变的花样,到头来,聆听才是欣赏音乐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这里,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的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做到视听结合,既欣赏了音乐,又了解了交响乐队的一些基本知识。
新课标指出: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音乐 教师 资格证 试讲 面试 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