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专题.docx
- 文档编号:2945311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0.66KB
记叙文专题.docx
《记叙文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专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专题
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文体类型:
名著片段(2014,2016)、叙事散文(2008,2011-2015)、小说(2010,2016)、抒情散文(2009)
二、基本题型:
1.词语赏析及含义理解;2.写作手法赏析;3.对文章内容的感知;4.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三、选材:
“文质兼美”的原则,主题多以弘扬真善美且贴近生活
四、中考预计:
1.记叙顺序;2.表现手法;3.悬念设置;4.铺垫;5.衬托;6.表达方式;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8.对比9.正侧面描写等
五、基本要求:
深入阅读,全面思考
六、阅读步骤:
整体把握,揣摩细节
七、阅读方法:
四步阅读
1.一读文本:
圈画生字、生词、生句,意在理解词义、句意。
2.二读文本:
梳理文意、思路,提炼概括,意在整体感知。
3.三读文本:
作批注(批词、句、段),意在分析赏析文本。
4.四读文本:
拟题,答题,意在依据批注,提升阅读。
八、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2.读文时把握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答题时,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反复研读涉及的相关语段,如涉及全篇,再读全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
忍着不死的父亲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在一家医院里做医生。
我主管的12床是位姓李的工程师,在他的床号卡片上写着“肝癌晚期”四个字。
我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因为我知道我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还有更多的病人需要我去为他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半个月后,我在为李工做腹水穿刺时,发现他腹水已经呈血性。
做完穿刺我暗示李工的妻子随我来到办公室,用医生惯有的冷静口吻告诉她:
“一般在发生血性腹水后患者的生存期不会超过两个月,请你做好思想准备。
”李工的妻子一下子呆住了,然后哭着哀求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要帮李工熬到7月9日以后,因为他们唯一的女儿今年高考。
我同情地看着她,答应会尽全力。
然而李工的病情仍在继续恶化,持续的癌性疼痛以及因腹水不断增多而导致的难以忍受的满胀感,把早已病得不成人样的李工折磨得大声呻吟。
李工的妻子每隔两三天便跑来找我:
“陈医师,为老李抽腹水吧,看他那样子,我实在受不了。
”有一天,当李工的妻子第六次找到我,我只好对她说了实话:
“照目前李工的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地抽腹水,只会加速他的死亡。
”李工的妻子缄默了,好一会儿,才低低地吐出一句话:
“那就不抽吧。
”然后,她转过身去,佝偻着身体,踽踽地向病房走去。
我注视着那个憔悴而沉默的背影,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在她那干瘦的身体里承受了多么深的悲伤!
这以后,李工的妻子再也没有提出要我去为李工抽腹水,甚至连李工的呻吟也少了。
只是,有一天,护士小余对我说:
“今天我给12床换床单,发现12床的垫絮都被他扯掉了好大一块。
”李工17岁的女儿并不了解父亲的病情已严重至此,她满怀感激地对我说:
“苁蓉姐,谢谢你关照我爸爸,我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到时,我爸爸就会很高兴,他的病也会好得快一些。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竟充满了喜悦,这个单纯的女孩始终坚信她父亲的生命会像星星之火,重新燃烧。
然而,。
6月13日上午,李工第一次出现昏迷,我们全科医务人员当即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李工的妻子始终握着丈夫的手,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
“她爸,为了我们的女儿,你要活着。
”两天后,李工终于醒了过来,李工的妻子将脸偎近丈夫的头,泪如雨倾。
此后,李工又出现过两次昏迷,可每一次他都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而在李工发生昏迷期间,为了不影响女儿的临考心理,李工的妻子执拗地不再允许女儿来病房探望她父亲。
在我们的无声祈祷中,李工终于熬到了7月9日。
那天,碰巧我休班,在医院门口,正欲外出的我遇见了考完最后一门科目的李工的女儿,她高兴地告诉我:
“苁蓉姐,我考完了,考得很好,我爸爸的病也会好的。
”她蹦跳着急于要跑去告诉她父亲这个好消息。
我站在那里,不知为什么突然喉头发紧,心里悲哀到极点。
一丝不祥的预感深深地箍紧了我,我转身快步向病房走去。
站在病房门口,我清楚地看见李工早已混浊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一滴清澈的泪水从他多皱的眼角流淌出来,他定定地看着女儿,艰难地牵动着唇角,笑了。
当天午夜,李工再一次进入昏迷状态,一直不安地守在病房的我和值班医师当即对他进行抢救,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三天后,李工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永远离开了人世。
12床就这样空了,我也再没有那对母女的消息,但我相信,她们一定会好好地活着,那位父亲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送了女儿一份珍贵的礼物,让她读懂了生命的真谛。
(摘自《意林》2015年10月上)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分)
答:
2.请简要赏析文章中第
段画曲线的句子。
(3分)
答:
3.请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
段结尾处横线上的文字。
(2分)
4.文中多次写了“我”的感受,谈谈“我”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分)
答:
5.请你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15分)
自渡彼岸
那年,他17岁。
家贫。
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
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
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
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
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
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
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
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
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
哪里有秋衣、秋裤?
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
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
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
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
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
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
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
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
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
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
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
晚餐依然是窝窝头。
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
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
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
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6.文章多次出现“17岁”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7.文章第
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8.赏析第
段画曲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9.第
段写母亲看到儿子回来后“号啕大哭”,描写一段母亲的心理活动。
(不少于30字)(3分)
答:
10.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13分)
生
行走的队伍到达下大武乡招待所的一刻,鹅毛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
我是最后一个迈进招待所大门的,当我把冰雹和风雪关在门外时,仿佛迈过了“生死一线”。
几个小时前,行走团队的60个人在转山路上行进。
在距离终点还有十几公里的途中,突然起风下起冰雹,气温骤然降到零度以下。
冷雨裹挟着冰雹砸在脸上,全身冰冷湿透。
这样的天气我们已经无法在路上扎营,必须一鼓作气将两天的行程走完,到达今年行走的终点下大武乡。
队伍在缓缓前行,以这样的速度,到达终点至少还要4个小时。
大风愈刮愈烈,将雨衣掀起来,冰水紧贴着皮肤,似乎要渗到骨头缝里。
我开始担心大家能否走到终点,担心有人失温或发生意外。
幸运的是,傍晚时分,行走队员全部安全到达。
进门的一刻,全身的力气都被卸去,整个人瘫痪下来。
换掉湿透的衣服,我还是冰冷发抖。
同事说:
“这儿附近只有一家面馆,要走很远,我让人把面条送过来吃吧。
”我点了点头,神志还浸在一阵阵的后怕中。
约莫十分钟过去,有人用力地敲门。
是我们团队的一个女生。
她像是从外面跑进来,没穿外套,鼻子脸颊冻得通红。
女生情绪激动地对我说:
“现在大家都聚在面馆里,好不容易走完,你不去看看大家怎么样了吗?
如果他们知道你在这里吃,会怎么想?
”女生一边说一边哭,声音在发抖。
我的眼眶模糊了,没有说话,缓缓站起来,把鞋子穿上。
走过她身边时,我把招待所的一条厚毯子披在她身上,抓起羽绒服,走进风雪中。
那是一个破旧的小面馆,十几平方米的屋里生着老式的煤炉,炉子上坐着一把冒着热气的烧水壶。
小屋里挤满了人,大家围在煤炉边取暖。
没有人说话,此时的团聚就是最好的语言。
我在他们身边坐下,要了一碗牛肉面。
此刻饥肠辘辘,听着厨房里的忙碌声,看着劫后余生的场面,心里忽然涌上一阵酸楚的暖流。
已经很久没有被生活这么结结实实地击中了。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次饥饿,是9岁的时候。
一个冬天,我和弟弟去找爸爸取学费。
那是傍晚了,我们还没吃坂,走了三站地到了爸爸的新家,站在门口时闻到一阵勾魂的炖肉香。
我对弟弟说:
“等下拿到钱之后,爸爸会喊我们进去吃饭。
”弟弟高兴地应了一声。
开门的是继母。
怀里抱着一个幼小的婴儿。
看见我们来,愣了一下,扭头就喊:
“你儿子来找你了!
”爸爸走过来,把钱给了我,就让我们走了。
出来的时候,我一路都没有说话。
弟弟跟在我后面,饿着肚子走回家。
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忘了挨饿的苦,忘了在贫瘠的日子里没着没落的绝望。
在被炉火烤得温暖的小面馆里等待一碗热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生而为人的快乐。
(作者陈坤,选文有删改)
11.文章第
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2.请分析文章第
段画曲线的句子的作用。
(2分)
答:
13.文章第
段中为什么“没有人说话,此时的团聚就是最好的语言”?
(2分)
答:
14.文章第
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5.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3分)
答:
四、阅读文章《为爱挺直》,完成16—20题。
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6.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3分)
17.“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分)
18.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
(3分)
19.第⑧段写到“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你认为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3分)
20.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
(3分)
五、阅读文章下文,完成21-24题。
(15分)
陪着母亲坐火车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王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
“让开,让开!
”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
“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
“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
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
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亲说:
“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
“谁说不是呢?
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
“你要不要来一份?
”
男人摇摇头说:
“不了,我不饿!
”
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
“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
母亲说:
“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
男人长叹一声,说:
“大婶,我也不瞒你。
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说:
“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
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
“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
“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
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
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
“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
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
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
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2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3分)
陪乘火车→ →中年男子偷吃→ →掏钱资助→ →母亲欣慰。
22.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4分)
2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24.对本文的理解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中的母亲“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中的“执意”,写出母亲坚持己见,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性格。
B.文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如叫卖声中断男人的说话与下文的诉说遭遇,这样使小说行文自然,结构严谨。
C.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了“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
D.小说描述中年男子的道歉和诉说,意在引出中年男子是为了博得陆总的同情与资助,更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E.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
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是有孝心,做人守诫信有良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尽孝。
六、阅读文章,完成25-29题。
(20分)
教子
①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很可爱。
②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
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
母子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年轻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
“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啊?
”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
“谢谢叔叔。
”年轻的保安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
“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妈妈赞许地对孩子说:
“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
”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③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
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④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
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
“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
”孩子说。
年轻的妈妈点点头。
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
”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没出息!
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
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
”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
“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
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
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截然不同啊!
⑥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
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贫结队户。
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
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
在介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男主人。
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了那个红包。
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上小学的孩子。
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⑦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
孩子有点害羞地低下了头。
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
“看到了吧,回去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
⑧一车人错愕不已。
⑨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啊。
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所写的两件事。
(4分)
① ②
26.在小区里见到的一幕,使“我”对那位母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用两个词语概括出这种变化:
。
(2分)
27.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5分)
⑴请说出你对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2分)
⑵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28.第⑦段中“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假如你是“我们”中的一员,这时你的心理活动怎样的,请描述出来。
(50字左右)(3分)
29.生活中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教育的内容,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请说说《教子》中的母亲和链接材料中奶奶、孔乙己的教育特点。
(6分)
【材料1】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 (贾平凹《月迹》)
【材料2】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教给你,记着!
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 (鲁迅《孔乙己》)
母亲:
奶奶:
孔乙己:
七、阅读文章,完成30-33题。
(20分)
老屋后面的溪流
小时候,我家老屋后面,有一条绕村而过的溪流。
溪流很清澈,常有小鱼在里面游泳,溪边长着密密的水草,随水流起伏,如飘动的丝绸;下雨天,水涨了,有点浑,天一晴,溪流就更清了,下雨涨水时,给它里外洗了一个澡,溪流更干净更好看,也流得更轻快了。
小鸟眼尖,早早就认准了要做溪流的好朋友,它们知道小溪流与它们做朋友是般配的,小喜欢小,不会欺负小;憨喜欢憨,不会愚弄憨; 单纯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叙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