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9449462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5.01KB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高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C.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B.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辉煌的时代,是群星辈出,慷慨高歌的时代,是各种思想自由进发碰撞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C.企业有权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增加生产、提高质量、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来增加工人工资并提高各项待遇。
D.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B.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
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C.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运,许多人因急于回家,明知车辆超员却仍然选择乘坐,结果使得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都重足而立,东倒西歪。
D.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
但市民在抱怨的同时,能否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
5.下列加点成语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老一辈歌唱家李谷一的经典歌曲《难忘今宵》在每年的春晚都会响起,她的歌声宛如天籁,一字一珠,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②在“金砖五国”加强合作的背景下,中非两国一衣带水,众多项目协作发展,贸易额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
③历史上有无数英雄人物,在当时当地的社会下,无论政治多么昏暗,社会多么动荡,他们都保持着可贵的品质,可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光让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⑤汉室西迁长安,河洛地区陷入战火,无数村落变作焦土,中原大片土地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百姓四父漂泊,艰难度日。
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如果青年时代整天不学无术,等回首往事时也必将痛感生命苍白。
A.②③⑤B.②⑤⑥C.①④⑥D.①②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防汛抬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今年六月,刘国梁被解雇了中国队总教练的职务,目前已经下海经商,这也让他自动失去了国际乒联年度最佳教练的参评资格。
C.中国国家流感中心通过了世卫组织的评估,成为第5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与和研究合作中心,将在流感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D.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
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
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
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柳长句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
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
③不嫌,一作“莫将”。
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三、句子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
(杜甫《登高》)
(3)诵明月之诗,______。
(苏轼《赤壁赋》)
(4)长桥卧波,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
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
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
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
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
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
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
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
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
“命硬,就不祸害人了。
”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
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
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
“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
”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
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
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
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
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
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
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
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
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
”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
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
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
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
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
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
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
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
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
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
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
这是《淮南子》里的话。
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
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
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
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
也好。
(有删改)
14.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16.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五、命题作文
17.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秋风穿过老戏台》中说:
“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
《论语·颜渊》中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
)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联系现实生活。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合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栩栩如生: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绘声绘色:
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
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
①修饰“讲解”,应用“绘声绘色”;②结合“演员”“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分析,选用“惟妙惟肖”;③结合“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的关羽神像”分析,选用“栩栩如生”。
故选D。
2.A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加上合适的主语,可修改为“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高校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C项,结构混乱,“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和“以‘中国梦’为主题”杂糅,可二者取其一;D项,搭配不当,“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改为能让人具有很好的食欲。
故选A。
3.A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项,“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辉煌的时代,是群星辈出,慷慨高歌的时代,是各种思想自由进发碰撞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时代,是……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称为“百家争鸣”,主宾不搭配,应该改为“……时代,是……时代,群星辈出,慷慨高歌,各种思想自由迸发碰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C项,“增加生产、提高质量、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并列不合逻辑。
可以视为语序不当,把“提高质量”移到最前面,“提高质量、增加生产、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根据前后语境,要“增加工人工资并提高各项待遇”,最合理的改法是删掉“提高质量”。
D项,成分残缺,“在社会中形成”后加谓语动词“穿”;语序不当,“喜欢、认同、穿着”语序不当造成表达不合逻辑,应为“认同、喜欢、穿着”。
故选A。
4.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A项,一言九鼎:
形容说的话分量重,起决定作用。
结合“决不食言”分析可知,此处望文生义,应该改为“一诺千金”。
B项,玲珑剔透:
指清澈得可看穿,形容小巧﹑精工制造﹑精致、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
也形容人精明灵活。
语境修饰翠翠这个小姑娘,使用正确。
C项,重足而立:
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
形容非常恐惧。
结合“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东倒西歪”分析可知,此处不合语境,应该改为“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D项,不可理喻:
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贬义词。
结合“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分析可知,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可以改成“不守规矩”。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婉转圆润。
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结合语境分析,修饰“歌声”,适用对象不当。
一衣带水:
比喻双方离得很近。
结合“在‘金砖五国’加强合作的背景下”“中非两国”分析,使用正确。
磨而不磷:
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
结合“无论政治多么昏暗,社会多么动荡,他们都保持着可贵的品质”分析可知,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可贵的品质,使用正确。
不识之无: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结合“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光让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分析可知,不合语境。
赤地千里:
形容天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结合“中原大片土地寸草不生”“河洛地区陷入战火”分析,使用正确。
不学无术:
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语境为如果青年时代整天不思进取,不合语境。
故选C。
6.D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A项,成分残缺,“态度”缺少介词“以”或“本着”,须在“有关部门要”后加上“以”或“本着”;B项,搭配不当,“解雇……职务”搭配不当,可改为“解除……职务”;C项,“成为第5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与和研究合作中心”语序不当,可改为“成为世卫组织的第5个全球流感参与和研究合作中心”识记定语排序的的规则:
先领属——世卫组织,再数量词——第5个。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A
8.D
9.B
【分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B项,搭配不当,“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搭配不当,“充满……‘精英’崇拜”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A。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C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
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D项。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一蹴而就: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挥而就: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
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
鱼龙混杂:
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
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亦步亦趋: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
故选B。
10.D
【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对自我的指责”错误。
第三句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无根蒂",即生活无定,且毫无社会地位,"自合",是说命运注定薄微,语似平常,而作者对这种命运愤懑之情,却暗含其中。
第四句又取"杨柳"作比,写其送往迎来的身世。
杨柳是离别的象征,故人折柳赠别。
杨柳还有"迎来"的一面,这一句,意在显示这女性的身世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自合”“谁教”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谁教"一词,用得很好,它既表现了这女性对自己"薄命"身世的哀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觉醒,这自然也是作者的觉醒。
其思想感情较上句的"自合"显然浓烈而明朗得多了。
故选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1.①“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
②“巫娥”“宋玉”用典,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要求赏析颔联的情感,但在分析情感时,也要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意思是“柳在巫娥庙因含雨而低垂,又在宋玉宅前因风吹动而飘拂”,写的是柳树低垂和飘动的情景,突出的是柳的动态。
结合全诗来看,表达出诗人对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由注释可知,“巫娥”“宋玉”都是用典,巫娥,指巫山神女;宋玉,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学 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