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民间传说.docx
- 文档编号:29440474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79KB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docx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代民间传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
本文是关于关于古代民间传说,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篇一
栓宝家住在距松林小镇五里远的赵家湾,小伙子长得挺周正,要不是家里穷,早娶上媳妇了。
这天,老娘让他挖菜窖。
栓宝在村前洼地里,扔掉袖口漏出棉花的破袄,只穿一件打了补丁的白色对襟单褂子,抡开镢头,狠劲地刨开了。
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脚下的这片地曾是汉王刘邦第十三子的封地,保不齐啥时候得个古物发个财也说不定,栓宝边抡镢头边想。
刚想抽袋烟歇歇,铛的一声响,镢头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蹲下来,用手小心地抠,一个公鸡模样的东西显了出来。
吃过晚饭,娘俩翻来覆去地在灯下看了老半天,看得眼眶子生疼也没看出个道道。
娘吩咐栓宝说,你抱到当铺找人看看,能不能当几个铜钱咱好过年。
这天,栓宝早早吃了饭,来到镇子上。
年底了的缘故,原本冷清了的镇子热闹起来。
远远地,望见了昌盛当铺的牌子和旗杆,旗子上面红布飘带围着一个斗大的“当”字迎风招摇。
栓宝平生第一次进当铺,显得有些拘谨。
他在伙计的引导下,爬上门前的花岗石台阶,转过门内的大屏风,在古色古香的木质柜台前,忐忑地打开了自己的破包袱。
一位戴眼镜的清瘦中年人接过这个还糊有黄泥巴的锈公鸡,左看,右瞧,还放在耳朵上听。
约摸过了半个时辰,清瘦的中年人才漫不经心地问,客官,当多少?
栓宝心里没准备,略一琢磨,至少要他五百个铜钱,就伸出右手,五个指头挲着,又用左手拳头代替挥了两下。
中年男人看明白了,他这是要五百现大洋啊。
就来到坐在后面的一个老者面前,比画着。
按照当铺行规,每家当铺里都有站柜和坐柜的两个人,站柜谈生意,坐柜主要是为了在站柜与当户发生争执时好打圆场。
老者站了起来,给外面的伙计递了一个眼色,领栓宝来到靠里的一个雅间,伙计沏上热茶,小心地退了出去。
穿长袍马褂的老者,慢条斯理地拱了拱手,说,请用茶。
栓宝端茶杯,吸溜了一口,水太烫,呛得他咳了起来。
是出土的还是祖传啊?
老者问。
其实,作为当铺,也怕惹麻烦吃官司,出土嘛就是盗墓者所为,有一定的风险,当的价钱自然会低一些,但这样的几乎没有人赎回,就成了死当,利钱当然厚实了。
还是祖传的保险,但也有赎回的。
栓宝哪懂得这些,他想,挖白菜窖子挖的,自然是出土了,就答,出土。
老者思忖了一下,伸出一个指头,攥紧拳头比画了两下。
栓宝心里气啊,真黑,我想当五百钱,他才给一百。
老者不等他点头,就吩咐伙计包一百块大洋,说,客官要是同意,就填当票吧。
栓宝的眼睛直了,他做梦也想不到这破铜能值这么多钱。
他有些后悔,要是把这锈啊泥巴啊都擦干净,还指不定能当多少钱呢!
他手脚麻利地收起锈公鸡,三下两下重用破包袱包好,说了句我明日再来,就扬长而去。
老娘见栓宝回来,就问当了多少钱。
栓宝拿出锈公鸡,边清洗边说,娘,咱要发财了,您就等着享福吧。
栓宝连洗带擦,吭吭叽叽费了大半天工夫,把泥啊锈啊的清理干净,一只昂首引颈,尾羽丰满的铜鸡就展现在眼前了。
晚上,栓宝睡得很不踏实,他怕贼人偷了宝物去,就用衣服包了好几层,塞到娘的箱子里,又觉不妥,索性掖到被窝里,两手抱着睡。
翻来覆去,直到天快亮时才打了个盹。
当栓宝将用一块掉了色的红绸子布包着的铜公鸡重新放到柜台上的时候,那位中年站柜摇了摇头,惋惜地说,好好一个宝物就这么糟蹋了。
栓宝抱着铜公鸡无精打采地往家走。
他心里悔啊,悔得肠子都绿了。
走过旺福家的包子铺,一阵包子的香味勾得他咽了好几口唾沫。
包子还没熟,蒸笼里冒出腾腾的热气,旺福正坐在门口逗他三岁半的小儿玩,看见栓宝,就高声招呼过来吃包子。
栓宝和旺福早就认识,说哪有钱吃包子,遂将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说起来。
旺福打量着这只漂亮的铜公鸡,说,兄弟要是愿意,我愿出五十个铜钱买下给小儿当个玩物。
栓宝此时也怨恨起手里的公鸡来,什么东西,害我白白欢喜了一场,现在听说还能换五十个铜钱,就点头同意了,临走,旺福还免费送了他十来个包子。
一年后,在昌盛当铺的斜对面,另一家气派的福升当铺开张了,掌柜是开包子铺的旺福。
于是,小镇上就有了许多传言。
有人说,那锈铜鸡本身就是宝物,每天晚上三更天,它会引颈高歌;也有人说,那锈铜鸡本来不值钱,关键是鸡肚子里有两颗冬珠,价值万金;还有人说,旺福将锈公鸡卖给了京城的一位达官贵人,得了不少的大洋,还跟人家拜了把兄弟呢。
但毕竟是传言,谁也无法证实。
倒是栓宝他娘常说,外财不发命穷的人,俺栓宝没那么大的福分,要是把个宝物放在家里,还指不定招来什么祸呢。
这话倒是真的。
解放后,旺福成了镇子上头号的资本家,被批来斗去,后来变得疯疯癫癫的,神经不正常了。
满脸皱纹的栓宝经常把小孙子放到腿弯上,讲锈铜鸡的故事给他听。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篇二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城外的一间破茅屋里,住着一户人家,男的叫王兴,女的叫丽娘。
小两口男耕女织,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自得其乐。
到了第二年丽娘就生下一个儿子,小夫妻俩更加高兴了。
转眼儿子快半岁了。
一天,丽娘烧熟饭菜,正要抱上儿子去给地里的丈夫送饭去,却发现儿子面色苍白,牙关紧闭。
她吓得急忙跑到地里喊丈夫。
王兴回家一看,知道儿子病了,急得掉头冲出家门去请医生,不料刚出家门,就被一群斜刺里冲来的骑兵撞倒,当即被活活踏成了肉泥。
丽娘一见这飞来横祸,眼前一黑,抱着生病的儿子就晕了过去。
丽娘安葬了丈夫,求神拜佛为儿子治好了病,为了保住王家这一点儿血脉,她起早贪黑,含辛茹苦一心扑在抚育幼子身上。
儿子在母亲的操劳下渐渐长大了,儿子到二十岁时,丽娘又给他娶了媳妇。
看着儿子成了家,丽娘好不喜欢,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儿子吗?
现在儿子大了,就这样和儿子生活一辈子吧。
时光匆匆……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一天,儿子突然对母亲说:
“娘,从出生到我成家,你养了我二十年,现在我也养了你二十年,我们两不相欠,就算扯平了,你走吧。
”儿子说到做到,马上把娘赶出了家门。
丽娘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辛苦一辈子,指望养儿防老,没想到儿子竟把自己一脚踢出家门。
如今自己年纪大了,做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啊!
她拿起衣物,步履蹒跚地走到一棵大树下,不禁号啕大哭起来,越哭越伤心,想想与其到处乞讨活受罪,不如干脆一死了之。
这么一想,便解了腰带,挂到大树杈上。
丽娘正要上吊,远远奔来一位书生喊道:
“老妈妈,请慢!
”书生来到丽娘面前,问:
“老妈妈,你这般年纪,为何还想不开呢?
”丽娘见问,便将自己的苦处一股脑儿向书生诉说了一遍。
书生听完怒道:
“岂有此理,这等逆子。
真是天理不容!
走。
我帮你告状去!
”
书生替丽娘写了状子告到了县衙。
县官一听,勃然大怒,天下竟有这等不孝之子,这还了得,当即下令,传来了丽娘的儿子。
县官升堂问道:
“你母可是养了你二十年?
”丽娘的儿子说:
“正是。
”“你不念养育之恩,而今把你娘赶出家门,却是为何?
”“大人,小人母亲养我二十年,我也养了她二十年。
我们已两相抵消,谁也不欠谁的了,她当然不能再住在我家。
”
县官见丽娘儿子说得振振有词,冷冷一笑,又问丽娘:
“你生下他时,他有多重?
”丽娘说:
“有四斤二两,是邻居李家媳妇替我接生时称的。
”县官立即派人火速传来接生婆李老太太,问:
“你替丽娘接生之时,可曾称得重量?
”老太太如实答道:
“是四斤二两。
”
县官一拍惊堂木,对丽娘儿子喝道:
“大胆逆子,你母生下你时是四斤二两,现在证人在此,可见是实。
你还清了你母养你的时间账,却还欠你母亲四斤二两肉!
怎么说两相抵消?
来人。
在他身上割下四斤二两肉来,还与其母,使他们两不相欠!
”
丽娘儿子一听,吓得双膝一软,一下跪在公堂前,把头磕得如鸡啄米一般,连声说: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
我情愿服侍我娘终身!
”又爬到丽娘脚下,把头磕得直冒血,“母亲大人饶命,孩儿愿服侍您老终身!
”县官喝道:
“不孝之徒,好生服侍你娘,如有半点儿差错,定叫你还肉与你母,使你们两不相欠!
”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篇三
北宋年间,东昌府城南,住有一户仕宦人家,户主姓周名庆玉。
周庆玉的父亲在先朝为枢密副使时,曾屡建功绩。
在那时,但凡有功官宦,其子女可以荫袭。
这样周庆玉就借助乃父享有的权威优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知县,庆玉便领着妻子家人从登州进发,前往赴任。
时值二月,风和日暖,花草含香。
一行人走了半个月,才来到一个叫平原驿的地方,他们便决定在这里小歇。
当地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听说朝廷里的周枢密副使的公子周知县路过此地,都陆续前来拜见。
周知县与夫人柳氏在驿中吃过午饭后,就问乡老:
“从这里去安庆还有多少路程?
”
乡老回答道:
“过了三山驿就是申阳岭,但到了岭下还需乘船再走一段水路,如遇顺风五日可到。
”
周知县道:
“天色未晚,我们即刻起程,争取傍晚前到达三山驿,明日趁早过岭。
”
乡老们劝阻道:
“三山驿地处荒野,申阳岭又是个怪异地方,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奇事。
大人有家小同行,不如在此驿歇息,明日当午过岭,可以无虑。
”
周知县道:
“乡老之言虽是,怎奈限期已近,不宜再推延了,还是尽早赶路吧。
”于是,他们一行告别乡老,继续前行。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赶到三山驿,并决定在此歇马过夜。
这个驿站果然荒凉,床席皆无。
当夜,周知县与夫人只好在中庭搭了一个简易的地铺而宿。
柳氏出自名家,兼通文墨,头一次露宿这种破落的荒屋,心中十分不快。
初更刚过,就听到四壁虫声唧唧,星月穿窗,倍加寂寥。
周知县也翻来覆去睡不着,无奈触景生情,躺于枕上作起了五言四句诗来:
惭愧功名客,乡心日夜催。
君恩犹未报,宁敢惜筋衰?
吟罢,才着枕渐渐睡去。
忽然,窗外一阵冷风吹过,只觉得那怪风好似边疆驱铁马,恰如江水送涛山。
等到天刚刚放亮,周知县一翻身,突然发现枕边不见了柳夫人。
于是惊慌起来,连忙喊起公差询问,公差各个大惊失色。
查看四周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大门尚未开启,四下并没有任何动静。
于是,公差只好拘来一乡民进行询问,乡民说道:
“此驿站荒废年久,近前就是申阳岭,这一带经常出现怪异现象,一旦有美貌妇女在此出现,便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摄掳去,从此再不知其下落。
夫人肯定是被摄掳去了。
”
周知县听罢,顿时放声大哭道:
“夫人因随我到此,竟莫名不见了踪影,我可怎么向她家里人交代啊!
我情愿弃官寻访,寻回夫人。
”
在旁的一个叫胡俊的听事吏,见县官如此悲痛,就上前安慰说:
“大人不须烦恼,此去就任的地方已不远,待上了任再安排人员进行查访,肯定会打探到夫人消息,若中途弃官寻夫人,反而会获罪于朝廷,这样或许还会影响到您的仕途。
”周知县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立即起程,过岭登船,直到宁陵县河下上岸。
当时,岸边已有官员前来等候迎接了。
周庆玉到衙上任后,心情一直抑郁,数日不出堂理事。
一天,有一吏进入衙内向其禀告:
“本县是开封府治下,包府尹是不可忽视的,以往新知县到任,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拜见,大人是否也应该前往参拜一下?
”于是,周知县亲自到开封府衙参见了包拯。
包拯闻其先尊名声,甚是敬佩。
周知县因夫人失踪之故,言语举止皆有失当。
包拯感到很奇怪,同时还看出他精神有些恍惚,精力也不集中,说话吞吞吐吐,便问其故。
周知县不敢隐瞒,便将夫人午夜失踪的事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
包拯听后,惊疑地说道:
“世上竟有此等怪异之事?
这样吧,你先回去好好理政,我一定给你查到夫人的下落。
”周知县拜谢而回。
包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计。
第二天,他上朝向仁宗皇帝递上了一道奏本:
“我最近听说在登州地界出现奇异事件,民心动荡,臣愿前往安抚。
”仁宗皇帝阅奏后允其请求。
于是,包拯立即出朝转回府中,打扮成一个穷酸秀士,携带黄、李二公差秘密地离了东京城,前来登州地界缉访此案。
可是,一连经过几处,并未发觉任何踪迹。
一天,他们行入深源,远远地听到钟声,但因树木交杂,不知钟声从何传来。
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却见有一座偏僻古刹。
包拯等人步入寺中,正好遇见一老僧。
老僧引领包拯去见方丈,包拯邀请方丈坐叙坐叙。
方丈唤来行童进茶,老僧问包拯:
“执事从何而来?
有何事相干?
”
包拯答道:
“小生从东京来,要往登州府探亲,经过宝刹,特来相访。
”
老僧说道:
“唉!
贫僧守居孤山僻壤之处的荒凉院宇,有什么好访的?
”
包拯正待再问,忽然进来一行童报告说:
“方丈,申公有请。
”
方丈叹口气道:
“这该死的孽畜又来烦扰我了!
”便辞别包拯,急匆匆地径入昙堂去了。
包拯感到有些奇怪,就吩咐公差在外伺候,自己转身进入到里面,想探问申公是何人?
可没遇一个人在,不一会儿,那个来叫方丈的行童慌忙走了出来。
包拯连忙伸手拦住他问道:
“刚才小师父说什么申公,他是谁呀?
”
行童怯怯地说:
“秀士就不要问了,说起来真是恼人呀。
”
“说与我听听可以吗?
”包拯恳切地说。
“那好吧,您既然想知道,那您就随我来吧!
”行童邀引包拯走出堂间,诡秘地讲道:
“您不知道啊,这个申公,就居住在申阳岭白石洞,是一个具有千年灵气的猴子精。
它淫邪无厌,一旦遇有美妇人,便会刮起一股怪风,将其摄入洞中取乐。
若有不从它的,就会被它撕裂了身体,谁奈何得了它呀?
只有我师父戒行颇贞,彼亦相敬,常以申公呼之。
昨天他还携一丽人来游寺,师父问他又从哪里得来,却得知是一位知县的夫人。
那个知县夫人虽然长得很美,但容颜显得十分忧伤。
对了,我还发现那夫人还在廊下偷偷留得一些字迹而匆匆离去。
”
“字迹?
都写了一些什么字?
”
“一会儿我领您去看看便知晓。
”
接着,包拯又问:
“刚才来的申公,现在何处?
”
行童答道:
“刚才,二人还在为此事辩论着呢,我师父用好言好语规劝它不要再行恶了,它就发怒了,这不,还将师父也摄掳去了。
”
包拯问道:
“他摄掳你师父去干什么?
”
行童说:
“也没有什么,经常这样,过几日有悔意,就会放他归来。
”包拯听罢,惊讶不已。
随后,在行童的引领下,直奔到廊下,看到壁上果然有些字迹,近前仔细一看,原来题有四句诗:
缘绝三山驿,君心知不知?
包公频诉论,取妾莫教迟。
包拯读罢,怆然忖道:
“她怎么也知道让夫君来投求于我。
”随即掏出纸笔录下此诗,转回宁陵县府。
周知县忙迎接包拯入衙,甚是殷勤,酒品款待。
饮至半酣,包拯从袖中取出录下的诗递与周知县。
周知县读罢,顿时双泪盈腮,颤颤地说道:
“此诗确是夫人所作,大人是从何处得来的?
”
包拯也不隐瞒,便将他发现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周知县。
周知县听后,离席跪拜,恳求搭救夫人之策。
包拯说道:
“搭救夫人之事你就不用考虑了,你也不用着急,安心理政就是,我自有主张。
”
当日,包拯就起身离开了宁陵,回府。
第二天,一大早就开了衙门,并派出衙役在城内到处张挂出告示:
“如有得知申阳岭精怪穴居处来报者,官府赏银五十两。
”
宁陵管辖下的小石村有一个打猎的高手韩节,身轻矫健,绝崖峭壁行走自如,也许老天就该让他发迹。
有一天,他正追赶着一只黄色的野鹿,来到了一个悬崖峭壁处,忽然他望见上面隐隐约约有亮光在晃动。
于是,韩节便好奇地沿石壁悄悄地爬了上去。
突然,他看见一群美妇人手持镜子在平坦的石板上围坐着,相互在梳理着头发。
这一群美妇人看见有人上来,各个都惊讶不已,然后走近他,疑惑地问他:
“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
韩节告诉她们:
“我是打猎的,因追赶一只黄鹿才来到这里。
”
众妇人道:
“也是你与我们姐妹有缘,不该命断,若遇妖怪在此,你连性命都不保啊。
你赶快回去吧,给我众姐妹的父母家人报个信,让他们想办法来营救我们,他们必会重赏你的。
”打猎的知道这就是官府悬赏的精怪居住处,便问众妇人:
“那如何才能制服这精怪呀?
”
妇人们告诉他道:
“这妖怪十分灵通,今天出去尚未回来。
它全身如铁,利刃都不能刺伤它。
”
“那它有没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呢?
”韩节问道。
其中一妇女说:
“有啊!
有一次它酒后自言唯有毒酒可醉之,再用麻绳缚定,方可制服它。
”
猎人韩节听后,嘱咐道:
“你们千万不要泄漏此机密。
现在包太尹正在悬赏追查此事,待我回去报告给他,尽快来搭救你们。
”
众妇人约好以某日来此会集。
韩节顺来路返回山下,径直来到开封府前揭了榜文,入见包拯,报知此事。
包拯非常高兴地说道:
“周夫人想必在内中矣。
”随即安排了酒菜款待了他,又兑现了奖赏。
然后,又安排人准备了醇酒加毒药,装进小泥埕(酒瓮),如期差公差各带弓箭、麻绳之类,随韩节来到绝壁下。
韩节吩咐公差将酒埕用绳子绑上,系于腰间,自己先沿原路攀登上去。
那众妇人见韩节又返回来,半惊半喜。
韩节小心翼翼地将药酒吊了上来,交与众妇人,妇人们与他商定说:
“你先在崖下等候,以空酒埕投下为号,你们就迅速爬上来杀死猴子精,搭救我们。
”
韩节说:
“好!
那我们就在崖下等候了。
”
说话间,“嗖”的一道金光闪现,精怪回到洞中。
它先与洞内的妇人戏谑一番,然后倒在石床上。
洞外众妇人各捧酒埕相继而进,精怪不知内幕,也没有问酒的来历,便高兴地一饮而尽。
不一会儿,药酒发作,它便昏倒于地上。
妇人们见状,便将空酒埕投下崖来。
韩节听见空酒埕从崖顶坠下,自己先爬了上去,然后先后吊公差数人上来。
他们冲进洞中,只见一只稀有的大白猴醉倒在石床上。
众人立即用麻绳将其紧紧捆住,洞中摆藏的美器及贵重物件,均被公差收拾干净。
他们先将妖怪吊下,又将八位美妇人逐一吊顺了下来。
众人一阵欢喜高呼后,将猴精抬进了开封府。
包拯听说捉住了妖怪,非常高兴,立即升堂审理。
包拯上堂一看,堂下果然躺着一只大白猴,因被绳索紧绑着不能动。
包拯厉声说道:
“这个害人的畜生,是不可让它存留在世上的。
来人,趁它昏迷未苏醒之机,立即将它杀死!
”于是,公差取过降魔宝剑一把,包拯亲手向猴精猛地砍下。
忽然,“砰”一声,一股白烟升起,众人往堂下一看,奇怪了,堂下的猴精不见了,唯有火光迸起,随后没去。
包拯斩了猴精后,把众妇人叫到近前,他问道:
“你们其中哪位是周知县的夫人?
”
柳氏应声道:
“小妾便是。
”
“请随我来!
”包拯引其进入后堂。
周知县闻知此事,正来府中探访消息,恰巧与解救回来的柳氏相遇,夫妇俩相拥而泣。
包公特设庆贺筵席款待他们。
饮罢,周知县拜谢后,同夫人转回宁陵。
其余众妇人,包拯问明其居所派人一一遣还。
这些妇人当中,只有一少女,来自陕西,是董家之女,至今未嫁,由于家乡遥远,无亲来认,于是包拯便做媒将其嫁与韩节为妻。
二人热泪盈眶,感激不尽。
后来,仁宗皇帝知道此事,宣包拯入朝亲自过问。
包拯一一奏毕,仁宗皇帝非常高兴地赏赐包拯。
为此,满朝的文武大臣无不敬仰包拯的英风豪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古代 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