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月饼.docx
- 文档编号:29436906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37KB
中秋节的月饼.docx
《中秋节的月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的月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秋节的月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秋节的月饼
篇一:
中秋节月饼种类
月饼分类
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
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
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
京、津、广、苏、潮。
花色近似,但风味却迥然不同:
京津月饼以素字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而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的则取浓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爱于松酥;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
其它如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厦门的“庆兰月饼”、福州的“五仁月饼”、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饼、哈尔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扬州的“黑麻月饼”、绍兴的“干菜月饼”、北京的“稻香村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等著名品种,风味特点各有千秋。
京式月饼,做法如同烧饼,外皮香脆可口;苏式月饼外皮吃起来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口,外皮越松越白越好;广式月饼的外皮和西点类似,以内馅讲究著名;传统台湾月饼又称月光饼,以番薯为材料,口味甜而不腻,松软可口;清真月饼,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所特有之月饼,不含猪的成份,以清真牛肉月饼最为出名。
“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近年来,新款式月饼层出不穷。
现今的新款月饼:
冰皮月饼:
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
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
口味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谐美趣致。
果蔬月饼:
特点是馅料主要是果蔬,馅心滑软,风味各异,馅料有哈密瓜、凤梨、荔枝、草莓、冬瓜、芋头、乌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浆,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风味。
海味月饼:
是比较名贵的月饼,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
清凉月饼:
是把百合、绿豆、茶水糅进月饼馅精制而成,为最新的创意,有清润、美颜之功效。
椰奶月饼:
以鲜榨椰汁、淡奶及瓜果制成馅料,含糖量、含油量都较低,口感清甜,椰味浓郁,入口齿颊留香。
有清润、健胃、美颜功能。
茶叶月饼:
又称新茶道月饼,以新绿茶为主馅料,口感清淡微香。
有一种茶蓉月饼是以乌龙茶汁拌和莲蓉,较有新鲜感。
保健月饼:
这是前年才出现的功能月饼,有人参月饼、钙质月饼、药膳月饼、含碘月饼等。
像形月饼:
过去称猪仔饼,馅料较硬,多为儿童之食;外观生动,是孩子们的新宠物。
迷你月饼:
主要形状小巧玲珑,制法精致考究。
篇二: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
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
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
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
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
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
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
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
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
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
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
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
道士对羿说:
“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
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
”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
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
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
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
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
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
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
突然,嫦娥觉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样轻,不由自主飞出窗口,飘飘荡荡飞上了天空。
嫦娥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她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广寒宫里。
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是已经晚了!
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隐约约有嫦娥的影子。
乡亲们说嫦娥还会回来,劝羿耐心等待。
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摆在院子里,还做了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心意,盼望嫦娥回来。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嫦娥还是没有回来。
慢慢地,人间也就有了过节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都要准备月饼、水果等食品。
中秋节又要到了,商店里早早就有各色月饼堆积如色彩缤纷的小山。
中秋节,我们为什么还要
坚持吃月饼?
民俗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月饼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尽管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传统,如今色彩已经淡化或变异,但哪怕只剩下了一种符号,也是浸透着我们民族精魂与气脉的一个象征。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拜月的仪式。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在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儿爷的,现在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饼赏月时,一时心血来潮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
妃。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多了团圆的含义,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
“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
”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中,月饼曾怎样的辉煌与深入人心。
于是,水到渠成一般,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理所当然要吃月饼,只是它早已失去了祖先们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成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所有节日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重要起来。
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
在原始的农业社会,甜曾经是人们的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
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
月饼的甜味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的民族长期以来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我小时候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中秋节自然要吃致美斋的月饼,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而且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可怕的事情。
月饼迎合着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炼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
于是,月饼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装。
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比或价值连城的月饼,已经不是新闻,去年就有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了一把。
时代变迁了,传统民俗也一定要变没了吗?
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浓重不可吗?
今年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致使月饼的价格屈尊下来。
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臵上,也不是一时之事。
每当想在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篇二:
中秋吃月饼来历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
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
但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吃月饼呢?
小编特意查阅了历史资料,下面给大家讲讲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也有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了。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
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被用来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篇三: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撰文/王玉魁图片源自网页
忆秦娥
多情月,偷云出照无情别。
无情别。
清辉无奈,暂圆常缺。
伤心好比汾水说,汾水如梦水流咽。
水流咽。
离愁灯畔,乍明还灭。
一、中秋节的典故
中秋节很美,中秋节的传说亦美。
但最美的还是源自中秋节,四个优美典故的传说,全世界地球人都应该知道的,下面老朽就一一道来。
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节日由来
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无比,身怀绝技,人称“神箭手”。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山,支脉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用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行,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
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人员也就复杂了。
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名叫蓬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
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
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蓬蒙,原本就是个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
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吞下腹中。
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伤心得痛不欲生。
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变得又大又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人效仿,日久成俗。
人们以月饼、瓜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月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月:
几缕情丝系广寒,
真心问计向青天?
今生已是难相聚,
来世谁帮续旧缘?
中秋典故之二——“祝捷饼”月饼雏名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
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
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
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
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
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中秋典故之三——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
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
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
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
不好听,想改个名字。
但起什么名字好呢?
一时想不出来。
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
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
“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
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
“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
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
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
中秋典故之四——月饼与“杀鞑子”
历史上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
“南蛮北鞑”之说。
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
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
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
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
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
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
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
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人出生,受尽鞑人统治之气,立志消灭鞑人,恢复汉人统治天下的雄心壮志。
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老师偷写: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满满写了一抽屉,后被老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一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
“八月十五杀鞑子”,胆小的老师吓坏了,这么大的事,让村里的鞑子头领知道,不用说一个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里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火炉里,谁知火炉发出一声响声,一股青烟,火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
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人们通过吃的月饼,把纸条放在月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人手里,形成全国统一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局面。
一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子,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
篇三: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词写道: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
[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于是水到渠成.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吗?
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悲惨地没有了我们祖先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的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了吗?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
中秋节的月饼)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的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清中曾有些绝对地说: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自然中秋节是要吃致美斋的月饼.但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秋节 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