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x
- 文档编号:29436904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76KB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中国近代一思想家有感于“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番,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至声教不通之国,则道听臆谈,尤易凿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由此撰文疾呼向西方学习。
该思想家可能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严复D.陈独秀
3.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赠给徐继畲一幅华盛顿肖像时说:
“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又说:
“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
”这说明( )
A.徐继畲崇洋媚外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畲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早期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4.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5.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误的是( )
A.宣传西学
B.挽救民族危亡
C.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
D.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
6.(2017·北京东城一模,17)1864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
“古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当时有识之士提出的对策并付诸实施的是( )
A.“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
B.“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
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
C.“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D.“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7.(2017·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
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8.李鸿章指出:
“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
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这在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是( )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性
C.已认识到清政府在制度层面上的缺陷
D.官员突破了“夷夏之防”的观念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
A.“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10.梁启超说:
“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11.严复称:
“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
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
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
”在此,严复认为( )
A.政治、经济改革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B.争取国家富强必须提高国民的素质
C.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决定国家的盛衰
D.国家的盛衰决定了国民素质的高低
12.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提倡类似于日本和德国的集权制君主立宪;戊戌变法以后,他提倡类似于英国的虚位君主立宪。
这表明康有为( )
A.否定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B.对立宪模式的选择有所改变
C.维新变法的思想并不成熟D.对君主立宪的理解逐步加深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至恭亲王奕
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10分)
(2)比较材料一、三,在中国落后的问题上,为什么说魏源比康有为肤浅?
比较材料二、三,在强国方式上,康有为比曾国藩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15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观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价值指向和评判是非功过的一把标尺。
近年来,除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以及阶级史观等在历史学习与研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运用。
但究竟采取何种史观研讨历史,还须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考量。
具体来讲,分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西之间的关系可采用文明史观的视角,
(1)……而梳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运用阶级史观分析则更加贴切,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省略的文字内容。
(12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2015·课标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3.(2014·课标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4.(2015·课标Ⅰ,40,15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练模拟—明趋势]
5.(2017·西安二模)《海国图志》指出:
“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
……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材料表明魏源( )
A.只主张创办船厂以制造军舰B.只求学习外国军事技术
C.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器物制度D.注意将军事技术和民用事业相结合
6.(2017·银川一模)1839年,林则徐邀请美国医生伯驾为他翻译了瑞士法学家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
林则徐此举意在( )
A.积极与英军作战B.加强与各国通商贸易
C.寻求禁烟的正义性D.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7.(2017·泰安一模)《轮船招商局章程》中写道,“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
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
”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体西用论B.有利于船舶业发展
C.蕴含了商战的思想D.抨击了官商的勾结
8.(2017·天津一模)近代中国有思想家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
“无异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陇之功,又以废也。
”下列主张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中体西用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9.(2017·福建质检,29)《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
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
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10.(2017·河南郑州二模,30)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
其中“狂信派”指:
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
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
其命脉云何?
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
11.(2017·山西太原二模,27)1866年郭嵩焘奏称:
“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12.(2017·四川成都三诊,28)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
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
”这表明李鸿章( )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13.(2017·广东深圳一调,28)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
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变法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
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
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14.(2017·陕西五校联考)“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D.否定君主制
15.(2017·江西五校联考)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中说:
“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
”这一按语表明( )
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
16.(2017·青岛一模)康有为指出,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召集各大臣在此宣誓,“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重罚一人以惩其后……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
这实际上表明康有为( )
A.重实质,轻形式,重视变法法令的落实
B.变法思想不成熟,对困难认识不足
C.重视皇帝在推行新法中的示范作用
D.推行新法效率高,对政局影响深远
17.(2017·东营模拟)梁启超曾说:
“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行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据材料分析,《时务报》宣传的最有可能是( )
A.“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B.“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C.“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不能全面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体西用”思想
1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主张
易错点2 混淆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
19.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D.洋务派和革命派
易错点3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课练3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B 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可以说是“旧时代的精英”“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反对闭关锁国,A错;林则徐学习西方的内容仅限于军事等技术,C错;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代表,D错。
2.A 材料表明,该思想家批判“四海之内天朝为大”的观念,反对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由此撰文疾呼向西方学习,这与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背景相符,故A项正确。
3.D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徐继畲撰写的《瀛环志略》完整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特别是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对美国的新兴制度和领袖人物华盛顿极力予以赞扬,这体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反思和对“天朝上国”的重新审视,开阔了国人的视野,由此引起了美国的注意,所以美国做出了这样的回应,但是美国并不支持中国迅速实现独立发展,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
积极扶植代理人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特征,C项错误。
4.D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根据材料“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办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当时民众的思想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势要求,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进步,故选D项。
5.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西方侵略。
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将其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A、B、C三项均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创办者的身份,D项不正确,故选D项。
6.A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建议。
A项体现了学习西方语言、科技等主张,并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符合题意。
B项反映了仿效西方实现“自由”的思想,该思想应出现在19世纪末,排除;C项反映了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肯定和向往,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7.D 从材料信息看,冯桂芬认为可以将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给予“举人”“进士”等功名,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
冯桂芬的认识未必能够实施,故A、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理念,故B项错误。
8.D 由“师彼之长”“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制夷”与认识到“制度层面上的缺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两项;B项不属于“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排除。
9.C “中体西用”未能使中国成功实现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中体西用”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客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欲破启锢闭……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体现了当时“中体西用”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A 本题考查维新派的思想。
材料“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思想解放对接受西方文明的重要性,故选A项。
当时西学在中国未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国人没有全部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排除B、C、D三项。
11.B 材料中“所为富强云者……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说明实现国家富强的途径是提高国民素质,故B项正确。
其他各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出来。
12.B 由材料可知,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提倡集权制君主立宪,戊戌变法以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立宪,这说明康有为一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对立宪模式的选择不同,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C、D两项误读材料。
13.
(1)重大变化:
魏源等开明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将学习西方付诸实践,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堂、创办近代海军、建立总理衙门,开始了工业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魏源只认识到清朝军事上的落后,而康有为还认识到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
康有为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行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
第
(1)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回答即可;“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
(2)问,对魏源、康有为和曾国藩的思想主张进行比较回答。
14.
(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洞见中国社会内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的发生促进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裂变,中国不断调整自己的文明程度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6分)
(2)运用阶级史观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有利于更加深刻具体地梳理不同阶段、阶层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如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将之付诸实践,体现了他们为地主阶级服务、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初衷;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则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6分)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时,要紧紧抓住文明史观、阶级史观的基本属性进行思考作答,举例不必面面俱到,说明问题即可。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
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
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
2.C 《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
3.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4.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
解析:
(2)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
(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
[练模拟—明趋势]
5.D 本题考查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
根据材料“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可知,魏源主张在引进外国军事技术的同时发展民用事业,D项正确。
6.C 据材料“林则徐邀请美国医生伯驾为他翻译了瑞士法学家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可知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给禁烟寻找法理依据,故C项正确;1839年鸦片战争尚未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翻译法学著作部分章节内容,故B项错误;林则徐翻译法学著作重在为禁烟寻找法理依据,而非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故D项错误。
7.C 题干中并未表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船舶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吧 高中 全程 训练 计划 历史 31 从师 夷长技到 维新 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