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docx
- 文档编号:29434665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2KB
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docx
《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
经济理论问题
《生产力研究》No.1.2004
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
罗友和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滁州239000
【摘 要】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始终处于绝对劣势和边缘地位。
这种状况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
本文着重对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状况做出经济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经济学分析;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1—0024—03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当把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作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经济学特征
创新(innovation是由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德文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并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概念的经济理论。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内容涵盖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体制和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是科学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总称。
科学技术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公共品。
它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共享性,几乎所有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或机构都能普遍受益,从而形成溢出效应;二是科学技术创造成本十分昂贵,但是复制它却很廉价,使得此类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新熊彼特学派认为:
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一个复杂的经济产出过程。
从发明、生产到商业化应用之间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一是技术供给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三是效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四是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来自“发明———商业化应用”创新链条上任何一方面的不确定性障碍,都会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难以实现。
国家创新体系学派认为:
科技创新有四种动力要素:
一是技术推动;二是需求拉动;三是政府启动;四是企业家的创新偏好。
一般说来,技术推动奠定创新生产化的可能,需求拉动构成创新商业化的条件,政府启动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政策与管理环境,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使创新者内在潜力得以发挥。
可见,政府在科技创新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政府不仅要提供一定的资助,而且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框架,加速科学技术的创新生产与应用周期,保护其创新者的利益。
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四要素”合而为一,多向互动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二、现阶段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
纵观中国科技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既不是世界知识创新大国,也不是世界技术创新大国。
虽然国家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并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是中国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从技术供给角度分析
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什么时候,创新的规模和水平都是以整体要素投入为基础。
目前我国科技供给不足也与资金、科研等要素投入不足紧密相关。
1.R&D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首先,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研究投入不足。
1999年R&D/GDP指标为0.7%,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2.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它许多发展中国家。
在R&D活动投入结构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的投资比例为0.057∶0.272∶0.671,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大,存在明显差异。
②其次,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只有1/4的大中型企业R&D资金/销售收
【收稿日期】2003-05-06
①引言源自:
十五大报告。
②2002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1期第27页。
【作者简介】罗友和(1970-,男,安徽滁州人,中共滁州市委党校讲师,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现代科技、创新思维。
入约为1%,大多数远远低于1%,而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在3%~5%之间。
①投入不足助长了企业技术创新上的短期行为,导致了创新水平普遍较低。
2.科技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科研与生产错位,产、学、研严重脱节,使得科技创新缺乏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持。
具体表现在:
一是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它们有各自的政策和目标。
科研单位关心的是科技成果在国际、国内科学技术的领先程度。
而企业也只是按计划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生产。
二是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
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集中在独立的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尤其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三是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程度差,各行其道,单兵作战。
3.科技“引进来”渠道不畅。
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全球公共物品性质。
引进国外成熟的新技术,结合自我创新,有利于我国产业跟上全球技术更新的潮流,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相对封闭的科学发展战略。
在技术引进中还普遍存在重视硬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更新,轻视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问题,使得中国技术引进渠道不畅,进口结构不合理。
(二从技术需求角度分析
市场是科技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而市场需求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
我国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足够的、规模化的科技需求主体,这样造成“需求诱致型供给”很难发生。
目前影响规模化科技需求主体形成的原因很多。
1.企业规模小,缺乏资源———竞争优势。
一方面造成产业集中度太低,在产业内部存在着低级别的恶性竞争,主要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战略取向,而不是依据科技进步追求产品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发新技术。
多数企业对技术进步缺乏危机感,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企业家对于购买设备的热情超过了对于培养自身企业创新能力的热情,从而不能形成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限,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制约了对科技创新产品的需求。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偏重的是商品的价格,使大量低技术含量和低质量的技术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同时,消费者整体消费素质不高(如普遍缺乏冒险精神而不敢实验新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化素养不高而害怕不能掌握和使用好某些技术含量的产品、自身法律与道德观念的薄弱而贪利使假,从而导致消费先驱的缺乏,难以形成对技术创新的强力市场支持。
3.技术市场落后,科研基础设施配置不当。
目前,一方面已建立的企业技术中心缺乏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国家财政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国家又拥有7500多个科研院所,其中多数院所基础设施齐全,它们占了我国R&D投资的60%~70%,②但是设备利用率不高,从而阻碍了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转移,抑制了市场对新技术的巨大需求。
(三从权益分配角度分析
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与资本相结合的过程。
实现科技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在科技成果与资本之间找到合理的权益分配比例。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资本化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1.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由于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建立或运作不规范,从而难以形成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后果是:
一方面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创新利益分配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则导致企业权责不明确和管理机制的缺位,滋生了经营者的腐败。
2.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法规、制度不健全。
由于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法不严以及其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不正当行为侵害了创新企业的利益,挤占了创新企业的市场空间,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者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3.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带来的权益(可称之为创新租金,作为一种风险报酬,理应大部分归创新个人所有。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一味地强调精神鼓励、资源共享、利益均沾,而缺乏相应地保护措施。
从制度上看,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③这不利于科技创新,相反却有可能加剧技术创新人才的大量流失。
(四从制度环境角度分析
经济政策和制度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机制。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机制和制度体系,即使有良好的人力资本或良好的R&D基础设施,仍然无法从这些投资中获得更多的回报,也无法鼓励人们创新知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政企不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行政干预过多,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主体;另一方面,政出多门,各部门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出于部门利益考虑,政府各机构的决策行为缺乏理性,造成在创新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随意性,甚至出现多次重复建设和投资的分散化。
2.市场经济的信誉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方面,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信誉打假,在立法上缺乏体系,在司法上更是心慈手软。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以后,普遍登记注册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几乎都不超过几百万元。
中介机构这种信誉责任有限制难以防范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不利于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3.金融创新不足,尤其没有风险投资机制。
科技创新具有多重风险,如政治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财务风险等。
因而,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迫切需要风险投资基金的关注,并建立良性循环的融资机制。
但是,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刚刚起步,资金规模不够大,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处境艰难。
据科技部专家称,在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
从某种意义说,这种风险分担机
①2002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1期第28页。
②③胡鞍钢:
《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31、32页。
制的缺乏,恰恰是阻碍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问题。
①
三、促进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税收激励政策
实行区域优惠的同时,试行产业优惠。
实行产业优惠,有利于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公平税负,只要符合优惠条件的企业项目,无论投资于何处都可享受优惠;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出口产品,可提高出口退税率;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可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及科研用房等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允许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对知识产权转让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等。
(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社会对知识创造者唯一有效的激励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虚置”问题。
首先,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打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其次,在知识产权交易方面,应当尽快制定产权交易中的知识产权的定价和交易规则。
通过技术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体制,拓宽知识产权资本化道路。
鼓励和帮助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持股经营,创办自己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三公共采购政策
在政府开放公共采购市场的同时,应充分研究国际政府采购法规中的有利规定,遵循国际惯例,以扶持民族工业,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为目标,制定保护性条款。
如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国的产品和劳动的含量;在同等条件下,尽量购买本国产品,甚至在一定的价差范围内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尽可能给予本国投标商相应的价格优惠;充分利用“例外”原则,如以涉及国家安全、公众安全为由,限制或禁止国外企业或产品进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引进提高,消除隐患”的方针,突破国外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障碍,实行强制国产化或对引进技术改造后再投入使用。
(四政府管制政策
“劳动、资本、产品和思想的自由市场,被证明是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最肥沃的土壤”(保罗・萨缪尔森。
只有当政府设计出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法制框架,明确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技术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会最大程度地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府科研投入体制。
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R&D的财政投入,争取今后五年内翻一番;筹建技术创新的R&D基金,打破地域,行业界线,允许各类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与研究所、公立机构与私立机构,公开竞争或联合竞争;逐步削减对粮食企业亏损财政补贴,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农业R&D投入,这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
其次,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现在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不同的角度架构了技术创新的利益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在产权制度激励方面,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产权结构,以期权等诸多形式,使企业决策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技术的持久的动力机制;在组织制度激励方面,通过企业组织制度的完善,实现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大协作,从而有效地控制或减弱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内部风险;在管理激励方面,通过各项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
第三,实施技术贸易自由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发展国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从国外获取科技知识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鉴于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国情,我国选择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技术路线是实行彻底的贸易自由化,特别是技术贸易自由化。
为此,应调整技术进口限制政策,鼓励技术引进,促进技术流入和技术交易;大幅度地降低高新技术及设备进口关税税率,乃至最终实行零关税,加快取消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国内各类技术标准应尽快与国际标准(如ISO9000和ISO14000接轨,迫使企业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提高质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国内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五风险资本政策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塑造风险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最大的问题是创业基金规模不够大。
为了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基金制度,壮大基金规模,笔者以为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尽快协调、完善以财政、税务、金融、价格、贸易以及人才等若干鼓励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所形成的政策体系;改革金融体制,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促使金融与科技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用好有限资金和科学引导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在一定范围内,鼓励企业之间的参股与兼并,扩大企业的规模,尤其应当引导科技开发机构和高技术小公司与现有大中型企业合作,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促使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市场紧密结合。
(六完善社会环境制度
首先,优化人才环境。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评价体系,实施人才战略。
包括实施高学历人才最低收入保障的规定;允许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分配;想方设法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借脑强国。
当前尤其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
其次,优化法治环境。
各级政府应正确运用行政执法权,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规范技术市场和其它市场,为科技创新和自主产权保驾护航,同时不遗余力地打击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优化市场环境。
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下转第53页
①高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障碍,《经济学消息报》,2001.9.4,第二版。
境。
要培育公平、公正意识,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上的变革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一个过程,只有民主的改革,整个社会环境才能发育出自由平等的意识,而只有法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民主才能得到保障。
二是培育市民宽容、合作、诚信的素质。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也要培养市民的宽容、诚信与合作。
只有宽容,人才才能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积极发挥作用;只有诚信,市场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只有合作,人才的才能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2.城市文化竞争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只是在近代才存在的。
城市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且成为当代的民族文化存在的基本单位。
市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存在于它广大的普通市民之中。
从近年来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状况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引导与规划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文化建设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在文化发展的理念设计与价值导向、文化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文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孵育与推进等方面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首先,政府主导型文化发展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资源有限、城市文化发展无法全面开花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几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化发展项目,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可谓至关重要。
在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今天,政府主导无疑是文化发展的一条捷径。
其次,政府主导型文化发展模式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导向,有利于积极、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
最后,政府主导型文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从城市的长远和全局角度考虑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从而避免由于市场失灵给文化发展带来的失控和混乱,平衡各种社会阶层的文化要求和趣味,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系统地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3.可持续城市竞争
联合国第二次人大会副秘书长G.William认为,只要把城市发展定义为: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那么这种发展将导致更多和更好的、更有人性的城市的出现。
因此,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就是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是一个协调处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城市。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项目组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的可持续城市标准包括:
①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减少具有破坏性的气体的产生和排放;②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③鼓励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④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⑤鼓励工商企业采用生态友好技术,采用生态上可持续的方法,保护工作环境,开发、销售生态友好产品;⑥鼓励减少不必要出行的城市交通;⑦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以适应城市的物质形态,采用先进的或在环境上可接受的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级城市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意识,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好人、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人是万物之灵,城市是由人、自然与建筑组成的综合系统,自然、建筑、城市必须为人类服务。
城市的建筑要与人的活动相统一,与城市特色相统一,不必求洋、求大。
城市的布局要进一步优化,尽可能减少污染,或为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
二要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城市发展模式。
所以各级各类城市都要搞好生态城市创建规划,制定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创建措施,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推行清洁生产,改善能源结构,逐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
概念框架、现状及提升战略[J].人大报刊
复印资料: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7.
[4]城市经济、区域经济[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1~12.
(责任编辑:
X 校对:
R
(上接第26页效打破垄断,加速市场化建设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培育技术竞争市场,通过市场体制建设创造理想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以市场的外在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优化创业环境。
社会要鼓励各种向风险和不确定挑战的创新活动,弘扬一种锐意进取,不怕失败的艰苦创业精神。
在技术、资金、人力供应以及政策、制度和组织上给创新者以积极支持和保障,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以宽容、鼓励和保护。
综上所述,税收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科学技术成果的供应量,从而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公共采购政策则是通过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公共消费市场,来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资本政策主要是为项目的R&D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建立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分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机制;政府管制政策与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则是通过调整政府干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来减少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
虽然各项政策安排对科技创新激励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激励科技创新的政府制度体系。
①
【参考文献】
[1]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
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D].博士文萃,1998~
1999.
[2]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叶帆.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制度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3,
(1.
[4]孙惠民.制度供给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运营[J].中国科技论坛,
2003,(1.
(责任编辑:
X 校对:
Q
①高林远、曾令秋.构建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的思考,《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1期,第78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阶段 我国 科技 创新 状况 经济学 分析 政策 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