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概论试题混合.docx
- 文档编号:29434107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8.30KB
马克思概论试题混合.docx
《马克思概论试题混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概论试题混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概论试题混合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它指的是()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2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0、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3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32、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3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34、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3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3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A.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38.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
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C.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D.我国社会新阶层
39、1980年5月,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40、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
A.消除剥削现象
B.实现社会公正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的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8、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生产剩余价值所必要的物质条件
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是()
A.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B.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C.指引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在本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消亡成为现实
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的专政是()
A.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B.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三、简答题:
1、简述矛盾的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2、简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试论四项基本原则的整体性。
标准答案
一、1——10:
BABDCCDBCA
11——20:
DDCCDCBDCD
21——30:
CBDCCABDCA
31——40:
CDDBADACAC
二、1——5:
CDACDABDCDABCD
6——10:
CDACABCDABCD(唯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三、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4、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
它既是理论,也是制度,同时也是现实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证明和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充分显示了它的人民性,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运动中,它是鼓励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旗帜。
四、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度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
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以改革开放为手段的经济建设必须牢牢站在这个立国基石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考试大收集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辨析题: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论述题: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及其错误实质。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资本的本质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都到了唯物史观的门槛,但都没有进到里边来。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通过臆想出明智的和美妙的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且打算为人类指出未来发展的道路,连细节末节都给规定下来。
”他们认为。
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某个天才人物把它发现出来,可以通过试验和富人的行善使其实现,这就陷入了唯心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不知道社会不平等、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农大众陷于贫困的真正原因;不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上的内在原因,不知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不知道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基础上的工人阶级的社会运动;不知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尤其反对依靠工人阶级的社会改造运动,幻想得到国家的恩赐和社会上层有产者的帮助和通过“共产主义移民区”的试验来实现社会平等。
他们不懂得工人阶级(脑力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是变革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
这种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成为一种完全脱离工人阶级社会革命运动的善良愿望和空中楼阁。
空想社会主义还包括威廉、魏特林(1808—1872年)的空想平均的共产主义。
他用道德的堕落来解释产生罪恶的根源,他不依靠工人阶级进行社会改造,而是主张空想主义的小型实验和通过少数人暴动。
立刻实现共产主义。
当代中国仍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表现。
有的不去实际地领导工人阶级去争取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的权益,而是提出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标语式的口号去安抚人心;有的企图不触动权贵们垄断权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企图靠教育和一般的条文要求去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的以设计完美的社会蓝图作为医治社会诚信衰败、道德低下、两极分化的灵丹妙药。
材料分析题:
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 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
[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 3 ]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 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 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3 )比较材料1、2、 3 ,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参考答案】
( l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 2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经济全球化
⑴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经济全球化的利:
1、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加快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4、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
5、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弊:
1、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
2、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强。
3、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4、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5、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和世界的不安定性因素。
6、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第一章
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
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七: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
量变,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章
四: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六: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概论 试题 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