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2.docx
- 文档编号:2943135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88KB
《我们仨》读后感2.docx
《《我们仨》读后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仨》读后感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仨》读后感2
《我们仨》读后感
讀後感靈活多樣,可以是受書中的内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下面是美文閱讀網小編帶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我們仨》讀後感
(一)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绛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绛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绛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将這個溫馨又曆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裏,“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
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鍾書隻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于是鍾書似乎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裏的夢。
這第二個“夢”裏,便是“我”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裏的時光。
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
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
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裏長夢,這我願意。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别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
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看到這裏,是我第一次流淚,就那麽坐在班車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讀時對“夢”的不解,而是從心底慢慢滋生的溫暖氣息。
看這匹配的學術夫妻和他們聰明剛直的愛女,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
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隻是弟弟。
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隻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這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略有滋味。
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
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這野心不是他們所能擁有,他們隻求在自己的方圓裏求得一份自由閑适。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隻是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
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
錢鍾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绛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感悟作文。
這樣溫情的一家怕是在那個年代也少有的吧
這自由心與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難得。
書裏的彩頁有他們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劄圖片,還有錢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們仨》。
看着這些毫無華麗樸素得令人動人的文字,讓我恍然。
如楊绛先生在篇末說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
“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
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
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結果總是失去,相聚得來還須散。
難道這短短幾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麽。
或許應該勿執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
有一個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親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我們仨》讀後感
(二)
拿到《我們仨》這本書,實在是有些緣分。
當時因爲沒有看到讀書活動的通知而錯過了報名的機會,自己還遺憾了好一會兒,誰知開學後班長便通知多了幾本書,喜歡的可以過來領,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們仨》,就趕緊報名領了過來。
我并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文藝女青年,但卻常常下定決心一定要多讀書,于是便給自己列一個長長的書單,雖然任務常常達不了标,但是知道的書名卻不少。
我是在楊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傳出來後,才知道她這個人的,一開始還因爲先生這個尊稱誤以爲是男人鬧了不少笑話。
初讀這本書時,因爲不了解錢鍾書和楊绛的故事,理解起來很是艱難,尤其是作者楊绛在書的開篇描寫錢鍾書在最後彌留之際和她的女兒錢瑗住院去世這段時,用古驿道坐船和夢中看女兒來形容。
我有點後悔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爲什麽沒有好好了解一下他們的經曆,這樣才可更加身臨其境。
當我看完作者楊绛和錢鍾書的生平經曆後,又重新讀了一遍開頭,這下才理解了錢鍾書爲什麽會被黑車拉走開會還要選擇走古驿道這條路線,爲什麽他必須得在“小船”中睡覺,明白了在夢中怎麽可以看到女兒那麽多的事情,意識到他們二人的“回家”對楊绛來說是何等的打擊,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義“我們仨失散了”,心中直湧出一陣心酸。
全書中并沒有抒發出特别強烈的情感,整本書都是在描寫一家三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錢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還早個十七八年,但是他們的愛情故事卻是如此超前,兩人同是無錫老鄉,在清華校園中一見鍾情,楊绛绛沒有嫌棄錢鍾書的“拙手笨腳”,錢鍾書也每日爲楊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羨慕。
我們仨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來一場勢均力敵、門當戶對的愛情竟是這麽的圓滿幸福,兩人有着相同的價值觀,不會爲柴米油鹽的瑣事而吵架,在國外的早上喜歡喝一大茶瓯的印度lipton紅茶沏的牛奶紅茶,回國以後因爲買不到茶葉還用三種茶葉混搭,“滇紅取其香,湖紅取其苦,祁紅取其色”,足以見得平時的生活情趣。
丈夫也不會嫌棄妻子不會做飯,每日爲妻子烹饪早餐還端到床邊,兩人就着鍋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開心;兩人不在一起時就通過寫日記和寫信來把自己經曆過的有趣的事記下來回來好告訴對方;在面對前途的選擇時兩人也有過争執,但最終不會忘記要尊重對方自己做的決定,也不會在事後因爲這個決定而互相責備;一家三口住在狹小的辦公室,疾病纏身,也依然每天開開心心的;朋友雖少但都是脾氣相投的人,每日談天說地好不快活;即使經曆了文革動亂,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陰陽頭,被人冤枉,嘔心瀝血的作品被人否認,在書中也看不到一絲的不滿與絕望。
在楊绛的筆下,他們的女兒錢瑗從小便深得别人喜歡,過目不忘、不愛哭鬧,外公和爺爺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紀便有很強大的自制力,媽媽不讓吃的東西絕不會偷吃,隻會挂一滴眼淚輕輕扯媽媽的衣角,惹人憐愛;雖然從小體弱多病經常休學,但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學,還自學了俄語;小小的人兒在爸爸出差時被交代要照顧好媽媽,就自己默默地幫媽媽除去蜂窩煤上的貓屎;即使五六十歲了,也依然像個未成年的女兒,會跟媽媽撒嬌跟爸爸逗嘴,三個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通過楊绛的描述,我覺得他們生活的幸福又快樂,但在查到的資料中我了解到錢瑗的第一任丈夫因爲文革的迫害在家中自殺去世了,我想着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吧,但是作者卻一筆帶過隻說她的女兒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實讓人有些欣賞楊绛先生對待生活的樂觀态度。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绛先生在百歲高齡時所作,我們在書中經常會看到很多的細節,不僅是對自己的丈夫和女兒的描述,還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許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發生一樣,即使是借助着日記來會議,也着實有很大的工作量。
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寫下這些充滿幸福的瞬間時,内心是多麽的留戀和不舍,這是他們的真實生活,我們無法加上“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個結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讓我體會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擁有和楊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間,《我們仨》描繪的是可以屬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細節,生活中雖然有争吵和艱苦,但總會需要樂觀和希望來繼續走下去。
《我們仨》讀後感(三)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相信很多人對《圍城》還記憶猶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錢鍾書和楊绛這對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楊绛暮年的經典著作《我們仨》,相信很多人閱讀時都會如我一般濕潤了眼眶……
《我們仨》用叙述的方式講着一家三口快樂而簡單的生活,用最樸實的話語給我們講着故事。
故事從一個走失的夢境開篇,寫着古道驿站的離别,寫到最後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
講述了錢鍾書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醫期間楊绛在身邊陪伴的點滴,講述了女兒離世後一位母親錐心的痛,講述了楊绛晚年期間一個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
錢鍾書、楊绛這對夫妻是一對愛國的文化人,從來都是淡薄名利,他們的女兒圓○出生在英國确毅然放棄了英國國籍,跟随父母回國生活,看似大義淩然的一家人在《我們仨》這本書中确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
它呈現給我們的隻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後的種種挂念。
《我們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楊降,而是圓o,附錄中不少圓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後成書多半也是妻子想在書中與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再次團聚,所以她在書中寫到“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我隻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必須感謝楊绛先生在自己92歲時帶給我們這樣一部作品,我們還應該感謝《我們仨》,讓我們看了之後更加覺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貴,我們更應該感謝讓我們在他們的故事裏看見自己的影子。
《我們仨》讀後感(四)
楊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們仨。
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楊绛先生走後。
知道楊绛是在錢鍾書先生走後。
這時候我想起了魯先生的爲了忘卻的紀念。
沒看此書,一直覺得我們仨寫的是和朋友圈一樣秀恩愛,秀家庭溫暖和諧的回憶小說。
書的封面是古樸的,内容也是古樸的。
而最讓内心感覺凄涼的卻是封面背後的那句話__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看完卻發現,裏面有溫暖有恩愛,但卻生生通篇是流水賬,一個叙述得不行雲流水的依舊是家長裏短的流水賬。
内容平實低調得如述家長裏短,鄰裏鄉外。
裏面沒有凄涼,沒有抱怨,沒有吵鬧,沒有哀傷,仿佛是一個食人間煙火,卻沒有人情五味的世界。
但裏面有愛情,有親情,有道德,有禮儀。
更有呵護,有尊重,有思念,有擔當。
有家國的選擇,有忠孝的抉擇。
楊绛的流水賬又似乎是不同的,裏面是豁達的,對社會的豁達,對國家的豁達,對家人的豁達,對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達。
楊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頑皮的,頑皮得就是三個孩子在一起過家家,隻是這個過家家過得有些認真了些,認真得一直到老,但他們一直沒老過。
鍾書先生說,隻有死别,沒有生離。
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風大浪與他們無關,任政治風雲變幻,我仨自巋然不動。
寫回憶中寫夫妻恩愛者居多,而把三口渾然一體者少之又少。
曾看過一個學者寫道,中國幾千年的穩定和道德傳承來自于一個個的大家庭,那種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
雖然幾代同世依舊在,但同堂幾度聞?
小家一成立,就馬不停蹄的逃離了大家,從此沒了長幼卑尊,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媽家是媽家,自家是自家。
私有化的徹底已經延伸到了每個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獨立的法人,也有了獨立的道德體系。
每個癡迷的無用的書呆子後面必然站着一個強人。
錢鍾書就是這樣一個食人間煙火卻不管人家煙火的書呆子,他鑽進書裏就不再出來。
而楊绛就是站在這個書呆子後面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桌椅蓋得了樓房的強人。
強人是無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強說能的,總不能讓一個更不能的書呆子去說能吧楊绛的字裏行間是有錢鍾書的風格的,或者說也未必遜于錢鍾書的,但無論是生活多麽愁苦,楊绛從沒有要把錢鍾書從書堆裏拉出來,愛一個書呆子,就要愛讓呆子在書堆裏呆着。
道理是簡單的道理,有幾人參透,參透的那幾個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爲了大家,就是無論多紛擾的事情在那裏都很簡單,簡單得如孩子,簡單得如白紙,簡單得每個人都會認爲很複雜。
有初心,堅持初心就好。
任風雨飄搖,你自不動就好。
讀完我們仨,就一直覺得楊绛是錢鍾書後面的錢鍾書
读后感灵活多样,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下面是美文阅读网我带来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
(一)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
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
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
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
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
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
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
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
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
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感悟作文。
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
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
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
“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
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后感
(二)
拿到《我们仨》这本书,实在是有些缘分。
当时因为没有看到读书活动的通知而错过了报名的机会,自己还遗憾了好一会儿,谁知开学后班长便通知多了几本书,喜欢的可以过来领,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们仨》,就赶紧报名领了过来。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但却常常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于是便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虽然任务常常达不了标,但是知道的书名却不少。
我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才知道她这个人的,一开始还因为先生这个尊称误以为是男人闹了不少笑话。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不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理解起来很是艰难,尤其是作者杨绛在书的开篇描写钱钟书在最后弥留之际和她的女儿钱瑗住院去世这段时,用古驿道坐船和梦中看女儿来形容。
我有点后悔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这样才可更加身临其境。
当我看完作者杨绛和钱钟书的生平经历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开头,这下才理解了钱钟书为什么会被黑车拉走开会还要选择走古驿道这条路线,为什么他必须得在“小船”中睡觉,明白了在梦中怎么可以看到女儿那么多的事情,意识到他们二人的“回家”对杨绛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义“我们仨失散了”,心中直涌出一阵心酸。
全书中并没有抒发出特别强烈的情感,整本书都是在描写一家三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钱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还早个十七八年,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超前,两人同是无锡老乡,在清华校园中一见钟情,杨绛绛没有嫌弃钱钟书的“拙手笨脚”,钱钟书也每日为杨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羡慕。
我们仨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来一场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爱情竟是这么的圆满幸福,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不会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吵架,在国外的早上喜欢喝一大茶瓯的印度lipton红茶沏的牛奶红茶,回国以后因为买不到茶叶还用三种茶叶混搭,“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足以见得平时的生活情趣。
丈夫也不会嫌弃妻子不会做饭,每日为妻子烹饪早餐还端到床边,两人就着锅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开心;两人不在一起时就通过写日记和写信来把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记下来回来好告诉对方;在面对前途的选择时两人也有过争执,但最终不会忘记要尊重对方自己做的决定,也不会在事后因为这个决定而互相责备;一家三口住在狭小的办公室,疾病缠身,也依然每天开开心心的;朋友虽少但都是脾气相投的人,每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即使经历了文革动乱,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阴阳头,被人冤枉,呕心沥血的作品被人否认,在书中也看不到一丝的不满与绝望。
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便深得别人喜欢,过目不忘、不爱哭闹,外公和爷爷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纪便有很强大的自制力,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绝不会偷吃,只会挂一滴眼泪轻轻扯妈妈的衣角,惹人怜爱;虽然从小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学,还自学了俄语;小小的人儿在爸爸出差时被交代要照顾好妈妈,就自己默默地帮妈妈除去蜂窝煤上的猫屎;即使五六十岁了,也依然像个未成年的女儿,会跟妈妈撒娇跟爸爸逗嘴,三个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通过杨绛的描述,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但在查到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因为文革的迫害在家中自杀去世了,我想着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吧,但是作者却一笔带过只说她的女儿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有些欣赏杨绛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
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读后感(三)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
《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
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
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
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仨》读后感(四)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
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
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
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
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
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
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
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
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
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
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
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
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
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
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
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
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
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
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
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
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标签:
读后感800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们仨 我们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