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写诗入门.docx
- 文档编号:29426541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4.54KB
帖写诗入门.docx
《帖写诗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帖写诗入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帖写诗入门
[帖]写诗入门
作文天地
04-231417
:
一、怎样写诗?
要懂得一些写诗的常识,有两个关于诗的基本概念需要大体上弄明白,就是字的四声和平仄,以及什么叫韵。
因为平仄和韵都是诗的重要因素,也是诗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首诗都包含这两个因素。
如果对这两个因素的概念都没有弄清楚。
那么就无法进一步了解有关诗的其他方面的知识。
所以,在没有谈到有关诗的一般常识以前,须得对字的四声和平仄,以及什么叫韵这俩个概念,作一番介绍。
(一)字的四声和平仄
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有几种读法,也是每一种读法一个音。
汉字的语音不论在今天或古代都有四种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四声”,虽然古代的声调和今天通行的普通话声调在种类的划分上已有一些变化。
世界上几种主要语言中,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俄语等没有声调之分,虽然这些语言的读音随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高低、升降、长短之分,但不论读高读低,或升或降,它的字义是不变的。
惟独汉语有声调之分,每一字音一经改变高低升降,就成为不同意义的字。
这是汉语的特色之一。
语音的高低、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
汉字的声调形成于汉民族的语言习惯,每个人在讲话中自然地把每个字音的声调分别得很清楚。
所以,要明白什么是声调,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道理。
今天通行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等于乐谱的四个音阶,有高有低。
国家推行的汉语拼音,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称为四声。
这里用一个汉语拼音tɑn的来说明四声的关系。
这个tɑn,可以读“滩”(tān),可以读“谈”(tán),可以读“坦”(tǎn),也可以读“炭”(tàn)。
这就说明tan可以读出“滩”、“谈”、“坦”、“炭”四种声调,这就叫“四声”。
四声各有名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
以这个tan来说,“滩”是第一声,“谈”是第二声,“坦”是第三声,而“炭”是第四声。
下面再分别说明。
(1) 第一声(又叫阴平声):
如“滩”、“天”、“声”、“音”、“通”这一类字,读音都高而长,但不升不降。
(2) 第二声(又叫阳平声):
如“谈”、“明”、“言”、“惟”、“能”这一类字,读音都低而长,也不升不降。
(3) 第三声(又叫上声,“上”字读“赏”):
如“坦”、“体”、“以”、“有”、“海”这一类字,读音都上升而短。
(4) 第四声(又叫去声):
如“炭”、“外”、“介”、“字”、“韵”这一类字,都下降而短。
古代汉语也有以下四个声调:
(1)、平声:
这个声调包括阴平声(汉语拼音的第一声;例字如上述)和阳平声(汉语拼音的第二声;例字如上述)。
(2)、上声:
也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例字如上述)。
但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字,有一部分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去声字。
(3)、去声:
也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例字如上述)。
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字,有少数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去声字。
(4)、入声:
古汉语中的入声字读音短促。
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中。
今天南方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部分地区,四川南部地区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方言还保存着入声。
而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的多数的区和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地区,则把旧读入声字一律读成第二声(阳平声)。
这里举出几个旧读入声字分别并入普通话四个声调的字为例。
插——本是旧读入声字,普通话读第一声(阴平)“叉”(chā);四川、贵州及其他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第二声)的地区,则读第二声(阳平)“茶”(chá)。
合——本是旧读入声字,普通话读第二声(阳平)“河”(hé);其他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的地区也读为“河”。
尺——本是旧读入声字,普通话读第三声(上声)“齿”(chǐ);其他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的地区读第二声“持”(chí)。
陆——本是旧读入声字,普通话读第四声(去声)“路”,其他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的地区,则读第二声“炉”。
字的四种声调,又区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其中第一声(阴平声)和第二声(阳平声)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而旧读入声字,过去也归入仄声。
仄是倾仄的意思,与平相对。
字的平声仄声在诗句中的安排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都要讲平仄。
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是诗句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增加艺术效果。
下面将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音,分别按四声顺序举一字为例,照此类推,可以掌握四声的规律(见下列简表)。
古诗中的入声字,都作仄声字用。
由于旧读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其中一部分并入阴平声和阳平声;另有一些地区的方言把旧读入声字读成阳平声。
凡属这种情况,要在古人的诗中分别出哪些字是入声字,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一首诗中的入声字在北京语音中并入上声或去声,都属于仄声,还不会发生疑问;如果这个入声字是并入阴平声或阳平声,而这个字在这首诗中按格律又是应该用仄声字的,就会引起怀疑;至于把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的地区,碰上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疑问。
汉语拼音的各个韵母中,只有由ɑ、o、e、i(不带齿音)、u、ü八个韵母拼音的字有旧读入声字。
读古人的诗时,对属于这八个韵母的字,如从格律要求,在平声仄声上感到怀疑时,这个字很可能就是入声字。
要彻底弄清楚,可去查那种注明入声字的字典或是韵书。
(二)押韵
押韵也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上古少数诗例外)或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所谓押韵,就是在诗词中的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借以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汉字每一字一音。
每一个音都隶属于不同的韵,也就是属于今天汉语拼音的韵母。
这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押韵”。
又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韵脚”。
我国诗歌的押韵标准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1、唐代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
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古诗、乐府、古赋等,只是据当时口语,大体押韵,那时还无所谓“韵书”。
2、唐代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押韵是以韵书为标准的。
唐代以唐韵(即《切韵》)为标准,唐韵成了通用的标准书。
该书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颇为繁杂琐细。
后来几经合并,到了元代末年,就只剩下一百零六个韵部了,这就是明清时代和后来诗人们通用的“诗韵”——“平水韵”。
3、“五四”运动后至今,创作传统格律体诗词押韵有三种情况:
或仍按旧时韵书(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中原音韵》)为标准;或基本仍依旧时韵书为标准,但限制有所放宽;或放弃旧时韵书的规范,而以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即以《诗韵新编》为代表的新韵书为依据。
按韵书,则必须是属于同一韵部的字才能相押。
如杜甫的《月夜》和《春夜喜雨》二首,押韵全据韵书,十分严格。
也有邻韵通押的,将在后面再作介绍。
下面对“古韵”和“今韵”再作一些说明。
先说“古韵”。
“古韵”这里专指“古代韵书”,即流传至今的“平水韵”。
汉字的字音有三个要素,即声、韵、调。
韵书,就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编排起来的字典。
为了作诗或其他韵文的需要而按韵分部,所以韵书又是分韵字典,有的韵书在韵字下收有若干由该韵字组成的词,以便于使用时查阅和引起联想,故韵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词典。
再说“今韵”。
“今韵”,这里专指按普通话音韵分部的韵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韵新编》。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1965年第1版,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新2版,1995年已是第3版印刷,累计达222千册,颇受诗词欢迎,影响广泛,不少诗词组织主张今人作诗填词度曲,在更加权威的当代新韵书问世之前,宜以此书为押韵标准。
一般在读诗词时默认“古韵”。
所以今人作“新韵”诗时须注明,否则常常被认为失律。
特别提醒的是不能新旧韵混用!
遇到弄不清平仄的字,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查书为好!
(三)绝句诗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产生,在当时已是一种文学形式。
但直到唐代才为绝句定了型。
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
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为了有别于这种有严格要求的律绝,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诗中要用韵,即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1、绝句诗押韵
关于押韵的问题,前面已经谈到。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不押韵。
用今天的话来说,除第一句可不押韵外,其中第二、四两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做韵脚。
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
第一句虽说可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用韵的较多。
而五言绝句,因每句比七言的少两字,第一句是否用韵,影响艺术效果不那么明显,故五言不用韵的居多。
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
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必须用仄声字!
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这里主要讲押平水韵)
2、平仄安排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
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节拍或拍子。
因此,五言诗有三拍(第二、四和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拍(第二、四、六和末一字)。
关于字和句的平仄声格律,就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
概括地说可分三点:
一、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仄声要交错使用;二、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三、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平仄声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相同。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平仄交错
前面说过,平声字发音较长,声调不升不降;仄声字发音较短,声调或升或降。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仄交错使用:
例如在同一句内,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则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
相反,若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必须用仄声。
这样平仄在句中对立统一,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悦耳动听。
这就是诗句为何要有格律的原因之所在。
每首诗的句子中的节拍所在,总是平仄交错安排的。
这种符合格律规定,就称为律句;否则叫拗句。
拗句一般不能用,必要时应采用补救办法,这在以后再具体介绍。
(2)、平仄对立
绝句中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末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
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二、四、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中相同之处的字则是仄平仄;相反,可类推。
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平仄对立,否则叫失对。
如是五言,就在两句间的二、四字平仄对立,即上句用的平仄,下句用仄平;相反,上句用的仄平,下句就用平仄。
(3)、平仄相粘
绝句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
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
以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地位的字也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仄平仄,第三句相同地位的字也用仄平仄。
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做“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
“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读起来加强音乐美感。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两句和下两句的平仄又重复了。
3、格式
在明确了有绝句诗的格律要求后,现在我们再来谈绝句诗的具体格式。
(1)、五言绝句
根据上述要求,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
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仄声字。
其中平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平起入韵式,平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仄起入韵式;仄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仄起不入韵式。
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常用标准格式:
①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③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④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正统!
(2)、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只是每句比五言绝句开头多两个字,与五言绝句的格律全都相同。
明白了五言绝句的格律,也就基本上懂得了七言绝句的格律。
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一样,也分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
其中第一句入韵的比较常见。
常见格式:
①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为正统!
(四)律诗格律
律诗属于格律诗范围。
律诗的格律比绝句诗的格律要复杂一些,但有些地方是和绝句诗格律相同,掌握了绝句诗格律,对了解律诗就方便得多。
前面说过,律诗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一种都限定一首八句,比绝句诗多一倍。
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这里先介绍常见的八句为一首的律诗格律,知道了这方面的格律,就明白排律(长律)只是增加句数,并没有其他的规则。
律诗也和绝句一样,在南朝齐梁时就有这种形式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备。
当时的沈约就写过一首五言八句诗《八咏》,后人称这首诗是最早的一首接近五律的诗。
七言律诗在那时也有与它相近的形式出现,梁简文帝萧纲作的《乌夜啼》就是用平声韵脚的七言八句。
以后陈朝的江总写的七言八句诗不少,但从格律要求还不能算七律。
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七言方才形成。
至于排律,在格律诗形成以前,就有人写过超过八句而又用对仗的诗。
齐梁时人沈君攸,就写过两首七言体十句以上的用对仗的平声韵脚诗,只是格律上还不够完备罢了。
而“律诗”这种称呼,却是初唐时才出现的。
律诗常见的都是用平声韵脚。
唐人刘长卿、白居易、韩偓和宋人苏轼、黄庭坚曾写过少数用仄声韵脚的律诗,因并不多见,所以这里只谈平声韵脚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格律基本上和绝句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它有八句,所以比绝句略为复杂,而且要讲究对仗,现在分述如下。
1、押韵
与绝句诗一样,律诗也要押韵。
律诗用韵的地方是一、二、四、六和末句。
第一句既可用韵,也可以用邻韵或不用韵(通常情况下,五言律诗第一句多数不用韵;七言律诗第一句多数用韵)。
如果不用韵,句末一字一般都用仄声。
至于三、五、七三句不用韵的末一字,限定都用仄声字。
由于第一句可以不用韵,只有二、四、六、八句四处用韵,所以习惯上称律诗为“四韵诗”。
2、平仄安排
律诗字句间的平仄安排,也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第一第二句之间,第三、第四句之间,第五、第六句之间和第七、第八句之间,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五句和第四句之间,第七句和第六句之间,平仄相粘。
这些我们已经在介绍绝句是都谈到了,现在不再重复。
3、对仗
律诗和绝句在格律方面的主要不同点,是律诗除了上面几项要求以外,还必须讲对仗,这在绝句中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知道律诗是由八句组成的,每两句称为一联:
第一、第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第四句称为“颔联”,第五、第六句称为“颈联”(又称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就规定必须要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两副对联。
至于起联和尾联,一般不用对仗。
当然,前人诗中也有在起联和尾联用对仗的,但这种形式都只能称作变体,不是格律规定非做到不可的。
真正律诗的正体,由格律规定必须组成对子的,只有颔联和颈联两联。
对仗是格律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但是在律诗形成以前的古体诗中,就已出现了对仗形式。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里,就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种对仗句子。
东汉辛延年的叙事诗《羽林郎》中,更有“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这类工整的对仗句子。
魏晋时期的诗句也常有用对仗的。
到南北朝时代,由于讲究对偶的骈体文盛行,诗人在诗中使用对偶句子就更普遍,终于到唐初形成了律诗,把对仗作为律诗格律的内容之一。
由于律诗中使用对仗,对绝句也产生了影响。
在唐人的绝句诗以及后代的一些绝句诗中,有人就在绝句的前两句或后两句中也使用对偶句子,有的诗甚至四句都使用对偶句子。
但这只是随意安排的并不是出于格律的要求,因为绝句诗并不规定使用对仗,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对仗。
对仗有多种形式,具体内容见我的空间《解读<联律通则>》。
4、格式
(1)五言律诗标准格式有四种:
A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D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七言律诗标准格式有四种:
A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排律及其格式
排律就是句数增多的律诗。
一般律诗只有八句,而排律不受句数限制,可以从十句起一直写到一二百句不等。
排律也和一般律诗一样,每句五字或七字,以上下两句为一联。
除首联和尾联以外,其余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必须成对偶!
与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形式相同。
其它如用韵、平仄、粘对等一切格律,也都和律诗相仿。
因此,排律事实上就是律诗的延长。
但这种诗体篇幅既长,又限于声律和中间句子全部要用对仗,因此束缚过大,很不容易写好。
过去写长诗的人,不过想借此显示一下才华而已,很少有人想以长律来真正抒情、立论的。
具体格式:
排律前六句相当于律诗的前六句,最后两句相当于律诗的最后两句,其它句子相当于重复律诗的第三、四、五、六句。
排律的长度是由重复的次数决定。
由于格律诗押韵的字不能重复,所以排律的长度是受到限制的。
排律与律诗的对应关系如下:
排律律诗
第一句第一句
第二句第二句
第三句第三句
第四句第四句
第五句第五句
第六句第六句
第七句第三句
第八句第四句
第九句第五句
第十句第六句
十一句第三句
十二句第四句
十三句第五句
十四句第六句
……………………
倒二句第七句
倒一句第八句
(4)附:
律诗句中13种最为和谐的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此句限用全诗的倒二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5、运用重复字的限制
绝句可以容许在四句中出现非叠字的重复字,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连用三个“宫”字。
又如杜秋娘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花”等字出现两次,“折”出现三次。
这种重复字的运用,是有意识的使诗情更浓,诗态更美。
然而在律诗中就不那么随随便便了。
五言律诗40字,七言律诗56字,基本上不允许出现重复字。
这是律诗的一般规律,但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叠字,和李商隐《当句有对》中“池光不定花光暝,日气初寒涵露气乾”之类的当句对,则还是算合乎格律的。
此外起句和结句中,偶尔以重复字见巧,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起句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元稹的《遣悲怀》中都有类似的警句,为格律所通融。
然而其他类型的重复字,则是应该尽量避忌的,尤其是五言律诗的格律更为谨严,通融的例子极少!
至于如崔颢《黄鹤楼》诗的前四句连用三个“黄鹤”,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前四句“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陵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应字总持。
”这些都是超乎格律之外的变体,内容突破了形式。
如果以此为借口,而一切超出范围,那也就不能称其为律诗,不如去作古风罢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诗 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