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语文题.docx
- 文档编号:2942458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80.66KB
天津高考语文题.docx
《天津高考语文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高考语文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高考语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
试题部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奇葩(pā) 哈达(hǎ)
砧板(zhān)不胫而走(jìnɡ)
B.坎坷(kě)勖勉(xù)
棘手(jí)拾级而上(shè)
C.着重(zháo)巷道(hànɡ)
混沌(hùn)中规中矩(jǔ)
D.畸形(jī)慰藉(jiè)
骁勇(xiāo)抵掌而谈(dǐ)
1.B A项,砧,读“zhēn”;C项,着,读“zhuó”;D项,扺,读“zhǐ”。
借题发挥:
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形声字(砧、胫等)、多音字(拾、着等)、形近字的读音(藉、抵等)。
解答本题型,一要审好题,明确题目的要求;二要平时多积累;三要讲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排除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答题技巧。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甄别 腥红 亲和力 声名鹊起
B.迂腐乔迁舶来品两全齐美
C.福祉喝彩挖墙角甘之如饴
D.真谛整饬明信片共商国是
2.D A项,腥红,应为“猩红”;B项,两全齐美,应为“两全其美”;C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
借题发挥:
理解记忆法: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对于识记字形非常重要。
如“两全其美”的意思是“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其”是代词,指代“双方”,因此不能写成“齐”。
再如“挖墙脚”,本意是将墙脚挖掉,以使整体垮塌,比喻拆台、从根本上损害别人。
“墙脚”即墙的基础部分,而“墙角”指的是墙的角落,因此不能用“墙角”。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
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3.A 决定/确定:
决定,常用的有两个意思,一是做出主张,二是起决定作用;确定,有“固定、明确肯定”的意思。
根据语境,选“决定”。
即使/虽然:
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常与“也”呼应;虽然,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可是”“却”等呼应。
根据文意,应用“即使”。
提升/提高:
提升,提拔职位、等级,向高处运送,提高;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
根据语句的语体色彩,选“提升”。
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此处只强调关系密切,用“息息相关”。
借题发挥:
近义词辨析的角度一般考虑词语的语义、情感色彩、语体色彩、与其他词语的搭配等几个方面,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选准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
B.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C.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B A项,中途易辙,最后一句的主语也应是“天津”;C项,不合逻辑。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垂髫: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
D项,句式杂糅。
两个句式分别是:
“纪念馆分……六部分”“纪念馆由……六部分组成”。
借题发挥:
病句的辨析多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
C项“黄发垂髫”误用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意义,望文生义,造成了表达上的毛病。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
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
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
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
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
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
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5.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范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5.C C项,无中生有,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借题发挥:
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一般的,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6.A B项,“生态伦理思想”并非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时的原则,“生态伦理”的概念在第二段开头。
C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聪明人通达事理,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
与生态环境理念无关。
D项,传统德育关注的是“师生之间的理论和知识型纽带关系”,而“生态德育”关注的也不仅仅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借题发挥:
摸清出题人设计干扰项的方式和方法。
(1)改动原文中重要语句的增强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起修饰与限制作用的状语或定语,以造成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的错位;
(2)加入原文没有的内容,造成无中生有“查无实据”;(3)不合逻辑,有悖事理;等等。
7.C C项,推断不合理,“教育”不可能直接左右“行政执法”。
“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并不必然“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借题发挥: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
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种推断和想象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常见的设错方式有:
由或然推出必然、由未然推出已然、无中生有、恰好说反、以偏赅全、夸大其词、条件互混、故意曲解、乱设因果/假设/条件关系等。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
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
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
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①赪:
红色。
②郁栖:
粪土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
破旧
B.女觉遽反
遽:
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
发放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8.D D项,发:
挖,打开。
9.A 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
B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因果。
C项,以,动词,认为/以,按照,依照。
D项,为,介词,表被动/为,动词,充当。
10.D A项,“母所生女认之……”一句不能表现“后母虐待”。
B项,“膳其肉”一句,说鱼肉味道鲜美,不能表现“神奇”。
C项,“其轻如毛,履石无声”,说的是鞋子。
11.C 张冠李戴,“追悔”的是叶限的后母及其女儿,而不应该是“洞人”。
参考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妻子,其中一个妻子死了,有一个女儿叫叶限,从小聪明伶俐,善于淘金,父亲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叶限)父亲也死了,叶限被后母刁难,常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曾经捉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
(叶限)(于是)悄悄地喂养在脸盆里。
鱼长得很快,换了好几件器皿,大到盛不下了,就投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
叶限得到剩余的食物,总是投入池中喂养它,叶限来到池边,鱼一定会露出头枕在岸边。
别的人来,就不再出现。
她的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
“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
”于是换下了叶限的旧衣服。
然后又让叶限到另一个泉眼去打水,来回有上百里路。
后母慢慢地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暗藏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那条鱼。
鱼露出头来,(后母)趁机砍死了它。
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肉烹饪了,味道鲜美超过寻常的鱼好多,把鱼的骨头藏在了粪坑里。
过了一天,叶限走到池塘边上,再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哭泣。
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劝叶限说:
“你不要哭了,你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在粪坑之下,你回去,可以取出来藏在内室,需要什么只管祈求它,一定会满足你的。
”叶限照着他的话做了,吃的穿的用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院子里的树。
叶限等后母走远了,也前去(参加洞节),披上翠鸟羽毛编织的衣服,穿上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
后母生的女儿认出了叶限,对她母亲说:
“这个人很像姐姐啊。
”后母也很怀疑。
叶限察觉,急忙向回跑,于是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
后母从洞节回来,只见叶限正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是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靠近海岛,岛上有个国家叫陀汗国,兵力强盛,统治着几十座海岛,水面疆域达到几千里。
洞人就到陀汗国卖那只鞋子。
国王得到了那只鞋,让手下人穿上试试,鞋子比最小的脚都小一寸。
于是下令全国的妇人都穿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
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国王猜测那洞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鞋子,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道鞋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就认为这只鞋是谁丢在路边的。
于是到各家各户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有这样的鞋子,抓来报告。
找到了叶限,让她穿上那只鞋子才相信。
叶限于是披上翠鸟羽衣,穿上金银丝线鞋进见,美得像天上的仙女。
这才把所有的事都告诉国王,(陀汗王)带着鱼骨和叶限回国。
叶限的后母以及她的女儿随即被飞石打死了。
洞里的人可怜她们,就(把她们)埋在石坑里,起了个名叫“懊女冢”。
陀汗国王回国后,封叶限为第一夫人。
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祈求鱼骨,(得到)无数珠宝。
过了一年,就不再灵验了。
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宝埋藏它,用金子作为标志,打算到征卒叛乱的时候,就挖出来做军饷。
一天晚上,被海潮淹没了。
第Ⅱ卷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12.答案:
(1)译文: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译文: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译文:
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
(1)徐,慢慢地。
第一个“衣”,动词,“穿”;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袖,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藏。
(2)“不之虑”,宾语前置句,即“不虑之”。
虑,想,思考,这里翻译成“怀疑”。
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3)意,动词,猜测。
道,途径,方法;非道,不正常的方法。
竟,最终。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13.答案:
(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1)很明显,《峡口送友人》的中心意象在第一句“峡口花飞欲尽春”中,“花飞”描写了花朵纷纷飘落的景象,一个“尽”字点明春天将结束,即暮春。
(2)第一首“来时万里同为客”句,第二首“自缘身是忆归人”句,分别用一个“客”字和一个“归”字,点出作者身在异乡、盼望回归故乡的游子身份,表达了共同的思乡之情。
(3)对一首诗的理解诠释,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致。
但须在情在理,避曲说,不臆断。
第一种意见着眼于景情关系,第二种意见深入揣摩诗人心理,都言之有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5句)(5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2)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4)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4.答案:
(1)小人长戚戚
(2)还顾望旧乡 (3)齐彭殇为妄作 (4)生长明妃尚有村 (5)叶上初阳干宿雨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五、(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
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
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
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
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彩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再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
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
可见,视锥细胞能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杆细胞也可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
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屏幕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
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结论。
15.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哪些相同之处?
主要分歧是什么?
(3分)
16.根据文中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者更容易感受到蒙娜丽莎在微笑?
(3分)
17.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5.答案示例:
(1)相同之处:
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
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好答题的区域。
奥特洛、帕布罗斯与利文斯通的观点集中在2、3段,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与整合,不难得出结论。
16.答案示例:
(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
(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
(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
解析:
本题要求提取分散在科普类文章中的科技信息。
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17.答案示例:
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本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探究。
做好本题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
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的地理位置上。
那儿有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
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 高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