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英译方法初探.docx
- 文档编号:2942422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28KB
诗眼英译方法初探.docx
《诗眼英译方法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眼英译方法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眼英译方法初探
“诗眼”英译方法初探
1.诗眼
诗眼,是诗人灵光乍现和字斟句酌的结果,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
因而诗眼的翻译,是古诗词英译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
“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古汉语实用词典》对诗眼的解释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亦指一篇诗的眼目,即能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的诗句。
也就是说,诗眼是作品的点睛传神之笔,其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绚丽多彩。
诗词的英译就是将我们璀璨的文化和历史展现给世界。
我们在翻译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的翻译。
“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表现诗的丰富含义和诠释诗的无穷魅力。
本文将从翻译诗眼的角度,通过对不同古诗词译家译作的研究,探讨和归纳古诗词诗眼英译的规律和方法。
2.诗眼的丢失:
在翻译诗眼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因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很多时候无法直译,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替代词,不可避免地造成诗意的丢失。
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RobertFrost)的感叹:
“诗者,译之所失也。
”(Poetry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
(蔡平82)因而,诗眼意义丢失的情况也不为少见。
以下几例都很好地说明了诗眼丢失的现象。
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两句诗句中,“轻”和“闹”是诗眼。
诗人巧妙地使用了通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晓寒不会有“轻”的感觉,但它们超常地组合在一起,使晓寒变得可衡可量,可触可摸。
“春意”会“闹”。
诗人由枝头繁茂的红杏花联想到了春意,又由春意之“闹”,使人宛如听到了枝头上的喧闹。
王国维在评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时说:
“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eyondgreenwillowsmorningchillisgrowingmild;
Onpinkapricotbranchesspringisrunningwild.
(谢真元16)
在译文中,我们发现原诗中的通感“轻”和“闹”二字的美好意境丢失了,译者顺从西方用语习惯,把“晓寒轻”译为“growingmild”,这样“晓寒”没有了“轻”的感觉,即没有了从温觉到触觉的过渡。
同时,译者把“春意闹”译为“runningwild”,没有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译者只是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但值得借鉴的是:
译文还是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诗的意味,选用“mild”和“wild”两字,很好地展现了押韵和对应。
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求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诗的意味,其方法和翻译技巧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然而由于中西语言的差异,诗眼翻译还是诗歌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翻译诗眼的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为诗眼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
3.翻译诗眼的方法
3.1移情法:
移情法既指译者想象自己处于诗人或诗中之“我”的境地,去感悟其思想感情,又指译者在进入诗人的心理状态或模拟器审美定势之后,把感情“外化”而移入诗歌形象,使诗歌形象心灵化和人格化,从而与诗人的审美感受产生共鸣。
(卓振英27)。
在翻译诗眼的时候,译者可以选用移情法,在诗词的英译过程中营造一种语境和意境,以更为全面和丰富地表现诗眼。
我们不妨看一下李清照《醉花阴•九日》结尾初: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翻译。
该词中“瘦”字为词中之眼。
此句描写的是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
而一个"瘦"字,尽显女诗人身心憔悴不堪,以及对丈夫相思之深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深深的怜爱之心。
以下是卓振英等译家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翻译。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一:
Whenitrollsupthecurtain,thewestwindwouldgrieve
Atafigurethinnerthantheflowertoday.
(卓振英84)
译文二:
Withthecurtainflappinginthewestwind,
Skinnierthanyellowblossomsthepersoninebriate.
(任治稷和余正236)
译文三:
Thecurtainofmybower,
You’llseeafacethinnerthanyellowflower.
(谢真元380)
原诗中“瘦”一字将女子憔悴的形态比作凋零的菊花,且沧桑和忧愁更胜几分。
三种译文均使用了直译的方法,选用了“thinner”,“skinnier”以展示人的消瘦。
这种情况下,我们比较一下诗眼存在的语境。
诗眼的形成不是单单凭借一个字或者一句话,也需要前文的铺设和渲染。
译文一中“grieve”一词是译者增补的,可是却是增补的恰到好处。
“grieve”一词点明了诗句的沉重的感情色彩,表露了诗人深深的哀愁,在这种语境下,“thinner”一词便可充分地道尽女词人沧桑憔悴之貌以及饱受相思之苦。
译文二“skinnier”的意思为瘦骨嶙峋,女词人虽然清瘦,但是仍苗条婀娜,具有着女性的体态美,“skinner”依次的选用优势偏颇,译文三与译文二相同,缺少“瘦”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得“瘦”字作为诗眼不能饱满地被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诗眼”如果离开了整体,离开了意境,充其量不过是简单的字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想象自己处于诗人境地,进入诗人的心理状态或模拟器审美定势之后,把感情“外化”而移入诗歌形象,使诗歌形象心灵化和人格化,从而与诗人的审美感受产生共鸣。
移情法可以很好地铺设一种语境,是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的“Properwordsinproperplaces,makethetruedefinitionofstyle”,诗歌翻译是情景交融的浑然一体,而“诗眼”的翻译则是这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3.2模糊法
诗歌的美在于其模糊性。
诗歌总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猜测。
因而,在翻译诗词的时候,译者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的模糊性。
模糊译法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寻找能使差异得以相互过度的接合点,使译语具有语义兼容性,达到‘亦此亦彼’或‘花非花,雾非雾’的混沌美艺术境界,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再现其他的诗歌美学价值“。
(卓振英1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于这两句,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种解释虽有所差异,但其精神却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体现了原诗丰富的含蕴。
在翻译这种模棱两可的诗句的时候,我们可采用模糊法,以保持原诗的模糊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eelingthetimes,flowersdrawtears;
Hatingseparation,birdsalarmtheheart.
(顾正阳36)
译文仍保持着原诗的模糊性,既可以理解为花感时落泪,鸟恨别惊心,也可以认为人感时恨别,达到了语义兼容的效果,产生了混沌美的艺术境界。
模糊法的翻译手法使原诗的模糊美得到了保留和最大程度地再现,留以译文读者无限的遐想的空间,体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
3.3变通法:
所谓风格变通,是指在英语缺乏与汉语对应的风格符号,或者由于思维,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照搬原文语言风格形成会妨碍诗歌意境的重构或影响诗歌语用功能的实现等情况下,寻求近似的风格手段,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意境与整体风格特征的创造性翻译行为。
(卓振英59)
蒋捷的《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在一个“红”字,一个“绿”字上,就将岁月的惊心看似轻巧地带过,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Oh,timeandtidewillnotwaitforamanforlorn:
Withcherryredspringdies,
Whengreenbananasighs.
(谢真元92)
在对该首词的翻译中,译者对“诗眼”采用了变通的译法,重新建构诗歌的意境,实现了诗歌的语用功能,不仅仅简单地根据原诗译出了“红”、“绿”两字,并对它们做了解释,添加了“springdies”和“sighs”,以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
这样的处理克服了思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别具一格,更加符合西方的思维方式。
3.4直译法:
当原诗中的诗眼在英文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对应直译法。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烟“孤”漠“大”,互为映衬,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显广袤。
“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大漠之上一览无余,残照如轮,更为突出。
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
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直”和“圆”是该诗的诗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Inboundlessdesertlonelysmokerisesstraight;
Overendlessriverthesunsinksround.
(袁行霈202)
此译文中对“直”和“圆”二字采取了对应直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成“straight”和“round”,除此之外,译者十分巧妙地选用了“boundless”,“endless”铺设了沙漠的荒凉和壮观,从而给读者呈现一幅壮观形象的荒漠之图。
3.5修辞法
3.5.1移就法:
移就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种修辞现象,据《辞海》,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汉语移就在英语修辞系统中有一个对应名称,叫做transferredepithet或Hypallage(转移修饰)。
美国语言学者戴维•格兰布斯(DavidGrambs,1990)给它下的定义是伪了简洁或生动之目的,通过诸如将形容词修饰语移至一个出人预料的位置而使语句的两个成份错位或临时组合”。
(汪火焰,30)在英译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移就的方法。
《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
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
在这一“关”一“出”之间,春意弥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一:
Agardenfulofspringcan’tbeshutup,though.Withinsight
Atwigofapricotflowersisflamingouto’erth’wall!
译文二:
Theravishingbeautiesofthegardencouldnotbecontained:
Aboughofglowingapricotbloomsstretchedoutofthewall.
译文三:
Thegardencannotshutupthefullbloomingspring;
Anapricotstretchesoutabrancho’erthewall.
(卓振英64)
译文一选用“shutup”和“flamingout”分别表示“关”,“出”,从该译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对“红杏”的翻译做出了一些调整,不是简单地将其直译为redapricot或者“glowingapricot”,而是将“红”一字体现在动态上,译为“flamingout”,将修饰杏花的形容词转而修饰杏花伸出墙外的动作,变静态美为动态美,修饰成分错位然而产生了翻译的美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移就法。
原诗中诗眼在翻译中最大程度得到了保留,把红杏伸出墙外的动作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现了春天生气盎然的情形。
译文二选用“notbecontained”和“stretchedout”,译文三选择了“shutup”和“stretchesout”,无论是译文二还是译文三,虽然将原诗的意思表达地清楚明白,可是在翻译诗眼的层面上,还不够周到完美,丧失了原诗中诗眼的美学效应。
3.5.2比喻法:
在杜甫的“窗含西邻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含”一字十分贴切生动,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是本首诗的诗眼。
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暗喻法将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保留。
窗含西邻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MywindowdoesenframetheWestRidgecladinthousands-yearsnowsclean;
Mydoorenjoystheanchor’dshipsprepar’dtosailtodistantWu.
(卓振英65)
译者采用比喻法,选用“enframe”,是“把…装入相框”的意思,巧妙地将窗户比作画框,而把眼前“千秋雪”和“万里船”的美景比作一副图画,眼前的自然美景恰似一幅巧夺人工的山水壁画。
译者对这首诗的处理十分灵活巧妙,匠心独具。
译文选词十分得当,选用“enframe”,不仅很好地再现了“含”的意义,而且向读者展现了“窗”作为画框的形象。
3.5.3拟人法:
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该句中的诗眼为“咽”和“冷”,“咽”字写泉声:
山中危石耸立,泉声不畅,仿佛痛苦的哽咽之声。
“冷”字写日色: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显得阴冷。
诗人用“咽”“冷”二字精当而生动地为深山老林中的泉声、日色传神写照,足见体物之工。
它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日色”是视觉意象,“冷”是触觉感受,诗人巧妙地使视觉向触觉转移,相互交通,从而更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Springwatersobsitswaythroughtreacherousrocks,
Thecolorofthesunchillsthegreenpines.
(任治稷和余正20)
在该译文中,译者很好地译出了原诗中的诗眼“咽”和“冷”两字,采取了拟人的译法。
“咽”字具有拟人化的作用,像是人在抽泣,而在译文中选用了“sob”一词,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情景。
“冷”一字具有通感的作用,而“chill”也成功地完成了从视觉到触觉的过渡。
4.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译家对诗眼的翻译,提出诗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现象,并通过对诗眼翻译的比较与分析,提出了翻译诗眼的方法与规律,如移情法,变通法,模糊法,直译法,修辞法等,修辞法中又包括移就法,拟人法和比喻法。
希望此文对古诗词英译提供一些参考。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译作的比较还不够深入,希望以后能对诗眼的翻译作进一步的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眼英译 方法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