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docx
- 文档编号:29414536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52.21KB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docx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
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
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
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
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
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
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
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
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
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
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
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
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
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
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
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
“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
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
(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
(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
(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
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
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
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
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如:
“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
“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
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想到了些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
小蝌蚪可爱吗?
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
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
如:
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
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
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
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
鲤鱼亲切、热情;
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
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
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
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
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
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
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习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
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__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
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
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
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
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
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
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
2、歌唱家。
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
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metiáojiànlāmiànbiàndng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
(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
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
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这一点是个重点。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
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
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
(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
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
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
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这点要求。
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
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
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
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
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
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
"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
"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
"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
"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
"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
"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
"(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
"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
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
"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
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
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
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
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
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
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
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
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
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
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__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
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
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
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
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它长得什么样?
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蝌蚪找妈妈 蝌蚪 妈妈 说课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