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诗歌.docx
- 文档编号:29408539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244.15KB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诗歌.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诗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二单元诗歌
第二单元 诗歌
4 毛泽东词两首
(见学生用书第17页)
遥看历史的星空,浩瀚的中国诗坛群星璀璨,流光溢彩。
一篇篇俊美的华章,像一朵朵流云辉映古今,又像一束束月光感天动地。
灿烂星河中,一颗巨星光焰夺目,他就是毛泽东——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诗人,正迈着从容而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早年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到湘乡县东山高小读书。
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言志”。
毛泽东挥笔写下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年少的毛泽东将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表明了自己立志救国的革命抱负以及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十四年后,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又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再一次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敢于担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重任!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一场大雪以及遥远的一抹春光,让毛泽东的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
春·雪》。
毛泽东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不用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用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也不用说“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凡是读过他的诗词的人,无不被他那宏伟的气魄、昂扬的激情而折服!
他博大的爱心以及敢于担当重任的豪情,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诗人是多情的,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诗人走不出自身悒郁的情感。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忧天下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却将希望寄托于楚怀王,希望破灭之后不惜以生命殉国;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由于仕途屡屡受挫,放情山水,醉酒人生;毛泽东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却不寄希望于别人,敢于担起这副历史的重任。
同样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寄情山水,但更多的是壮志抒怀。
因为毛泽东是以天下为己任,早已将自己的忧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他的诗更像铁锤、像镰刀、像钢枪、像号角……
(见学生用书第17页)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沁园春(qìn) 怅寥廓(áo)(ò)
浪遏飞舟(è)峥嵘(ēnɡ)(rónɡ)
百舸(ɡě)挥斥方遒(ú)
伴侣(lǚ)橘子(jú)
(2)多音字
空 咽
劲看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寥廓·辽阔
两者都是形容词。
“寥廓”是高远空旷,侧重指立体的范围。
“辽阔”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指平面的范围。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时隔三月,两篇精妙文字,短短不过数百,信笔所至,竟勾勒出游人泛舟于寥廓(寥廓/辽阔)天地之间的山水画意象,令人为之陶醉。
②秋季的阿里山,常因山顶冷空气沉降与山谷上升暖空气所造成的隔热效应,形成波涛汹涌宛如辽阔(寥廓/辽阔)海洋的云海景致。
(2)意气·义气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突出指由于“私人关系”而产生的气概和情绪。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他是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长期缺少管教,因讲究哥们义气(意气/义气),触犯了法律,被劳动改造一年。
②根据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此类行政法律、法规的出台,必须充分吸纳各方的意见。
而该新规的出台,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意气(意气/义气)用事”。
4.熟语积累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晚年的幸福时光中,他还经常回想起那些峥嵘岁月,想起他和战友们经常唱的那些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
(√)
请说明理由: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
请说明理由: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不能用来形容风景。
(3)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
请说明理由:
“指点江山”的意思是评说国家大事。
本句属于望文生义。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沁园春·长沙》 写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这年2月,毛泽东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1月19日,红军越过娄山关,经桐梓,西渡赤水,准备在四川的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
2月25日晨,我军进抵桐梓。
中央红军十三团奉命打开娄山关,与先我占领关隘的贵州王家烈所部发生激战,于黄昏攻占娄山关。
26日拂晓,敌人以优势兵力向我反扑,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守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敌军大部被歼,战斗至下午四、五点钟结束。
红军乘胜追击,27日晚再夺遵义。
这次战役一举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本课的两首词,“沁园春”与“忆秦娥”是词牌名,“长沙”与“娄山关”是这首词的题目。
(见学生用书第18页)
沁园春
长 沙
层解:
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层解: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作者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做出了回答: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开头三句写了哪些内容?
“独立”二字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提示:
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有劈空而来之势。
“独立”一词用特写镜头凸显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看”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看”起到了统领下文的作用,写作者所见,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四句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提示:
“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树林的错落,“染”写红之深,“漫”写江水溢满之状,“争”写千帆竞发的勃勃生机。
这四句写景有远眺有近观,有静景有动景,红绿分明,色彩绚丽。
从“怅寥廓”三句,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
这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忆”与开头的“独立寒秋”相呼应,并领起下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和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英雄气概。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忆秦娥
娄山关
层解:
上阕写红军翻越娄山关的情景。
杂乱的马蹄声、低沉悲壮的音调,把急速坚毅地驰过娄山关的红军的雄姿,描绘得有声有色。
层解:
下阕写激战胜利后诗人的见闻和感慨。
起首两句写了怎样的场景?
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提示:
起首的两句写景:
西风凄紧、雁声嘹唳、霜华满地、残月在天,把特定时间、地点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点染了出来。
“霜晨月”重复上句,承上启下,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面描写。
说说“漫道”二字体现了红军怎样的豪迈气概?
提示:
这两个字不仅表现出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藐视。
表现了红军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豪放胸襟。
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收束有何好处?
提示:
以景结情,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沉的思考。
同时,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见学生用书第19页)
1.《沁园春·长沙》上阕,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2.《沁园春·长沙》下阕转到回忆,围绕“同学少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眼前的橘子洲,是年轻时与革命战友一起游览和战斗的地方。
围绕“同学少年”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以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3.《忆秦娥·娄山关》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
【答案】 下阕写大军正驰向娄山关的情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红军顽强的意志,征服困难的气魄,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
面对雄关,昂首遥望,无数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在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的光芒,气象阔大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的情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4.臧克家说,《忆秦娥·娄山关》“整首词的气氛是壮的,可这壮里也多少带一点凄清的意味”。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娄山关是天险,是古战场,红军经过这里又在早春季节;因此在景物的描写上多少带点凄清意味。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但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不能不感到沉重。
所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所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正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但此词虽然风格独异而带一点凄清意味,但决不给人以衰飒之感,这点凄清反而更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更能显现出诗人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
5.《忆秦娥·娄山关》中“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传神贴切?
为什么?
【答案】 “碎”、“咽”二字传神贴切。
“碎”字指地势不平,山路崎岖,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字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
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纡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这一句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进一步强调行军时间、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碎”、“咽”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如何做炼字题?
炼字题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有艺术手法就分析手法(手法+手法表现),没有艺术手法就思考该字的不同层面内涵。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意联系全篇的主要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四)”第6题
6.试分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层含义。
【答案】 “雄关”、“真如铁”写出娄山关坚固险峻、易守难攻的特点;“漫道”一词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也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而今”一句比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越了天险娄山关;同时体现了毛泽东的时间观,即把握现在、自信地面向未来。
情景交融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革命者的豪情巧妙地融入秋后的壮丽场景中。
情景交融是诗歌或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定义: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
1.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写法指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解析】 要注意根据三个主题词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尤其要注意不能一味过于客观地写景,而是要做到“景”中有“情”。
【参考答案】 夏日的夜晚总喜欢在河边散步,那银盘一般的月亮和疏疏落落但却无比闪亮的星倒映在小河中,一阵微风吹来,那小河真成了波光粼粼的“银河”了。
河岸上婆娑的树影和河中热闹的蛙声,更是荡漾起心中无数的喜悦。
(见学生用书第20页)
凌云壮志的毛泽东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注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革命大志,并开始了革命的活动,胸有凌云壮志,生命自会精彩。
毛泽东胸怀天下,气宇非凡,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表现出超群的沉着冷静、乐观积极。
带着这种崇高的理想,他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让人景仰并难以超越的高度。
【应用角度】 “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
《长征》热播,见证历史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26集电视连续剧《长征》在央视的热播,6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那段史诗般的历史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许多家庭几乎全家每天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听着《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十送红军》的旋律,人们无不沉浸于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里。
一部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壮歌。
当年工农红军不惧艰险、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传奇经历,不仅令全世界为之惊叹,我们的朋友为之敬佩,而且连我们的敌人也无法否认。
60年后,我们用这样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来艺术地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悲壮和豪迈,让人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升华。
《长征》热播,热的正是以长征内涵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使人们受到启发,为之震撼,汲取力量;才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跨越行业,成为具有永久意义的不朽财富。
【媒评文摘】 1.如果说从60年前革命先辈的脚步走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行进的足迹;那么,在今天《长征》热播的感人现象中,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更使我们感到一种永不泯灭的理想、追求真理的力量。
——浙江在网
2.长征,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以无坚不摧的力量抒写着人类的传奇,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激励着国人披荆斩棘,向着更高、更强、更远的目标奋起直追。
——新华网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对词的感悟和初步品味词语言的能力。
3.领会词的内涵,感悟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新课导入
1.诗词导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和郭沫若》)
体会诗词的风格特点,初步感知作者——毛泽东的形象。
2.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温故知新。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积累
1.词:
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2.沁园春:
词牌名。
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双调,114字,上阕13句,下阕12句。
3.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基础知识积累
百舸(ɡě) 橘子洲(jú) 寥廓(áo)
峥嵘(ēnɡ)(rónɡ)挥斥方遒(ú)遏(è)
信息筛选
1.第一次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第二次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大意。
思考: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由“看”字统领,描绘了长沙多彩、爽朗的秋景;下阕,由“曾”、“忆”开篇,回顾了青年时代的往事。
3.第三次朗读,了解写作背景,感受豪情。
(1)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读一次。
全班点评,思考这首词是适合男生读还是女生读,为什么?
(2)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感受这首词比较适合男生去读,因为容易读出气概与豪情。
(引入写作背景)
(3)听范读。
(4)全班齐读,想象自己就是毛泽东,读出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学习上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二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处于什么状态之下?
(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明确:
“独立”不仅表明是作者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作者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作者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2.写景赏析:
(展示相关诗句的图片)
(1)作者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呢?
(提示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把握)
明确:
①动词:
“染”字富有生气,点出色彩的浓烈;“争”字既有动感,又饱含奋发向上之意;“击”字显得勇猛有力,天高任鸟飞;“翔”字轻快,点出了遨游自由国度的惬意;“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写出了万事万物为自由为生存而奋发。
②色彩:
“红遍”代表热烈、朝气,象征革命的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碧透”形容江水澄静清碧,沁人心脾。
③数词:
“万”、“层”、“漫”、“百”,一系列的数词都极言极多,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代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万丈豪情。
(2)思考:
整个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明确:
“万类霜天竞自由”,给人一种生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3)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绘秋色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而作者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于是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振臂一呼。
学习下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思考: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呢?
明确: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和“浪遏飞舟”等词语,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奋发形象,感觉到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拓展阅读
思考:
《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小结:
毛泽东以一代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打破“前人逢秋皆寂寥”的写法,描绘了祖国秋天的盎然之境,抒发了一代伟人的乐观情怀和豪情壮志。
课堂小结
上阕:
写景提出 谁主沉浮
远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俯瞰 鱼翔浅底
下阕:
抒情回答 慷慨激昂
战斗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作业设计
用三四百字,描写身边的一处秋景,抒写自己对秋景的感受。
第二课时
忆秦娥·娄山关
新课导入
1.情景导入:
温家宝总理就职时曾引用了这样两句诗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2.复习导入: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情况。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年时代满怀抱负的毛泽东,在红军漫漫长征路上,他挥洒了不少笔墨,写下了一些关于行军战斗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字词积累
咽(yè):
声音受阻而低沉。
2.背景介绍: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长征初始计划,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红军二渡赤水,在2月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经过激战占领娄山关。
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急速通过娄山关,随后,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了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作于娄山关激战之后2月26日左右。
信息筛选
1.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大意。
思考: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
写红军在战斗中的情景。
下阕:
写战斗后红军通过娄山关的情景。
3.听范读,感受诗词情感和节奏。
明确:
上阕——凝重 下阕——豪放 (情感)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诗歌 高中语文 粤教版 必修 教师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