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数学备课第二三单元《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docx
- 文档编号:29387044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9.88KB
苏教版三上数学备课第二三单元《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docx
《苏教版三上数学备课第二三单元《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上数学备课第二三单元《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上数学备课第二三单元《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1千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难点:
建立1千克有多重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
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情境: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你买过些什么?
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
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
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
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
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
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
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
(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
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
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
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
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
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0~31
学生会有多种方法来解决如何比较出哪袋物品种一些的问题。
刻度的认识要细致,从整体看到局部看每一小格具体表示的数量。
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
练习中除了去称一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来表示以外,还要学生能估算一下哪些物体的重量是接近1千克的,加深对一千克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用眼看一看(观察)
用手掂一掂
用秤称一称
1千克(kg)又称为1公斤
教学反思:
本节课建立1千克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课堂上,我从最初的情境创设,到课后课内外知识的延伸,每个环节都在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在具体操作中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等具体操作使学生对1千克和几千克有了切身的体验,从而轻松解决了关于1千克究竟有多重这一抽象概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激发需求,界定概念,巩固练习,生活应用的知识构建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扶放中获取新的知识,既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秤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体会1克的轻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电子秤称比较轻的物体质量的方法,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1克的轻重,建立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难点:
建立1克有多重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
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
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
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
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动手实践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
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
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
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
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
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
你感觉黄豆大不大?
重量怎么样?
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
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
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
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
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
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
(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
(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
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1千克=1000克
小结:
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注意读法:
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
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
一个哈密瓜呢?
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
“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
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2~33
1克黄豆有3粒
由于1克的物体很轻,学生放在手心里也感受不出具体的重量,可以再教学中增加10克黄豆的称量。
现在许多一袋盐的重量已经不是500克了,教材是不是要考虑更改了呢!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充分猜一猜、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重量单位克,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感受。
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猜一猜1克的物体有哪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及时组织合作学习,开展称一称2分硬币、掂一掂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
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建立单位质量克和千克的概念,加深对克和千克之间进率的认识,能解决有关千克和克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2.使学生提高千克和克在生活里的简单应用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正确解答,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估计,提高简单的实践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克和克的应用。
难点:
根据实际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每人称一称并记住。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复习
口答: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千克○160克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10千克○8000克
二、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
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
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
篮球大约有多重?
乒乓球大约有多重?
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
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
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
估一估:
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
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
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
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
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四、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
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
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
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说说你的想法。
五.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六.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七、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4~35
具体单位换算比较大小,要注重帮助学生找到方法。
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写的练习十许多学生做错的地方。
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对1克、10克、100克、1千克建立更丰富的表象。
教学反思: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具体的探究过程,感受体验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活动方式,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观察感知。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
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图形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操作建构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谈话:
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
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
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板书:
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
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
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
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
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
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
(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指名回答。
(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
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
指出:
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板书:
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6
比较长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要对其进行概括,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学法:
观察
思考
量一量
验证折一折
比一比
结论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4条
4条
对边相等
4条边都相等
角
4个
4个
4个角都是直角
4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先逐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在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的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剪刀直尺毛线树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
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
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
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
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7
摸一摸、找一找、围一围等操作之后学生能充分感知周长的意义。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学习周长做好准备,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我设计不同层次的测量周长的方法。
课堂上,观察与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一直贯穿始终,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里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日期:
月日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41~42页
课时
3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
篮球场是什么形状?
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43×2=86(米)
(4)提问:
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
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
(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
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
又干什么?
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
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
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告诉大家好吗?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38~39.
多种算法的展示,必须能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并在最终的结果上都指向四条边的和就是它的周长。
方法的优化是依据长方形的特征来有效选择的。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再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
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
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第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习周长的估计。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克和克 长方形和正方形 苏教版三上 数学 备课 第二 单元 千克 长方形 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