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29383223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79.76KB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精品.docx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精品.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精品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教育和教学目标。
(一)知识素质要求
1、基本概念
(1)识记:
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2)理解:
矛盾
2、基本原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5)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3、方法论意义
理解:
(1)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2)看问题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运用:
(1)要正确对待矛盾
(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能力素质要求
1、从矛盾概念入手,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2、联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联系个人成长的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要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反对一点论。
2、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特殊性原理
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
5、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6、坚持两分法与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8、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
9、矛盾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研究性学习等。
四、教学时间:
八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矛盾的现象。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指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话是说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事情有好有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
这些都包含了事物是矛盾的,都可以一分为二的思想。
讲授新课:
第一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辨证矛盾
一、矛盾的含义
《韩非子》中一篇寓言《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是讲逻辑矛盾,不是哲学中和辩证法中讲的矛盾。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辨证矛盾。
1、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列宁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列宁的话说明了对立统一观点的重要地位,是贯穿于全部唯物辩证法的一条红线。
2、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和统一性
(1)对立性的基本含义:
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这里的“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否定、互相限制、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冲突、批判和斗争。
在自然领域,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同化异化的矛盾。
同化是储存能量,异化是释放能量。
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他们相互斗争。
在经济领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反映了人与物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的对立性,两者不能等同。
商品生产者获得商品的价值,而商品购买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二者不能兼得。
在思想领域的正确思想意识与错误思想意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等,都是对立、斗争的表现。
学生举例。
教与学、生产与消费、……
总之,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是指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而形式无限多样。
(2)统一的基本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漫画”:
他敢剪吗?
反映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1、这幅漫画生动说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3、图中甲乙两人的上与下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同时,双方因为力的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
如果一方剪断绳子,另一方不存在,自己一方也就不会存在了。
所以,结论是不敢剪。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就是说,一切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注意: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现实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这里,“虚心”是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骄傲”是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
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就不能实现转化。
议一议: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提示:
(1)这段话说明矛盾即对立统一。
这就要求坚持两点论看问题。
(2)矛盾具有对立性。
办事情有难有易,学习有难有易。
难和易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两个方面。
(3)矛盾又具有统一性。
首先,难和易互相依存,共存在于办事情和学习之中。
其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为之和不为,学之和不学,就是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在为之和学之的条件下,难就可以转化为易了;反之,不为、不学,易就转化为难了。
(4)因此,我们要坚持两分法看问题,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反对回避和掩盖矛盾。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三点。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1)统一离不开对立。
A、依存离不开对立。
即相比较而存在。
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不是上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上与大或小二者并不对立。
B、转化也离不开对立。
矛盾双方的转化只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上只能转化为下,而不是转化为大或小。
因为,上与下才是对立面。
(2)对立离不开统一。
只有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出现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那就意味着毫不相干,彻底分离,谈不上互相排斥的倾向。
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的剥削,才有无产阶级的被剥削,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和地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所以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因为矛盾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如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学校与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之间也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存在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环境、学与用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
3、不能把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1)逻辑矛盾是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否定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是认识上的逻辑错误。
(2)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是现实的矛盾。
本课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对立
矛盾不可分割
统一
综合练习。
一、辨析: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互相对立的,不可兼顾。
提示:
1、矛盾即对立统一。
这就要求用两点论看问题。
2、矛盾具有对立性。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区别的。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矛盾具有统一性。
(1)两者相互依存。
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两者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通过人的活动,物质文明可以转化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也可以转化为物质文明。
4、题中观点只看到两者的区别,否认联系,是片面的。
我们要反对片面强调任何一方的错误,坚持两手抓,使两个文明都发展。
二、思考题:
“居安思危”体现什么唯物辩证法道理?
(略)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分析教学活动中的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教师教,学生学,二者是对立的。
二者又是统一的。
互为存在前提,缺一不可,构成了教学活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教师认真教学生,学生努力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喜欢矛盾,还是讨厌矛盾?
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中早就发现了矛盾的存在。
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
“我们既踏入又没有踏入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但是,他们却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老子幻想“小国寡民”(国小,人少,不用舟车,无需文字,没有矛盾,没有战争,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构想“世外桃源”。
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讲授新课: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说矛盾的普遍性,这就要了解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为什么说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
为什么?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如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这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体现了机械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运动充满矛盾。
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政治生活中,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也充满矛盾。
如正确与错误思想的斗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落后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斗争,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文化艺术的矛盾,前者催人奋进,后者使人消极颓废。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
为什么?
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新旧矛盾之间也不存在无矛盾的状态。
(A)(B)(C)(D)
自然界
(A)(B)(C)(D)
社会运动
(A)(B)(C)(D)
思维领域
A:
开始萌芽时;B:
矛盾发展壮大时;C:
矛盾将要灭亡时
D:
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必须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不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如果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了。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
如人在熟睡是有不有矛盾?
俗话说稳如泰山,有没有矛盾?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有人说,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出矛盾?
不能。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库水对河坝的压力与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与支持力本来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而没有创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矛盾。
又如社会矛盾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运动的结果。
蔡桓侯讳疾忌医的故事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说明了矛盾是普遍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蔡桓侯讳疾忌医,否认、回避矛盾,最后病入膏肓,带来严重后果。
议一议:
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或听到哪些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或掩盖矛盾的具体事例?
其后果如何?
在害怕矛盾方面,不敢见义勇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回避矛盾方面,如直接涉及自己名利的矛盾,其当事人往往竭力回避并掩盖。
如弄虚作假(夸大成绩、掩盖问题),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文过饰非……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害怕、回避、掩盖矛盾,是一种不现实的主观愿望,反而使矛盾长期不能解决、甚至加剧。
正确的态度的是:
正视矛盾,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2)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和片面性。
A、什么是两点论?
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加入世贸,对我国既有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取得巨大成绩,又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
B、什么是一点论?
是片面地看问题。
只看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视、否定另一方面。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要求100%的赤金,十全十美的完人;只见成绩,不见问题;或只见黑暗,不见光明。
……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一点论、片面性。
毛泽东同志的语录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他强调任何事物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漫画:
为看问题片面者画像。
这幅画讽刺某些一点论者。
他们看人,只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或看了这一面丢了那一面。
就根本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3、青年学生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
怎样对自己一分为二?
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既要看到是坏事,又要看成是好事,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自己成熟。
对自己一分为二有什么意义?
才能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矛盾,使自己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2)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一分为二。
怎样一分为二?
首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主观的东西,就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对立的。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两者又是统一的。
坚持这两者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其次,要处理好两手抓的关系。
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两手抓是两件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工作,不可一手硬、一手软。
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要重点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两者相互对立,是两件不同的事。
两者相互统一。
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他们互为目的,互相促进。
所以,不能一手硬,一手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课小结。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承认、揭露矛盾,
矛盾的方法论反对回避掩盖矛盾;
普遍性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意义坚持两点论,反对
展过程的始终一点论。
综合练习。
一、辨析1、有人说:
“是就是‘是’,否就是‘否’。
有人反对,说:
“是中有否,否中有是”。
提示:
(1)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这就要求两点论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前一种说法肯定“是”是“是”,“否”就是“”否,有正确的一面;但说“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则是一点论。
(3)后一种说法看到“是中有否,否中有是”,是符合两点论。
二、最佳选择
2、《老子、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
这说明,(B)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特殊性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导入新课:
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看问题,是否就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呢?
仅仅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还是不够的。
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
小实验:
同学们把课前从树上找到的两片相同的树叶进行对比。
发现它们既相同又不相同。
相同说明具有普遍性,不同说明具有特殊性。
讲授新课:
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所谓矛盾着的事物,就是指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不同事物,或者叫不同事物的矛盾。
例如,学校与工厂、工业与农业等。
所谓每一个侧面,就是指矛盾的双方。
例如学校里的教与学,工厂里的生产与消费等,是矛盾的双方。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因: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
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也叫内部矛盾。
首先,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矛盾各不相同。
(在同一瞬间既在某
机械运动一点又不在某一点)
无机自然界物理运动(吸引和排斥)
自然界化学运动(化合与分解)
客观世界生物界—生命运动(同化异化、遗传变异)
人类社会——社会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主观世界——思维运动(主观与客观、正确与错误)
其次,各种运动形式的矛盾也各有其特点。
教材91页。
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运动形式的矛盾特殊性,来区分各种运动形式。
第三,各行业、各部门、各类事物的矛盾也都各有其特点。
我们一方面根据其矛盾的共同点,把它们划分为同一行业、同一部门、同一类事物;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其矛盾的不同点,把它们划分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事物。
例如,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的矛盾就各有特点:
工业需要对原料、原材料加工,农业则要种与收,商业存在买和卖,金融业经营货币的借和贷。
各门科学就是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矛盾的特殊性来区分的。
第四,就是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其矛盾也各有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指纹。
想一想:
你能指出中学各门功课所研究的矛盾各有什么特点吗?
中学所学的各门课程都体现出各自研究对象自身矛盾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数量在内的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矛盾结构及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单质及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质就是研究生物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语文学是研究语言、语音、语法的本质及矛盾协调统一的科学。
思想政治课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正确思想理论鼓舞、指导、陶冶、塑造学生言行的科学,是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大是大非、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等矛盾的科学。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复杂事物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矛盾。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有不同特点。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我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矛盾有什么不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阶级矛盾主要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虽然存在,但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所以,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特殊性而形成的正确理论。
一个人一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议一议:
你能具体分析一下自己的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
生理上不同: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高了、体重了,体形上逐步接近成年人。
心理上;高中生独立性、自信心增强,但易冲动,片面性大,认识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性格特征趋于稳定,品德、道德信念趋于成熟,既可创造光辉成绩,又可能干傻事、蠢事。
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不同:
知识面更广、更深,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更强。
如把小学的学习方法搬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势必事倍功半。
所以,“自古英雄出少年”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对比,启发我们青少年要根据自己高中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3)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供求之间的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既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包括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服务、消费者的心理等)考虑产供销,安排人财物;又要了解自己的企业,扬长避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取胜。
试一试:
“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人物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个性语言和行动特点”。
你能用学过的哲理加以解释吗?
提示: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文学艺术的特殊矛盾,决定了在写作方法上有自身的特点。
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主要通过写景物的特点和写人物活动及其外貌、个性特征来表现。
体现了矛盾的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3、被描写对象有特殊的矛盾。
写景物和写人物要突出其特点,才能表现出艺术的真实性。
这就体现写作对象有自身的特点。
课堂小结。
矛盾1、含义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特殊2、表现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性原(3)事物矛盾双方各有特点
理3、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这里讲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矛盾,而不是想象中的矛盾。
2、要和矛盾的普遍性联系来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事事有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另一方面,时时有矛盾,但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其特点。
3、矛盾双方各有特点,既是每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也包括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双方各有特点。
综合练习。
一、选择(有几个正确答案就选几个)教材112页1、2。
1、A、B、C
2、A、B、C、D
二、分析下列说法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黄河以北地区,“秋分麦子正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精品 政治 教案 第三 坚持 矛盾 分析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