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模拟卷山西省吕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383032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08KB
全真模拟卷山西省吕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全真模拟卷山西省吕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真模拟卷山西省吕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真模拟卷山西省吕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吕梁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
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
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
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B.文章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
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
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
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节气也是如此。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
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
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
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
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
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
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
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
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
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
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
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
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
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
我想了想,说道:
“是哪个伟人吧?
”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
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
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
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D.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
5.请从内容和形式丙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5分)
6.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请根据文分析阐释。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
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
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
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
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
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
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
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
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
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
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
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
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
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
“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
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
“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郑彬)
[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
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
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B.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2017年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所反映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意义不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倡导旅游,促进供给侧改革。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C.对于同一旅游现象,“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D.三由材料阐述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内容,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们出行旅游目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娄师德,郑州原武人也。
弱冠,进士攫第,授江都尉。
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
会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师德抗表请为猛士。
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众军西讨,频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
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依旧知营田事。
则天降书劳曰:
“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
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
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
”
长寿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
明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谓师德曰:
“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又以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
稍迁秋官尚书。
证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是岁,兼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肃政台事,以与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
神功元年,拜纳言,累封谯县子。
寻诏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圣历二年,突厥入寇,复令检校并州长史,仍充天兵军大总管。
是岁九月卒,赠凉州都督,谥曰贞。
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已,数排师德,令充外使。
则天尝出师德旧表示之,仁杰大惭,谓人曰:
“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
”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
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
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B.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C.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D.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蕃是活跃在蒙古高原对我国隋唐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的少数民族部落联盟。
B.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表示已经成人,并给自己起字。
C.进士是通过会试之后取得的身份,第一名为状元。
D.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和功绩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比如汉武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娄师德一生抗击吐蕃建功无数,未尝败绩,觉得历朝皇帝器重。
B.狄仁杰多次排挤娄师德,则天皇帝看不过去,让狄仁杰当众道歉。
C.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临危受命,任天兵军大总管,九月战死沙场。
D.娄师德心胸宽广,狄仁杰排挤他,他做到了犯而不校,赢得了美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2)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
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4.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B.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C.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D.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E.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写在陋室中与作者交谈、往来的朋友。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3)《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句子:
“,子无良媒。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②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巢穴。
③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④曾几何时,女性只能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哪里有自己的人权和自由?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A.②⑤⑥B.①③⑤C.③④⑥D.①②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契诃夫不仅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也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今年是契诃夫110周年纪念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契诃夫戏剧全集》。
B.倭蝗,一种生活在1800万至2000万年前、大小相当于玫瑰花刺,主要以苔藓、藻类和真菌为食,这个物种非常不可思议。
C.安生世界名校英才遴选暨培育工程是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的一个项目,目的是旨在为中国普通高中生提供一个可以申请国际顶尖名校入学资格的平台。
D.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很快,被感染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痛、腹泻,最后是体内大出血。
19.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B.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
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C.喝过两盏茶后,他笑着问道:
“赵大众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
D.于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给他打个电话。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
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话:
众人划浆开大船。
人多智慧多,合作能实现共赢。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只要学会和别人合作,就能取得成功。
如果双方不是合作关系,就肯定是敌我关系,就会产生竞争。
而竞争必然会使人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①学会与别人合作,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书香墨宝;鼠标键盘兴盛,笔墨纸砚衰微;QQ微信大有取代信封信纸之势。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2017—2018学年度吕梁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答案
1.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我认为……”。
2.B“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错,第二段“‘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
3.C“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说法不准确,“原来如此”应是回归母源之后产生的醒悟。
4.D(A原因分析错误,“我”离不开乡村,不是因为对乡村有所亏欠。
B不是对比,是类比。
C“迷信执着”有误。
)
5.①内容上,强调了惊蛰时期一声惊雷,润泽万物,唤醒生灵;表达对“主兴”的惊蛰的礼赞。
(2分)②形式上,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1分)语言形象,生动活泼,(1分)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
(1分)
6.①自然规律有自己的路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节气,阻止不了,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有根有脉,有因有果。
③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有规矩,也守规矩”,节气的冷热立废,让人心服口服。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7.A(B“2017年”错,材料是20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拟 山西省 吕梁 市届高三 上学 第一次 阶段性 测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