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938303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18KB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一、规划依据
二、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有利条件
(三)制约因素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工程
(三)招生就业双优工程
(四)社会服务亮点工程
(五)管理服务满意工程
(六)素质教育创新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三)落实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
(四)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五)营造学院良好发展环境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2011-2020年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学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创特色、上水平、树形象的关键时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实现科学发展,结合学院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六)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2010年6月6日新华社全文播发)
(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九)中组部、人社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中组发〔2011〕11号)
(十)《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冀政办〔2011〕7号)
(十一)《廊坊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12月22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0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三)《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四)《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14日廊坊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二、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2005年底学院实质性合并组建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培育办学特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了起步阶段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基础。
1、高职教育理念初步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研讨活动,逐步深化了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在教育的发展观与质量观、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学院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共识。
广大教职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不断增强,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专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初步形成了以机电、农林类专业为主体,以机械制造、自动化、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专业为主干,以电子信息、汽车、财经管理、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类专业为延伸的8个专业群。
备案高职专业数量从2005年的20个增加到2010年的40个,为招生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推进
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4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1名,“双师”素质教师182名。
其中“十一五”期间引进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名。
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94名,“十一五”期间,晋升教授28名,转评副教授128名。
4、招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们根据学院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以高职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高职招生计划从2005年的800人增加到2010年的2250人,录取报到率保持在80%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2006~2010年,学院累计大中专毕业生17000人,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3%以上。
5、院系管理体制初步确立
依据高等职业院校机构设置的有关规定和学院实际,建立了13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机构和8个行政管理机构,选拔配备了各系部处室中层干部,初步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范围,建立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管理规章制度130多项,顺利完成了“三校整合”,实现了由中等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学院的平稳升格。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依托农林、机电、财经类专业的师资和技术优势,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学院影响力。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先后启动开展了“阳光工程”、“农技人员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培训项目,培训学员6300余人。
学院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8个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之一,在“送教下乡”工作中,学院采取的教学培训方法和实践效果多次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7、实训基地建设有所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更新和完善实训室71个,实训基地8个,极大地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从自主建设向校企共建转变,从模拟实训向真实实训转变,从学院单一投入向多方投入转变。
这些转变更加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将对学院的招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8、学院整体形象逐步提升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的方针,努力改善学院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及河北省将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向教育强省迈进;2020年,教育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发展目标,到2020年,累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500万人,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得到培训,年均规模超过600万人次。
从全国、全省形势分析,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是廊坊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迫切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支撑
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廊坊在“十二五”时期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率先发展的重要跨跃期、经济转型的全面攻坚期。
围绕建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标志性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和城乡发展格局,未来五年廊坊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着力加快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00家以上,新兴产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在全市发展中起主导地位。
随着以华为、富士康、新奥、京东方、润泽信息港、廊坊国际智能产业园区等为龙头的园区型、基地型项目建设,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引进和落户,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廊坊新兴产业发展定位,今后对各类人才需求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会展、现业等多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为服务廊坊主导产业发展的市属高职院校,为廊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是学院的首要任务。
三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学院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搭建了平台
2004年至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八年颁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河北省已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列入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涉农专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学院有着良好的服务“三农”基础,拥有一支以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涉农专业为背景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累了经验。
以服务廊坊新农村建设为己任,深入和全面开展“阳光工程”、“农技人员培训”和“送教下乡”,将成为学院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发展支点。
(三)制约因素
一是校址分散压力
分散办学增加了办学成本,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院整体形象十分不利。
这是学院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校际竞争与生源
压力“十一五”期间,随着示范院校建设和质量工程实施,河北省58所高等职业院校已有8所成为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11所成为省级示范院校。
从廊坊区域来看,近三年新增3所高职院校,我院已不是唯一市属高校。
从招生形势来看,资料显示,2010年至2020年,河北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2010年比较,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在2015年下降40%。
随着生源减少和自主招生政策的逐步推开,直接导致院校之间竞争加剧,办学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低、没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将会陷入困境。
三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粗放式管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尚需完善;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深度不够;各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均
五是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学院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不平衡,某些专业还停留在单纯的学生实习、就业层面,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和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和廊坊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服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廊坊“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坚持立足廊坊,面向河北,服务环京津地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技术学院。
具体目标:
1、办学规规模稳中有升,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和重点支持与区域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务和新型农业相关的专业,到2015年,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35个左右,形成制造、电子信息、农林、财经、土建、文化教育与旅游等六大专业群,重点建设3个国家财政支持的优势专业和10个院级骨干试点专业,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争取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
到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40个左右,国家财政支持的优势专业达到5个,院级骨干试点专业达到12个,争取新增省级精品课程8门,院级精品课程40门。
2、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基地建设特色凸显
整合置换市区分校资源,规划建设占地800——1000亩的独立校园,使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学院每年投入300-5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3、“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制订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2015年达到60%,到2020年达到70%。
提高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0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争取1-2个团队进入省级教学团队行列。
到2020年建成15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
拓展服务社会能力。
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年培训量达到8000人次。
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积极扩大合作院校和招生专业数量,2015年使在籍继续教育学生总数达到3000人以上,到2020年达到4000人以上。
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
4、体制机制改革有所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与应用、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探索招生就业一体化机制,积极应对逐步市场化的自主招生趋势,全面提高就业质量。
使招生报到率和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和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今后十年是学院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落实发展目标,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人才培养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2、优化专业结构
依托廊坊市域内近40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适应“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和廊坊市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新建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形成制造、电子信息、农林、财经、土建、文化教育与旅游等六大专业群。
每个教学系建设1-2个重点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和教学改革力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打造特色精品专业。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院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和教材。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的利用,把现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5、改进教学评估方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根据被评估教师的年龄、职称和专业背景,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学生学业与评价体系,综合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评价方法,构建灵活而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教学系为单位,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增强质量意识,完善监控体系。
6、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不同专业实际,保证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
按照开放灵活、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基地。
探索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提高使用效率。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使实训基地建设逐渐进入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的根本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学院竞争力的核心。
1、实施教学名师工程
教学名师是学院教师的最高荣誉,要树立和宣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引领专任教师的发展方向。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谋划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建设布局和发展目标,为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做好角色定位,明确其发展与研究方向。
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改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在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中,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健全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考核工作,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真正发挥带头和骨干作用。
(三)招生就业双优工程
高质量的招生就业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院整体形象、社会影响力的综合反映。
1、改革创新招生方式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招生政策,积极拓展招生途径,争取高职招生计划,创新自主招生模式,保证办学规规模稳定。
探索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既重视媒体宣传,又重视深入基层学校面对面宣传,提高志愿率和报到率。
2、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理顺关系,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学院就业部门的宏观指导、全方位服务功能,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系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从措施上落实“学生就业人人有的目标;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实现多数学生优质就业,毕业生在本地区或省内外有良好的声誉;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化,切实发挥调查结果在优化专业结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就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形式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在技能鉴定工作,提高毕业生“双证书”率,实现“双证”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社会服务亮点工程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学院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推进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争取政府和社会关注、支持的有效途径。
1、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培训
发挥学院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优势,满足廊坊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职业培训需要,为职工技术更新、企业职工转岗、下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就业、服务外包人才等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服务。
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合作的新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开展职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主动承担国家涉农培训任务,做好“阳光工程”、“农技人员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工作。
2、深入开展科技推广服务
以学院专兼职专任教师为骨干,依托学院和企业的设备、信息、技术资源,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按照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活动,主动与有关部门协作,推广教师的科研成果。
3、扩大继续教育规模
发挥学院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增加合作办学院校数量,拓展学科专业门类,丰富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使在籍学生保持稳定增长。
(五)管理服务满意工程
在全院干部职工中积极倡导“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为教师进步提高服务、为学院发展建设服务”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自觉贴近师生需求。
1、深入开展六型机关建设
按照服务师生、服部的原则,以建设“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务实高效、勤政廉洁、服务师生”的机关形象为目标,在各处室和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以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学院发展大局为宗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机关处室行政效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参谋意识和窗口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规范化水平。
2、围绕服务改进工作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与学生经常性沟通、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工作机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以师生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本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改进教学手段,健全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后勤社会改革的有效举措,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资源消耗,为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条件。
争取政府支持和企业捐赠,建立科学、精细的预算制度,坚持勤俭办学,加强资金监管,确保经费使用依章合法、规范高效。
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排除各类隐患,确保学院的安全稳定。
开展为教职工送温暖活动,坚持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六)素质教育创新工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树立全员全程育人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思想、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1、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发挥课堂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两课”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主线,突出以明事懂礼、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纪律严明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富有实效的心理咨询活动。
2、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
要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实践。
要进一步强化军事训练工作,提高训练质量、增强训练实效。
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开发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融入社会。
3、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落实国家政策,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结合学院实际,制定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完善在辅导员中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及晋升相应行政职务的政策,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
4、高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
将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廊坊 职业技术学院 中长期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