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docx
- 文档编号:2937861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110.57KB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docx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阅读2)
《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三峡》一文出自《》,作者,(时期)家。
这是记叙我国书。
三峡包括:
2、解释词语
自嶂:
曦月:
襄:
沿:
溯:
御:
献:
良肃属引绝清荣峻茂素旦
3、特殊用法:
奔:
。
湍:
。
4、区别:
属:
属引凄异()绝:
久绝()自:
自三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绝献:
()自非……()
属予作文以记之()。
阻绝:
()
5、通假字:
阙:
。
6、重点句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
8、中心内容及结构:
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
⒈本文中心:
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⒉作者为什么先写夏季景色?
目的在于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⒊为什么合写春冬?
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⒋为什么后写秋天?
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愁思的风致。
⒌写三峡全景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⒍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⒎写山高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⒏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⒐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那首诗?
《早发白帝城》
⒑"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法特点:
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⒒"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法特点:
侧面描写山高。
⒓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哪八种景物?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
⒔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⒕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⒖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
猿啸
⒗本文写凄异哀转得猿声的目的?
使哀秋和悲秋融为一体。
⒘渔者的歌的修辞方法和作用?
引用。
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⒙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湍急。
19、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1、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2、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
。
2、植:
。
3、鲜:
。
4、濯:
。
5、亵:
。
6、妖:
。
7、蕃:
8、宜:
9、独:
“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记叙事物或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八、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九、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逸者)把牡丹比喻为(富贵者):
把莲花比喻为(君子)
7、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9、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
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1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7、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
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1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本文写法:
托物言志。
(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成就:
诗:
宋诗的代表。
词:
与辛弃疾齐名。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寝:
但:
相与:
闲人:
空明: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2、文中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是。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2-4句)庭院漫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
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
闲人。
《小石潭记》柳宗元
一、生字注音1、洌2、坻3、佁4、俶5、翕6、犬牙差互7、悄怆幽邃
二、重点解词
1、清洌:
2、可百许头:
3、佁然不动:
4、俶尔:
5、斗折蛇行:
6、悄怆:
7、邃:
8、寂寥: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斗折蛇行。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复习题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中的一篇。
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
4、段落归纳
5、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6、重点句翻译。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④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态句_________,_________。
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再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为什么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如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
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11、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12、“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口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大宴()________哗()_________叱()__________齁()声____________中间()力拉________几()欲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
A.于厅事之东北角______________B.而呜之____________C.久之,目似瞑________D.医之好治_____
3.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
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小心哟!
)
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同时发生:
____________(3)表示相继发生:
____________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________(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________________
6.写几个摹拟声音的词语。
7.理解填空。
A.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表演者在表演前的______________及表演即将开始时的情况,表演者的______________和听众的______________,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8.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________”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2、施八尺屏障()3、会宾客大宴()
4、满坐寂然()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6、其夫呓语()
7、妇抚儿乳()8、妇拍而呜之()9、絮絮不止()
10、众妙毕备()11、夫鼾声起()12、宾客意少舒()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4、曳屋许许声()15、虽人有百手()
16、不能名其一处()17、奋袖出臂()18、两股战战()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京中有善品技者”中的“善”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中列举了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
最后自然段再次出现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5、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6、宾客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句子是
7、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8、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9、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稍舒,稍稍正坐。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义
1、但古义今义2、虽古义今义
3、走古义今义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铭”的特点: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解释加点字。
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可以调素琴惟吾德馨有仙则名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劳形
四、阅读理解:
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
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
。
⒌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
。
⒍点明主旨的句子:
。
⒎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
⒏本文写法:
⒐作者情感:
。
⒑本文对偶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
1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一、作者、作品:
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二、题目含意:
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三、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嗜。
致书:
。
致,。
假借:
。
弗(不)之怠:
弗(不)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既加冠: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硕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
。
趋:
。
先达:
。
执经叩问:
执。
叩,。
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门人弟子,。
填,。
稍降辞色:
。
援疑质理:
。
援,。
质,。
俯身倾耳以请:
。
或遇其叱咄:
或,。
叱咄:
。
礼愈至: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俟其欣悦:
。
负箧曳屣:
。
穷冬:
。
皲裂:
。
至舍:
。
僵劲:
。
持汤沃灌:
汤,。
沃灌,。
以衾拥覆:
以,。
衾,。
寓逆旅:
。
逆旅,。
主人日再食:
。
再,。
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
戴朱缨宝饰之帽:
。
腰白玉之环:
。
右备容臭:
。
烨然若神人:
。
緼袍敝衣:
。
緼,。
敝,。
略无慕艳意:
。
慕艳,。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县官,。
日,禀稍,。
无冻馁之患矣:
馁,。
之,。
与之论辨:
。
辨,
假诸人而后见也:
。
诸,。
非天质之卑:
天质,。
卑,。
流辈:
。
谒,。
撰长书以为贽:
。
贽,。
言和而色夷: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裘葛,。
裘,。
葛,。
遗,。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内容:
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⒉本文写法:
①、先客后主。
②、对比
⒊段意:
⑴、在乡求学的艰难。
⑵、远学从师之苦。
⑶、近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
⒋填空:
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
⒌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⑴、弗之怠;⑵、不逾约。
⒍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基础知识 复习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