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367725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78.13KB
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
1.“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
”根据以上材料,作者认同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天下的常道真理,就是国家治理安定了,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让贤明的人身居高位,无才无德的人待在下位,这样做才能平静安宁。
(而)现在这种分封制度的诸侯大夫,是一代代继承下来去统治国家、地方的.这样世袭的、治理地方的诸侯大夫们,居于上位的当真贤明吗?
沉于下僚的果真无才吗?
这样看来,百姓究竟是得享太平还是遭逢丧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百姓的思想,而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接受封地的供养,占有全部的封地,即使是尧舜禹汤那样的圣贤生在这样的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啊,这就是封建制造成的后果。
”可见作者认同的是故选B。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大,一是古文材料学会阅读难度较大,二是人物观点学生提取难度大,三是理解问题深度大。
郡县制还可考查与分封制、行省制的比较,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2.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
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器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
故选C。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3.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
“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关于管仲改革的知识。
进一步分析,可知,管仲主要表达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管仲改革·管仲改革的内容
4.《贾谊·治安策》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看出,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把诸侯国的土地层层分封,削弱诸侯的实力。
A项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是在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D项是汉武帝实行的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
点评:
汉初实行君被国并行制,后来带来严重的王国问题,引起了七国之乱,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汉初几代皇帝都想着削藩,贾谊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向汉文帝提出的这种策略,后被汉武帝采纳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公九卿制
5.“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
”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秦代,皇帝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秦朝。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公九卿制
6.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
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科举制的知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
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才是本题的题眼,“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只能说明宋代君主权利的在不断增强,也就是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的意思,所以本题答案是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宋代的谏官和唐代的谏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政治现象,也足以证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的确是高于唐代。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谏议制度
8.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筑城技术更加注重城墙的坚固性;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
”究其原因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巩固统治的需要;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9.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官府鼓励经商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10.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这句话出自顾炎武的《郡县论》.意思是:
人们知道从封建变到郡县的原因,就应该知道郡县制也有弊端,也会有变化,那是不是又要变回封建去呢?
顾炎武答道:
不是的,应该是在郡县中实行封建的某些做法,就是给地方以某些权利,不可过多的剥夺地方的权利,这样天下才能大治啊!
由此可见,顾炎武主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11.《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可见,监察官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监察制度
12.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答案A在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响家族的稳定从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以维护宗族的团结统一现象的发生;答案B的表述是不符合事实情况的,因为即使同一宗姓内部也有贵贱之分,故宗族并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D先秦以来的宗法制度一直存在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和中断,所以也就无重建之说;宋明时期儒学家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明清时期”。
故选D。
【备考指南】近些年关于宗法制度,选择题时有出现,而宗法制度里面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族谱的存在与其相关知识,对于备考来说,不妨结合有关知识,精编精选些关于族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了解,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1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义务也越多。
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故选D。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
14.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
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B.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D.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知识。
进一步分析,可知,它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故D项表述正确。
考点: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5.恩格斯曾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做过这样的评述: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的评述主要说明
A.德意志帝国分裂局面仍然没有消除B.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C.《帝国宪法》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了平台D.德意志帝国并不害怕德意志工人武装起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会议有立法权,公民有选举权,“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说明《帝国宪法》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了平台,因此选择C。
根据材料德国害怕工人武装起义,排除D。
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6.“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
……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
……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
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D.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情况。
分析选项,A是启蒙运动;B是宗教改革;C说法错误;D是指启蒙运动。
所以应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17.“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
“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
“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
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
BC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表述错误,主义的泛滥早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泛滥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主义的泛滥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大量出现的,所以说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所以D正确。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8.“英国人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暴力革命’和‘激进主义’的观念传播向欧洲的时代,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下列最能够体现当时英国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建立现代工厂制度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成功地避免了暴力和激进,通过非暴力的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当时的问题。
由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不符合时代背景;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而能体现题意的基本史实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故答案为D。
考点: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9.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中晚期的商品经济谈不上高度发达,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是在更靠后的1898年,所以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只能是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从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而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中晚期农工商税变化
20.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21.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首先要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浸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
22.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
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
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
”这表明作者
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C.强调城乡结合的均衡发展革命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暴动论,即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其它不对。
所以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3.下图时间轴所列事件,解读错误的是
A.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趋势 B.殖民扩张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C.世界经济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D.近代化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时间轴所列事件”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全球史观的的知识。
殖民扩张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给殖民地到来灾难,然后才是客观推动世界近代史的进程。
故B表述不当。
其他说法无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历史研究·史观·全球史观
24.“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机器大生产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虑的,工业城市生活方式体现不出经济运行规则来,工厂是强调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体现了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所以选D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实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7分)
【答案】
(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8分)
(2)变化:
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
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 东北师大 附中 校区 上学 第二次 模拟 历史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