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方能薄发.docx
- 文档编号:29367252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2KB
厚积方能薄发.docx
《厚积方能薄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厚积方能薄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厚积方能薄发
小学语文
厚积方能薄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静默引导的原则与途径
【摘要】曾经,静默地课堂氛围往往被视作师生间交流的失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中积极的静默。
积极的静默所强调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
理解、运用好积极的静默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积极静默引导途径原则
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我们还是经常能够看见一些片面追求热闹和气氛活跃的课堂。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而我们的学生总能做到对答如流,给人们以“出口成章”的喜悦。
我们教师担心静默,以为学生一旦静默就表明思想走神、反应迟钝。
静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被打破的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那些貌似活跃课堂却缺乏深度,有许多虚假、浮躁的成分在里面。
所以,全面否定课堂中的静默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弄清静默的本质类型才是明晰问题的关键。
一、雾里看花——“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1.老师讲解一言堂,课堂中,我们经常看见学生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一堂课中,教师不是声嘶力竭地讲解,就是马不停蹄地板书。
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觉得只有自己讲解了,学生才能理解接受,或者说只要自己讲解了,学生就能理解接受。
在这专制的课堂中,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思考、陷入了消极等待的静默中。
2.学生自学被打扰,一些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还在旁边不停说。
老师似乎是在提醒或者启发学生,但这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能静下心来思考。
3.学生思考被剥夺,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耐心地等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不懂得欣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愁眉不展的表情。
造成的结果是:
一部分学生发言踊跃却是“有口无心”,思考没有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做好交流的准备,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长期这样下去,这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销声匿迹”。
4.问题设计无质量,这类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地答出,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举手发言的人数也会很多,但是这些问题最终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的。
学生不多久就会陷入消极中。
5.课堂氛围太热闹,在课堂中一味追求互动、热闹而忽略学生真正的需要,忽略学生应给予的充分思考的时间。
这样学生很难走进文本、品析词句、体会感情、想象意境。
可以说,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心里空空荡荡。
二、异曲同工——倡导积极静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的静默
积极的静默是学生静下心来对问题的感悟、探究和反思,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积极的静默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信任和鼓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管理。
不是否定的、对抗的、甚至是敌意的静默。
(二)决定积极静默的三种特性
1.学生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由学生的心理特性决定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于一点,大约每隔5到7分钟,人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回答被提问的问题,需要2到3分钟才可能有一个必要的思维空间活动。
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静默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
其次是由学生的主体性决定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只跟着教师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适时的静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第三,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人的个性培养,体现在对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和深广性的培养上。
“我思故我在”,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核心培养目标,静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语文学科特性决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堂中,学生在静默中感悟文章,在聆听中理解内容。
3.静默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积极的静默也是一种修养。
“静默是金”、“君子三缄其口”都表明了这一点。
它体现了人与人在交往时的互相尊重,也是三思而后说的良好习惯。
三、追本逐末——创建积极静默的三个方略
1.静默要做到适时性。
积极的静默并不是有计划、有系统、预先准备的。
把握好静默出现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的静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以避免出现课堂混乱。
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中《永生的眼睛》时,为了让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一个整体的上升,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当警官询问父亲是否同意取用母亲的角膜时,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不顾一切地反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时,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仅浮于表层的时候,应及时地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才不会让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
2.静默要做到适度性。
积极的静默是有一定的度和火候的,不能运用地太多,占用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特定的情境的需求,科学地把握静默的长度和次数。
如果静默的时间太短、次数太少,那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第六册的《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
老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阮恒会有“一句话不说”、“啜泣”、“呜咽”、“持续不断低声哭泣”、“抽泣”这一变化过程。
由于没有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把以上的变化过程的原因集中在一起讨论。
给与的问题太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太长,最后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不知从哪个部分开始思考、开始回答。
让课堂成为“无声电影”的放映,积极的静默反而变成了消极的静默。
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成一些个小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
阮恒为什么会从“呜咽”到“持续不断低声哭泣”,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上课的老师能够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把问题分开来提出,并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一定的静默时间,就不会出现消极静默的现象。
3.静默要做到适宜性。
积极的静默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它必须融入课堂教学,适合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节奏的混乱、教学结构的破坏。
积极静默的适宜性还体现在学生身上。
对于一些内向或者追求完美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解答总是要建立在深思熟虑之上,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而不能拿班上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做参考,将积极的静默判为消极的静默。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录像。
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孩子们欣赏一泻千里、气势雄伟的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对文中描写的瀑布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唤起孩子的神往之情。
接着让孩子看了一幅巨大的瀑布枯竭的画面,并在图旁配上了描写瀑布枯竭的语段。
视觉上的强烈对比,文字真实的描写,句句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情。
在出示图片后教师没有说一句话,适时地静默了。
全场也是静默一片,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那一刻,无需再多的言语,在表面的“风平浪静”的后面,孩子们的情感正“波涛汹涌”。
静默了片刻,孩子们终于爆发了。
有的说:
“人类太残酷了,他总称自己为万物之灵,但我却认为他是罪魁祸首。
”气愤的表情溢于言表。
有的说:
“人类如果一直这样傲慢下去,最后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自始至终,教师没有太多的言语,但是孩子们的心灵却已被深深的震撼。
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积极静默时间的长短以及出现的时间要因课制宜,也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发挥积极静默最好的效果!
四、亦行亦思——创设积极静默的五条途径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中积极静默的主体。
理解积极静默是教学中必要的手段之一,在静默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积极配合,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并且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静默进行有效地掌控。
静默不是无语的空白,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感悟。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犹如骏马在驰骋,灵光闪现,不仅情感和智慧得到了升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老师提问后的静默
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而不是教学的中断。
教师要精心创设出“愤”和“悱”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心里想求通而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避免出现低级、直白的问题,应增加适合发散思维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曲折的探究、思考找到答案,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教师的问题最好还有后续性和相关性,让学生通过思考不仅能找到答案,还能提出问题。
当然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应该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2.自主学习时的静默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自主思考、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体现,教师应该为其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学习,能自主地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并且情感的激发要有感悟的过程,智慧的启迪要有思维的过程。
在静默中,在寂静中,孩子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心灵碰撞。
学生思维火花闪现,细腻的情感不断得到培养。
这是教师不能取代的。
笔者曾听过一堂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慈母情深》。
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的的提示语先自学课文。
课文的提示语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在这个课堂中,在宽松自由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内容,去体验文章。
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选择学习的重点。
自主学习,帮助完善和发展了学生的素质。
这样的课堂,消极静默较少,积极静默较多。
3.紧张学习后的静默
和谐的音乐中,并没有一味的强音,也没有一味的弱音。
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音乐让人们感觉到美妙。
积极的静默就是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的法宝,它使我们课堂教学做到动静结合、快慢得宜。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时间地处在亢奋紧张的状态,学生会出现疲劳,学习兴趣会下降,就有可能陷入消极的静默中。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做到张弛有度,在一段紧张的学习之后给学生一点“缓冲”的时间,这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可贵的静默》中,引领者孩子们与文本中孩子进行对话。
同文中的孩子一起经历着兴奋、静默、内疚、自责这样一系列的过程。
教学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在语言的品析感悟情感。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笔者的这样一个问题中达到了高潮。
师:
孩子们很内疚,他们也想给父母亲过生日,可是他们不知道父母亲的生日是几月几号,请问他们可能用什么办法来知道父母的生日呢?
这个问题提出后,班中小手如林,举手发言的孩子很多。
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巧妙的办法来获得父母生日的日期。
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师:
很好,这节课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
你们从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呢?
经过一段热闹的气氛后,孩子们通过静静地思考对刚才所学的课文进行整理、消化、总结,让智慧和情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学生在紧张学习后,利用“缓冲”的时间去回忆、思考刚才所学的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4.学习反思时的静默
当问题的答案已经明了时,学生面对“知其然”,进行的“知其所以然”的反思,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有时候会不全面。
所以,当老师提供正确答案的后,应该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和老师答案的异同。
并可以反思:
老师的解答思路和我的有什么不同?
老师这样的解答对我有什么启发?
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
如在人教版第七册《观潮》教学中,需要学生对一组句子进行比较哪句写得好?
为什么?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基本上所有孩子都知道c句写得好,写得好的原因却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老师就给予了答案示范:
A句把意思说完整了;B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C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出示答案后,老师并没有马上展开下一个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们根据答案再次比较句子。
学生在思考时,对照刚才自己的想法,想想老师的答案好在哪里,获得自己的体会,掌握写作和比较的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解答的进行评判,揭示思维的误区和盲点,指明发展的方向。
这样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提高原认知水平。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真正的活跃,静静的课堂中,表面的安静其实孕育着激烈的思维。
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字字珠玑、舌灿莲花,只须轻轻颔首微笑就能妙解心颐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