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9366974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07KB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心理学
第1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个体发展心理学(教程第117-119页)
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四)要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程第119-122页)
要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能动性原则
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要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
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要点:
观察法(应用)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实验法
3.要点:
访谈法和临床法(理解、应用)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有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中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非结构访谈则不需要。
居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
为了更好的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谈访者必须事先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访谈法的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按计划层层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其局限性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量化等。
2)临床法
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
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一般做法为:
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
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
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程第122-127页)
知识点: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
(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知识点:
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要点: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理解)
1.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
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
2.连续论:
连续论观点主张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没有什么阶段的。
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1.要点: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其四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岁;
2、柏曼(L.Berman)以生理发展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3、要点:
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识记)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
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必多(LiBido)集中投放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以此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要点:
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识记、理解、应用)
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或称学步期,1岁半-3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知识点:
列昂节夫以儿童的主导活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6个年龄阶段为:
1)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岁)
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
3)游戏活动(3-7岁)
4)学习活动(7-11岁)
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
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知识点:
施太伦(W.Stern)以种系演化作为分期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幼儿期(6岁以前):
相当于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
2)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13岁):
相当于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
3)青年成熟期(14-18岁):
相当于近代文化阶段。
要点: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理解)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非匀速性
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
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
2.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
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
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知识点:
年龄、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表现为:
1)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是随年龄而成长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也随个体年龄增长而积累。
因此,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心理发展水平与年龄之间有一个大致对应的关系。
2)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的大体对应关系。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要点:
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
第2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 遗传与心理发展(教程第127-132页)
知识点: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与遗传机制
1、遗传与变异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和基因
(二)遗传机制缺陷
1、发展障碍
1)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2)性别发育不正常
3)苯丙酮尿症(PKU综合症)
2、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
2)抑郁症
3)亨廷顿氏舞蹈症
知识点: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身高和体重
1)要点:
第一个发育高峰期(识记):
0—1、2岁
2)要点:
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识记):
11—13岁(女);13—15岁(男)
2、不同性别儿童身体发展速度的两个交叉:
3、要点:
儿童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理解)
儿童身体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等速增加。
发展过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对平稳期。
可划分为4个阶段:
4、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律
1)要点:
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识记)
头尾原则:
头尾原则是指从上到下的发展顺序,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头→颈→躯干→下肢的次序进行。
近远原则:
近远原则是指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知识点:
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1、脑的结构的发展
1)出生时大脑结构的初步发展
2)脑的重量增加
3)脑的结构复杂化:
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神经纤维增长、皮层结构复杂化
4)儿童脑电图的特征表明:
·儿童大脑发育具有程序性
·儿童大脑发育存在两个快速期
2、大脑机能的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表现在:
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要点:
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理解)
1、胎内环境对胎儿脑发展的影响
·母亲的生理条件对胎儿有影响
·母亲的疾病对胎儿有影响
·药物和烟酒对胎儿有影响
2.后天环境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脑发育的可塑性
·脑的修复性和机能代偿
第3节:
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教程第132-139页)
要点: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理解)
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2.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
2)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
3)处于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4)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要点:
婴儿动作的发展(识记)
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早期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心理发展的水平。
早期动作的发展过于迟缓,可以预示以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
(一)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
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从而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儿童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必要条件。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知识点: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要点: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
(识记)
(一)要点:
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理解)
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并非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白板”,他们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新生儿、婴儿能力的发现。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要点:
习惯化范式(识记)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要点:
优先注视范式(理解)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要点:
婴儿视觉的刺激偏爱(理解、应用)
通过范兹(Robert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2)婴儿听觉的发展
3)婴儿肤觉的发展
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
·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的发展
要点: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识记)
知识点:
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1.婴儿注意的发展
2.婴儿记忆的发展
要点: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识记)
3.要点:
婴儿思维的发展(理解)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开始和语言联系起来,第二信号系统开 始发展
知识点: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要点:
言语发展的理论(理解)
1、后天学习理论
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历程
要点:
世界各国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理解)
要点:
一岁半到二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三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理解)
知识点:
婴儿气质
要点: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理解)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要点: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识记、理解)
1.容易型(占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要点: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理解)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一)要点: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识记)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要点:
婴儿依恋的类型(识记)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良好的依恋。
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知识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 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教程第139-146页)
知识点:
幼儿的游戏
(一)要点: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理解)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征是:
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二)要点: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理解)
1.通过游戏,模仿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
2.游戏是儿童认识周围环境、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
3.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
4.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
5.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
6.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四)儿童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
知识点:
幼儿言语的发展
要点: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极其宝贵的时机。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
(理解)
(一)幼儿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发展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
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第四,句子长短的变化
窗体顶端
知识点: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年幼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要点:
记忆的发展特点(识记)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迅速发展起来;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这两种记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
(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要点: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展开的。
(识记)
1.要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识记、理解)
1)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
2)符号功能
3)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4)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2.要点: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理解)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的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
1)提问类型的变化
2)概念形成的特点
3)儿童获得概念的4种基本方式
(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表现为几种趋向:
1、由远及近
2、由表及里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4、由浅到深
5、由绝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
知识点: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型的评价开始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到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型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二)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1.要点:
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识记)
(1)前道德判断阶段
(2)他律道德阶段
(3)自律道德阶段
2.儿童道德发展过程
(三)要点:
自立欲求与反抗(理解、应用)
第一反抗期的表现:
进入幼儿期就要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他们能在母亲身边玩耍,把母亲作为外在需求的安全基地;他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并为自己一个人发挥自立的能力而满足和高兴;对周围的事都想当然地要“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
这种现象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紧密联系,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程序。
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出现。
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反抗行为,这多是由于非儿童自身的问题所致,如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而不可能反抗,或者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从而剥夺了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三单元 童年期儿童的发展(教程第146-152页)
知识点:
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要点:
记忆的主要特点(识记)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要点:
记忆策略的运用(理解、应用)
1)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儿童记忆的主要策略有:
· 复述(背诵)是能促进儿童记忆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
实验说明,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
· 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归类和系列化两种情况:
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研究表明,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略。
但不同年龄儿童分类的水平也不同,年龄小的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稍大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类,然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到按概念进行分类。
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
4、儿童记忆的培养和促进
1)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2)提高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水平
3)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记忆发展进程
4)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知识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