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docx
- 文档编号:29365869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10KB
《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docx
《《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
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
学生姓名
院系、专业
指导教师
选题目的和意义:
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李汝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理想的分析,真实地再现清乾隆、嘉庆年间的社会面貌,能够使读者了解当时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态度及封建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摧残,激起人们对妇女问题的重视。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镜花缘》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体裁、妇女问题、才学等方面的研究,由于作品涉及到虚幻、历史、游记、讽刺等内容,很难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妇女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主题,研究出的成果也相当多;文中提到的音韵学、琴、书、画等内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方向。
随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增多,会确定《镜花缘》的体裁。
主要研究内容: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寄予的理想主要有三方面:
一、关于社会人情的理想;
二、关于男女平等的理想;
三、关于某些事物的理想。
进度安排:
第一:
认真阅读李汝珍的《镜花缘》,并感悟深层的内涵,收集相关的资料。
第二: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初步的提纲,反复体会,细化。
第三:
写出初稿,并交于老师审阅,修改。
第四:
修改后写出第二稿,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再次修改,最后经由指导老师的再次审阅、修改,完成定稿。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资料和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学术期刊网。
方法及措施:
仔细品读李汝珍的《镜花缘》,收集相关资料,自己的写作与指导的师的精心指导与帮助相结合,完成此次论文写作。
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注:
此表经学生填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批。
此表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评分依据。
《镜花缘》与作者的理想
摘要清代李汝珍的旷世奇书《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故事背景,通过唐敖周游列国的所见所闻,寄予了作者深刻的社会理想。
作者的理想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一、关于社会人情的理想;二、关于男女平等的理想;三、关于某些事物的理想。
关键词《镜花缘》李汝珍理想
引言
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作者的理想,《镜花缘》可算是一个典型。
此前的《水浒传》虽然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然而它却属于为现实理想而造反的一派。
二者相比而言,《镜花缘》的虚构成分更多,讽刺意味也更加强烈。
《镜花缘》是一部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讨论的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封建社会的许多弊端已经显露出来。
作者在无情嘲讽各种社会弊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的社会理想。
本文就浅谈一下这部在古代末期的中国诞生的长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理想。
关于社会人情的理想
封建社会晚期,各种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社会混乱,人情冷淡,作者面对这样的社会,有心改造,而无力可使,只有通过理想让人们从思想上有所认识。
作者在描写唐敖周游列国时,根据自己寄予的理想而写了四十多个国家,下面就其中几个国家来谈谈作者的理想。
一、君子国--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
在书中作者是把君子国当作“礼乐之邦”来描写的,君子国城门上写着“为善是宝”四个大字,可谓是立国之本。
唐敖等一路行来,看到的是“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的善举,“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作者描写了三个场景来体现君子国的“好让不争”。
唐、多二人随即进城,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
衣冠言谈,都与天朝一样。
唐敖见言语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
谁知老翁听了,一毫不懂。
又问国以“君子”为名是何缘故,老翁也回不知。
一连问了几个,都是如此。
多九公道:
“据老夫看来,他这个国名以及‘好让不争’四字都是邻邦替他取的,所以他们不知。
”
二人看见一隶卒与卖货人在做交易。
隶卒认为货主要价太低,他如买了,于心不安,要求货主提高价格。
卖者反认为买方过于克己,他的价本已高了,只能降价不能增。
最后由路过的两位老翁仲裁,令隶卒拿了八折货物,双方才勉强成交。
另一处是一小军与卖主在理论。
原因是小军付款后,卖主嫌他付多了。
最后只好拿一半好货,一半次货成交。
还有一起买卖也不顺当,为的是银子的成色。
卖主不收买主(一位农民)的银子。
因为该付中等成色的银子,农民付的是上等成色,卖主要他扣去“银水”。
农民倒也洒脱,说小事一桩,以后再来买货,到时再扣不迟。
卖主万万不肯,说是以前也有此类事,但买货人剩下银子却不来了,害得他四处找寻,如同欠了来生债一般。
他坚持要立即结算。
推让许久,农民只得拿两样货抵了该找的银子。
卖主仍埋怨:
“银多货少,过于偏枯。
”他不愿占这点便宜,正逢两个乞丐过来,他将自认为多余的银子,尽付乞丐而去。
如果说让畔让路还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这样的做生意可说是人世所无。
作者通过运用夸张的情节把君子国的“好让不争”“恭而有礼”推向顶峰。
而且,更有意味的是君子国那个老翁既不懂“好让不争”的缘故,也不懂国何以称作“君子”。
如此谦谦君子,既不是教化的结果,也不是有法律的约束,完全的出于君子天性,这是君子国之所以为君子的根本原因。
作者创造君子国,分明是用传统的“礼让”来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惟利是图,尔虞我诈。
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和珅可谓是众贪官之首。
可以说君子国是作者寄予儒家道德理想的国度,是为道德沦丧的污浊社会开辟了一块引人自惭的道德净土。
二、黑齿国--儒雅之国
黑齿国人的形貌特征:
“通身全黑,连牙齿也是黑的”。
这是文中对黑齿国人的总体概括,也是黑齿国名的来历。
黑齿国人虽黑,但在道德礼仪才学上却十分出众,举止“风流儒雅”“端庄大雅”“性喜读书”“夜不闭户,不取不义之财,路无拾遗”。
黑齿国人不仅拥有君子国的“好让不争”,大人国的毫无小人习气,更突出的是个个“风流儒雅”“满脸书卷秀气”。
文中黑齿国人儒雅的当数唐敖、多九公与女学塾中的才女红红、亭亭讨论学问的情节。
这两位才女才十四、五岁,却极有才学,诗书礼乐,无所不通,她们和唐敖、多九公讨论学问涉及音韵文字、经书经义、学术流派,口若悬河,咄咄逼人,弄得倚老卖老的多九公面红耳赤。
唐敖虽满腹经纶,却也由衷地称赞说:
“小弟从未见过世上竟有这等渊博才女,而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1]从这两位才女身上折射出黑齿国人的风采,确实是儒雅之国、才学之国。
作者精心地描写黑齿国的“风流儒雅”,是暗寓锋芒,也是对现实做出一种启示,让现实社会中那些不读书的纨绔子弟们、油头粉面的“脂粉之流”、不求甚解的读书人看看人家,比比自己,是不是该有所悟。
作者有意把这样一个“风流儒雅”的国家定为黑齿国,人人“其黑无比”“牙齿都是黑的”,就是利用这个“黑”来做文章。
虽然黑齿国人外貌因黑而丑,但是他们黑与丑的“儒雅”难道不比白与美的鄙陋更值得去赞扬吗?
黑齿国人读书知礼,温文尔雅,不喜打扮而满脸书卷气,这会所丑吗?
不!
黑中透着秀气,怪不得唐敖如此说:
“只觉个个貌美无比。
”
现实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扩大兼并,土地高度集中,皇室、贵族、官僚都聚集了大量财富,就连一般的地主都是家财万贯。
黑齿国这种恪守礼节,举止风流儒雅,端庄大方,路无拾遗,夜不闭户,不取不义之财的社会面貌不正是作者所希望的现实社会的面貌吗?
三、阴阳脸的国家--两面国
古人把阳奉阴违,看人行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此时一套,彼时一套,搬弄口舌,挑拨离间的虚伪奸诈的小人叫做“两面”,也就是现在说的两面派。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所描写的两面国兼含二义:
一个是前后两张脸,正面一张,脑后又一张,藏在浩然巾下;另一个就是指正面那张脸变换脸色,这就是一般说的两面了。
文中第二十五回写到唐敖、林之洋到两面国问路,身穿绸衫的唐敖向两面国人问路,见他一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有说有笑;而等穿布衫的林之洋问话时,便“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
而唐敖换了林之洋的衣服时,仍是一副冷淡的表情。
人异而面不同,人同而面亦不同,可见两面国人是根据你的贫富而变换脸色的。
表面上的脸可以随时变换,那藏起来的那张脸呢?
当林之洋同一人说笑时,唐敖偷偷揭开他的浩然巾,只见“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
两面派往往时笑脸后藏着恶脸,不管如何和颜悦色,其实都是包藏祸心,暗含奸恶。
当其真面目被揭露时,正面那张笑脸马上就“变成青面獠牙,伸出一条长舌,犹如一把钢刀,忽隐忽现”,和藏起来的恶脸一模一样。
两面国正是作者生活时代的真实写照。
不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无不是瞒上欺下。
一旦有人揭露其恶行时,马上露出本来面目,不择手段去报复。
社会中是人心惶惶,建造一个人人都能互相推心置腹的社会是多么有必要啊!
四、一毛不拔的国家--毛民国
“铁公鸡”的形象在许多作品里都曾作为一个典型的形象来刻画,而李汝珍在《镜花缘》里却没有单独地来刻画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形象来描写的。
文中写毛民国的国民“一身长毛”,作者是借题发挥,非常尖刻地说:
“原来他们当日也同常人一样,后来因其生性鄙吝,一毛不拔,死后冥府投其所好,所以给他一身长毛。
哪知久而久之,别处凡有鄙吝一毛不拔的,也托生此地,因此日见其多。
”[2]生前一毛不拔,死后阎王赐他一身长毛,也算是对他的恩惠,总算挖苦到家了,但作者还没说完没“日见其多”四个字更有深意。
关于男女平等的理想
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可谓是其正统思想,女子不仅在政治上毫无权利,而且在生活上、教育上也不能享受和男子同等的待遇。
司马光的《涑水家仪》中这样规定:
“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
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
男治外事,女治内事。
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
女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
男仆非有修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避,亦必袖遮其面。
”李汝珍倾全书篇幅写了百位才女的活动,并通过她们和其他人物的言行,严肃地就妇女问题对社会提出了批判和要求,寄予了作者男女平等模式的理想。
一、女儿国--真正女子当家作主的国家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大家应该都知道,举国上下,无一个男子。
这种女子在政治生活上处于统治地位是在完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实现的。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写的女儿国却是男女完全倒置的,女穿男装治外事,男穿女装主内事,女人的事情男人做,男人的事情女人做;我们说的男人,在女儿国叫做女人,我们说的女人,在女儿国叫做男人。
须眉男子在女儿国竟成了巾帼裙衩,男女就这样倒置了。
当然,有一点是不能倒置的,就是生孩子。
但在颠倒了的女儿国里,生孩子的是“男人”,明明“男人”挺着肚子,却仍说“女人”“怀了身孕”,“男人”生完孩子就交给“女人”带了。
作者的男女平等思想以如此绝妙的方式表现,让男人去尝尝做女人的滋味,于是“天朝上邦”的林之洋的喜剧诞生了,他在女儿国切切实实地当了一回女人。
文中第三十二回写到:
内中一个白须宫娥,手拿针线,走到床前跪下道:
“禀娘娘,奉命穿耳。
”早有四个宫娥上来,紧紧扶住。
那白须宫娥上前,先把右耳用指将那穿耳之处碾了几碾,登时一针穿过。
林之洋大叫一声:
“疼杀俺了!
”往后一仰,幸亏宫娥扶住。
又把左耳用手碾了几碾,也是一针直过。
林之洋只疼得喊叫连声。
两耳穿过,用些铅粉涂上,揉了几揉,戴了一副八宝耳环。
白须宫娥把事办毕退去。
接着有个黑须宫人,手拿一匹白绫,也向床前跪下道:
“禀娘娘:
奉命缠足。
”又上来两个宫娥,都跪在地下,扶住“金莲”,把鞋脱去。
那黑须宫娥取了一个矮凳,坐在下面,将白绫从中撕开,先把林之洋右足放在自己膝盖上,用些白矾洒在脚缝内,将五个脚趾紧紧靠在一处,又将脚面用力曲作弯弓一般,即用白绫缠裹。
才缠了两层,就有宫娥拿着针线上来密密缝口。
一面狠缠,一面密缝。
林之洋身旁既有四个宫娥紧紧靠定,又被两个宫娥把脚扶住,丝毫不能转动。
及至缠完,只觉脚上如炭火烧的一般,阵阵疼痛。
不觉一阵心酸,放声大哭道:
“坑死俺了!
”两足缠过,众宫娥草草做了一双软底大红鞋替他穿上。
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看中选为“贵妃”,一下子就变成了女人。
既是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模样,书中描写他虽被换女装,但没有耳坠,还有一双“大金莲”。
这样他还没有做女人的资格。
于是就有了上文的穿耳和缠足。
先是宫娥穿耳“疼杀”了林之洋,接下来是“坑杀俺了”的缠足。
这两个过程上文描写得很细致,后来林之洋扯掉裹脚白绫,便被“打肉”,打了五板就“肉绽皮开,血溅茵褥”,以后是“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两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
”林之洋疼痛不过,又扯掉白绫,这回又受到倒悬之苦,然后再“用力狠缠”。
经过这番速成缠足,“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只剩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一双金莲就这样造就了。
作者把缠足写得十分详细,拿缠足做文章,正是因为缠足最深刻地反映着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这不单是妇女多受一点皮肉之苦,根本上说妇女的地位十分卑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权开始确立,男女开始处于完全不平等状态,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女权被剥夺,女性成了男人的工具,政治生活上根本没有地位,她们的价值也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说的好听点就是相夫教子。
在这部分中,作者特意安排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看中,并被选为贵妃,而且切实地做了一回女人,享受了只有女人才能受到的待遇。
当林之洋饱受穿耳缠足之苦时,作者是在对全世界的男人说:
“男人啊,让你做女人你愿意吗?
如果你不愿意被穿耳缠足,那么为什么女人就一定要呢?
难道女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痛苦终生吗?
”作者这样写,就是要让男人和女人倒换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女人想想,这种痛苦既然男人不愿意承受,为什么女人一定要?
二、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
如果说《镜花缘》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大胆思考妇女问题的小说。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的立身之本。
而文中,李汝珍对妇女的聪明才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昔《帝典》将坠,伏生之女传经;《汉书》未成,世叔之妻续史。
讲艺则纱橱、绫帐,博雅称名;吟诗则柳絮、椒花,清新独步。
”[3]
(一)、女子教育的理想
1、以独立的人格为教育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在女性观上否定了女子的聪明才智,限制了女子天赋的发展。
封建时代的女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女子温柔顺从的德性,这就允许女子有一点儿文化,至于琴棋书画,无非是将来在婚姻上有点优势而已。
女子被教育成温顺的、以家庭为自己的生活天地,以父亲、丈夫和儿子为自己的生活依靠,以纺织为自己的生活内容,这在封建几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李汝珍在文中却提出这样的理想:
女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首先在政治上,作者认为教育女子是为了让她们能够立一番事业,做“女贤臣”,辅佐君主。
说明他将女子和男子受教育的目的同等看待了,这意味着女子应完全和男子一样去担当社会和国家的重任,希望在政治上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
文中的女孩子们也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要和男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去干一番事业。
文中阴若花将回女儿国做太子,黎红薇、芦紫萱、枝兰音三人道:
“将来若花姐姐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
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
辅佐他为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日后史册流芳,岂非千秋佳话。
”[4]
这是对女子贤臣的赞美,表明了作者希望女子通过教育进入国家政治权利机构参政的主张,变政治上依靠男人为自立自强,从根本上改变女子的地位,掌握自己的命运。
其次在生活上,作者希望教育女子是为了磨练她们坚强的意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文中作者塑造了一批身处逆境而奋发向上,苦学技艺而自救并造福他人的好形象。
骆红渠为骆宾王之女,随母亲祖父逃至海外,母亲被虎伤而亡。
她苦学弓箭,狩猎养家,射虎祭母,村子周围的虎患也因她而平息,村民安居乐业。
魏紫樱随父逃至海外,父亲去世后苦习连珠枪,女扮男装狩猎养家,并仗其连珠枪抵御狡猊而保家安民。
徐敬业之女徐丽蓉逃至海外,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弹弓功夫,行商自卫。
姚芷馨、薛蘅香逃到海外,以蚕桑丝织养活家人,把蚕桑业传播海外。
这五个女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子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地生活。
李汝珍希望把女子独立的人格作为教育目的,把她们变成能摆脱依附,独步社会的强者。
2、开女科的理想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女子紧紧地关在门外,这是男尊女卑社会的必然,有才华的女子被社会遗弃,她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根本无法实现。
女子要想通过读书学问求上进,进而得到政治上的独立和权利,那么其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开女科取士,选取优秀的女子辅佐国君。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有了开女科的理想。
《镜花缘》第十六回中,唐敖等人途径的黑齿国,就是一个相当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
文中写道:
“每到十余年,国母既有观风盛典。
凡有能文处女,俱准赴试,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或赐才女匾额,或赐冠带荣身,或封其父母,及吾乡胜事。
”[5]此虽不是女科,但是可见国家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及至文中第四十二回,通过武则天的诏书,才正式确立了开女科,详细制订了各项条例。
书中后来写因武则天开女科这一举措,上天将其统治又额外延长了几年。
李汝珍通过这一点表达了他对开女科的赞美与向往。
(二)、男女平等的文化模式
《镜花缘》中没有单一地去表现女性的才华,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予以观照,多方面多层次地描写女子的各种才能。
文中的女性不再是足不出户的闺阁小姐,而是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人生,并且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立身济世。
她们力争摆脱男性附庸的屈辱地位,要求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地位。
文中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表明女子的才华学识并不比男子差。
书中的多九公是一个自视很有才学却屡考不中的书生,后弃儒经商,失败后又给人掌舵。
在黑齿国,他因卖弄学问而被嘲弄。
在谈论字的读音时,被两位十四五岁的少女以雄辩的语言,细致的分析,严密的推理驳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承认少女才学极高,无法比并,以免再次受辱而逃离黑齿国。
天朝探花唐敖、自视才高的多九公也只能在颇有才学的少女面前甘拜下风。
唐敖事后心悦诚服地甘愿在两位少女面前称“晚生”。
前文中提到的骆红渠、魏紫樱、徐丽蓉、姚芷馨、薛蘅香以及结鱼网卖给渔人的尹红萸等表现出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不亚于男子。
她们的各种技艺不仅能够自救,而且能够造福一方,女子的才华在男性权力社会中无丝毫逊色,甚至有超越的趋势。
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从来都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很难冲出闺房。
《镜花缘》一书表现了妇女希望走出去的愿望。
第七回中,唐敖之弟唐敏与唐小山叔侄俩月下论文科,唐小山就希望科考有女科。
她想“当今既然是女皇帝,自然该有女秀才、女垂相,以做女君辅弼,庶男女不致混杂”。
从这可以看出她从未将国家大事看成只是男人的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女性同样可以是其中的一员,流露出她有走出闺阁的愿望。
这也正是作者所想看到的。
关于事物的理想
作者关于事物的理想大多出自于现实社会。
当时社会弊端暴露,人民生活流离,病痛缠绕,随时都会有人丧命,于是作者便在事物中寄予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事物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为数不少,这里就简单介绍几个:
一、清肠稻
文中第九回写唐敖开始周游列国就遇到了这种东西:
“那米宽五寸,长一尺,煮出饭来虽无两丈,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一年总不思食。
”“有清肠稻,每食一粒,终年不饥,才知当日所食大约便是清肠稻了。
”“每食一粒,终年不饥”,即便是社会再衰败,政治再黑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肉芝
文中第九回写道:
“这个小小的人马,名叫肉芝。
”“山中如见小人乘着车马,长五、七寸的,名叫肉芝,有人吃了,延年益寿,并可得道成仙,”如果人们有了清肠稻可以不挨饿,那么百病缠绕就有可能夺去生命,现在又有了可以“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肉芝,就不会再有什么可以威胁到生命了。
三、蹑空草
“有掌中芥,叶如松子。
取其子置掌中,吹之而生,一吹长一尺。
至三尺而止。
然后可移于地上。
若不经掌中吹者,则不生也。
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蹑地。
亦名蹑空草。
”[6]《镜花缘》第九回中,唐敖因吃此蹑空草而学会轻功,而后才有了女儿国救人之事。
人吃了蹑空草就会轻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天下虽然恐怖,但可以太平了。
一处有灾,灾民就可以飞到富足之地寻求生路,不至于饿死;有冤情的话,若县官判得不公,直接飞至上一级官府再告,直至告到金銮殿。
作者通过文中唐敖游列国及百名才女的故事,写了自己关于社会人情、男女平等以及寄予事物的理想,从而表达了作者希望建立一个充满爱心,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没有世上各种丑态的理想社会。
李汝珍生活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终结的晚年。
清王朝表面上还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但实际上已经腐朽不堪。
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对中国侵入,这个封建时期的知识分子资本主义意识开始觉醒起来。
严酷的现实迫使他对国家的现状和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憧憬理想,渴望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社会;面对几千年来妇女倍受压迫的不平等地位,他大胆地出了质疑。
而这些就成了作家笔下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理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某些事情过于理想化,因而这些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作者对于女性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从根本上说,他的男女平等观并不彻底,他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摒弃封建的大男子主义,因而他赞赏武则天,但又不允许她居于统治地位,所以他的理想变成了空想,要想实现是一件难事。
注释
[1]见清·李汝珍著《镜花缘》第十八回
[2]见清·李汝珍著《镜花缘》第十五回
[3]见清·李汝珍著《镜花缘》第四十二回
[4]见清·李汝珍著《镜花缘》第六十八回
[5]见清·李汝珍著《镜花缘》第十六回
[6]见东汉·郭宪著《洞冥记》卷三
参考文献
1.清·李汝珍著,堵军点校《镜花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上下卷2002年7月版.
2.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小说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李剑园,占骁勇著《〈镜花缘〉丛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颜吾芟著《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MirrorFlowerReason"andauthor'sideal
ABSTRACTQingDynastyLiRuzhen'sunrivalledwonderfulbook"MirrorFlowerReason"taketheChinesehistoryinonlyfemaleEmperorWuZetianasthestorybackground,haughtilytravelsaroundarowcountry'sthroughTangtheexperience,placedauthor'sprofoundsocietytobeideal.Author'sidealapproximatelyincludesthreeparts:
First,aboutsocialhumansentimentideal;Second,aboutequalityofthesexesideal;Third,aboutcertainthingsideals.
Keywords"MirrorColoredReason"LiRuzhenIdea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镜花缘 作者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