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365048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39KB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
叙事视角下“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研究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关键词:
GapWeek,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课题概况
1.1问题的提出
(1)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与开发缺少统一的标准,使研学旅行课程“旅”大于“学”: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大多建设在自然风景绝佳、名胜古迹众多的景区,利用现成的旅游服务设施来开展研学课程,却少有专门关于研学旅行基地的评价体系、开发策略;研学课程一般由学校组织、旅行社来承办,负责研学的都是导游,他们设计的旅行课程更加侧重于商业利益,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趣情操的培养,使得研学课程大多和旅游无异,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
所以,紧密结合研学和旅行的双重特色,建立对研旅基地各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尤为关键。
(2)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的建设缺少中国特色:
国内当前流行的研学旅行模式借鉴了国外的主流模块如野外教育探险、自然历史古迹游学、动植物观察等,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良,使得教育的效果缺少了对国家国情的认知、当前政策的理解、古老文明的传承。
农民、农村是当今中国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所有的政策都与之密切相连,为了扶贫和振兴乡村,国家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体验中国千百年传承的独特农耕文化,深入农村农户、亲身体会乡村改革与发展,对于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是旅行课程恰逢其时、事半功倍的最优中国特色主题。
(3)当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过分注重形式,学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对于功能定位、模块设计和目标考核三个关键部分的建设因过分形式化而使效果流于表面,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导致观察部分“轻松玩”、学习部分“过耳忘”、考核部分“一刀切”,最终收获的效果远远低于课程定制初期的目标。
想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必须要通过创新的手段来改革课程体系设计,让课程体系的功能定位能够满足学生的迫切需求,模块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考核方式能够给予学生的满满的成就感。
1.2课题界定
(1)叙事理论
美国叙事学家杰恩(M.Jahn)将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带来的思想成果总结为“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这与中国近几年提出的创新“旅游+X”模式不谋而合,而现代叙事在非语言学科表现出的高包容度,使“旅游+叙事”的这一种跨学科融合模式成为旅游规划相关理论的新方向。
故事所带来的文化性和体验型的融合使研旅课程成为了一种表达特定概念和含义的载体、联系人类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媒介。
(2)融入式
当今的旅游由“体验式”到“融入式”的过程,是逐步增强游客旅游体验个性化、全景化、深度化的过程。
本课题强调的“融入式”则通过对研旅课程的叙事化设计,让学生进入研旅目的地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个乡间少年的转化。
融入式带来的内心和情感双重认同,有助于研旅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的高效完成。
(3)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除了与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有关,还是一种农业生产民俗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可以说,中国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是区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关键性文化类型。
研旅课程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初心的活动,更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见证精准扶贫的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活动。
(4)GapWeek
GapYear意为间隔年、空档年,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
本文提出的“GapWeek”是基于西方间隔年GapYear的本土化演变,对象是中国中小学学生,在小学、中学的每学期之间,间隔性地多次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住在脱贫农户之中,体验田园农耕生活。
时间可以集中在夏、秋两季的农忙之间,在当地农民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开展农事、生产活动,并参与到当地的戏剧、民歌、各类祭祀活动等民俗活动中,加深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农耕文明的认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兴起(16-17世纪)。
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
这一时间段的欧洲地区,旅游作为贵族子弟的一种培养方式,兴起了“大游学(GrandTour)”运动,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
第二阶段,兴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到1960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普及(1960至今)。
现阶段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通过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和新闻,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
(2)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
尝试(2009-2015年)。
我国在2009年的广东地区,才开始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等法定节假日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
深化(2016年至今)。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至此,颇有历史渊源又极具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研学旅行将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步入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基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旅模式居多、跨国际的文化交流研学旅行课程较少、课程体系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
1.4研究价值与选题意义
(1)研究价值
检索2013-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文献得出国内研究偏重于对研旅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其中最多的是对课程化建设的探讨。
而在课程建设的论文成果中,大约有11%的文献应用了实证研究法,主要内容集中在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需求动机、研学旅行服务质量期望差距模型、研学旅行优势行动价值及爱国主义研学旅行市场开发等相关领域;其余89%的研究成果多以描述性方法为主,主要描述研学旅行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从这一数据可看出,基地与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法多侧重于实证调查和发展建议,没有对基地进行标准化评价、对课程体系进行叙事性构建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
“GapWeek”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未有人结合“叙事学”“农耕文化”来研究研旅基地与课程建设,由此可知,本课题是研学旅行研究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价值非常大。
(2)选题意义
1)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建设走出一条文旅融合之路
用文学中的叙事手法来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既能够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学生在研旅过程中时刻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更能使研旅课程从讲故事的角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升学生的体验感,提高研旅课程的学习效果。
2)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建设走出一条实践创新之路
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研学体系“GapYear”,发展自己本土化研学体系“GapWeek”。
并明确“农耕文化主题”,引入“融入式”概念,结合叙事化设计,打造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研旅课程创新模式。
3)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建设走出一条红色教育之路
让中小学生进乡驻村,不是表面上的乡村旅游,而是实际上的“交换生活”,一人对应一户,从头到尾、由始至终的一年多次、经年累月的定点体验和学习,由浅入深地感受国家对农村扶持政策的先进和伟大,加深对民族的归属感、提高对国家的忠诚度,把乡村振兴当做自己的责任、把民族复兴当做自己的使命。
4)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建设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通过把脱贫村庄设置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意味着要保留甚至增大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化,不要大规模的建设与投资,却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设施完善、村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镇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制定出了一个高标准、低成本的优化方案。
2课题内容
2.1研究目标
(1)中小学农耕文化研学旅游资源的分类
(2)中小学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选址和建设标准
(3)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叙事化体系的创新构建
1)叙事化体系的核心价值定位
2)叙事化体系的功能模块设计
3)叙事化体系的考察标准设置
2.2研究重点
(1)对农耕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2)分析“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旅基地的竞争力
(3)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叙事化体系
2.3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学旅行基地和课程建设的文献综述
检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均没没有突出农耕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没有对研学基地的竞争力进行评价,也没有将“叙事”运用到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之中。
国外的研学旅行起步比国内早400多年,目前已有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成熟的教育制度规范,国内目前刚刚通过了试验阶段开始步入深化和推广阶段,国家出台了明确规定,尝试的省份越来越多,课程接受度和普及度越来越高,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和问题。
第二部分基于叙事理论的“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旅课程内涵研究
分别从中国特色“GapWeek”、融入式研学旅行课程、农耕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和研旅课程叙事化构建这四个方面对课题进行内涵研究。
第三部分农耕文化研学旅游资源分类
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十堰市内就有5个,其中有30个深度贫困村镇,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
从这5个贫困县中各挑选2个农耕文化保留程度最大的深度贫困村镇,通过实地走访这10个深具农耕文化特色的村镇,以访谈形式收集具有研学价值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选择的要求除了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实践育人创新能力之外,还必须是新时期农村政策的具现,是新时代都市大众的向往。
只有弄清楚适合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创造性地建设课程体系。
第四部分“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的竞争力分析——以十堰市10个深度贫困村镇为例
构建“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部分组成,一级指标是支撑目标层的创意农耕文化研旅课程能力考核指标,二级指标是支撑能力考核的各类创意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数据指标。
第二级别的指标需要深入走访10个深度贫困村所在的镇政府扶贫部门取得各方面相关数据,把指标转换为具体的数值,方便统一计算和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层聚类分析法测评十堰市10个深度贫困村的农耕文化研旅基地的竞争力。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对选定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
;
(2)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依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选取特征值。
(3)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
(4)根据各主成分的得分和对应的权重进行排序;权重为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所占比重
(5)根据10个村农耕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评价得分,以平方欧式距离为度量标准,使用组间联接聚类方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型。
通过第四步的排序,反映出创意农耕文化研旅课程中能力考核目标、研旅课程基地中创意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占比,分别对第五部分的课程叙事性体系构建、第六部分的发展对策提供了数据的支持。
第五部分“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叙事性体系构建研究
根据第四部分主成份指标的排序,确定课程能力考核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叙事设计的四大手法“主题营造”“叙事编排”“情节设计”“多维体验”对应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中的“研学目标”“旅行线路”“学习关卡”“创意项目”。
“主题营造/研学主题”明确研旅活动的学习目标和旅行类型;“叙事编排/旅行线路”是主题下面的不同融入式农耕生活体验线索,决定着整体故事的走向和知识的偏好;“情节设计/学习关卡”是支撑每条线索的阶段性学习任务和目标,能够加强学生的过程考核;“多维体验/体验项目”是从人的五感出发设计的视听触味嗅的互动项目,用多角度的感官暗示加快学生的角色转变和融入速度,使研旅课程拥有沉浸式体验的生动、逼真,让学生记忆深刻、情感真挚。
第六部分“GapWeek”融入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与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第四部分对十堰十个村创意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竞争力的等级划分,反映了深度贫困村建立农耕文化研旅基地的普遍性问题。
为了该类课程可以在中国传得广、扎得稳、走得远,在最后一部分结合中国国情、课程特色、创新模式等方面对课程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提出建议与对策。
2.4研究创新之处
(1)首次对农耕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根据文献的搜索与查阅发现,国内外对于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没有清晰明确的分类,更不用说农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资源的分类。
本文通过对10个村的实地走访,希望可以对研学旅行研究领域的这一类资源做清晰的界定和合理的分类。
(2)首次构建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竞争力评价体系
国内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相关文献没有对农耕文化主题的研旅基地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的,这也是本课题结合当前国情和时代主题所做的一次创造性尝试。
(3)首次运用叙事手法构建“融入式”研旅课程体系
叙事手法运用到建筑、景观层面已屡见不鲜,但本项目跨学科、融文化的开辟一条“叙事+研学”之路运用到构建研旅课程体系还是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第一次。
3技术路线
3.1研究思路
图1课题研究框架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地调查法
(3)定量分析法
(4)跨学科研究法
3.3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
2019.7-2019.9资料搜集: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十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与资料
(2)第二阶段:
2019.10-2020.10调查研究:
实地走访10个代表性村镇筛选分类适合研学旅行课程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专家咨询设计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10个村镇对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
(3)第三阶段:
2020.11-2020.12数据分析:
主成分分析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基础数据得到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值;聚类分析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并为10个基地的竞争力划分等级
(4)第四阶段:
2021.01-2021.07撰写文本:
最终研究报告和论文。
3.4预期成果形式
(1)成果主要形式:
研究性论文1-2篇;
(2)其他成果形式:
关于农耕文化研旅资源、基地评价指标咨询的调研报告1-2篇。
4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相关研究成果:
主持项目:
(1)2018年十堰市社科思想库指导性课题:
《让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基于叙事理论的十堰市乡村文化旅游规划模式研究》,已结题。
(2)2019年十堰市社科思想库指导性课题:
《短视频赋能文化旅游——基于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十堰城市形象解构与传播研究》,已立项。
第一作者论文:
[1]基于叙事理论的露营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研究——武当太极湖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5):
110-111+113.
[2]真人秀带动十堰地区旅游发展的前景分析[J].度假旅游,2018(03):
33-35
5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雨露.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性质、框架与组织策略[J].教育探索,2019(02):
56-59.
[2]付申珍.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9(10):
46-49.
[3]杜芳芳,潘祝青.研学旅行的教育学意蕴探析:
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
3-5.
[4]许芳杰.中小学研学旅行:
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
6-8.
[5]邹太龙.中小学研学旅行亟须处理好五对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
9-11.
[6]彭俊芳.国家标准修订与研学旅行发展[J].地理教学,2019(09):
4-7.
[7]徐明波.研学旅行的德育创新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4):
8-12.
[8]朱琼琳.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5):
167-170.
[9]卢立涛,王贝贝.中小学生海外研学旅行的学与研[J].教学与管理,2019(13):
42-43.
[10]宁夏楠.地方传说、景观叙事与文化建构——以子夏文水设教为中心的考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
38-43.
[11]姚金芳.基于叙事教学法的旅游英语教学中师生身份建构研究[J].智库时代,2019(06):
148-149.
[12]毕婷婷,胡涵,刘丽春,郭德芳,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张无敌.融入式视角下特色小镇农业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07):
149-152.
[13]蔡君.影视文化视域下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研究——以《向往的生活》为参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2):
96+98.
[14]李贵清.古村落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特区经济,2019(04):
74-76.
[15]王梓僮,谢维光.佳木斯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线路主题化设计[J].北方经贸,2019(04):
155-157.
[16]王昆欣.国外研学旅游特点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5-06-24(010).
[17]刘畅.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18]史珊.渝东北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9]蔡林,王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
2810-2813.
[20]陆洁琼.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21].捡拾起被淡忘的农耕文化——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浅议[A].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淄博市人民政府.产业竞争力与创新驱动——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淄博市人民政府: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4:
3.
[22]陈丽军,夏庆利,王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4):
862-864.
[23]陈丽军,夏庆利,王庆.特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农耕文化旅游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
19896-19897.
[24]孙浩.乡土景观设计中的叙事性表达[J].建筑知识,2017,37(08):
86.
[25]黄媛.体现区域文化意象的旅游产品叙事设计[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178-179.
[26]MRuhimat,WEridiana,AASetianata.EligibilityofTraditionalVillageastheObjectofEducationalTourism[J].IOPConferenceSeries:
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18,145
(1).
[27]ZMKhasheva,VPKazachinsky,IIFilipovich.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ltourismobjectsaccordingtotheirlocation[J].IOPConferenceSeries:
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18,190
(1).
[28]AnastasiaMaga,PeterNicolau.ConceptualizingEducationalTourismandtheEducationalTourismPotential(evidencefromASEANcountries)[P].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nference"Competitive,SustainableandSecureDevelopmentoftheRegionalEconomy:
ResponsetoGlobalChallenges"(CSSDRE2018),2018.
[29]AniWijayanti,JaniantonDamanik,ChafidFandeli,Sudarmadji.AnalysisofSupplyandDemandtoEnhanceEducationalTourismExperienceintheSmartParkofYogyakarta,Indonesia[J].Economies,2017,5(4).
[30]ChristineA.McGladdery,BerendienA.Lubbe.Internationaleducationaltourism:
Doesitfostergloballearning?
AsurveyofSouthAfricanhighschoollearners[J].TourismManagement,2017,62.
[31]SeanJugmohan,AndreaGiampiccoli.Community-basedTourismDevelopment:
APossibleEducationalGap[J].TheAnthropologist,2017,30
(1).
[32]BeatriceWidell.TheMonasticLifeworld:
MemoriesandNarrativesofLandscapesofEarlyMedievalMonasticisminArgyll,Scotland[J].Landscapes,2017,18
(1).
[33]TimPitman,SusanBroomhall,ElzbietaMajocha.TeachingethicsbeyondtheAcademy:
educationaltourism,lifelonglearningandphronesis[J].StudiesintheEducationofAdults,2011,43
(1).
[34]GonzálezÁlvarez.RethinkingtourismnarrativesontheculturallandscapesofAsturias(NorthernSpain)fromtheperspectiveofLandscapeArchaeology:
doarchaeologistshaveanythingtosay?
[J].LandscapeResearch,2019,44
(2).
[35]CorneliaPetroman,AmeliaMirea,AnaLozici,ElenaClaudiaConstantin,DianaMarin,IulianaMerce.TheRuralEducationalTourismattheFarm[J].ProcediaEconomicsandF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课题 申报 叙事 视角 GapWeek 融入 农耕 文化 旅行 基地 课程 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