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五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363129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75.23KB
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五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五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五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五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联考试题解析版
2022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
下列对应关系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胰岛B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可与神经递质结合,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
B.神经细胞上的某些转运蛋白———可介导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某些酶———可催化丙酮酸水解和ATP的合成
D.消化道上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作用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
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
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结合,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A正确;
B、神经元受到刺激兴奋时,神经细胞上的某些转运蛋白介导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导致大量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
C、丙酮酸水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因此线粒体基质中的酶才能催化丙酮酸水解,C错误;
D、消化道上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作用,D正确。
故选C
2.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有许多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些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实了伞藻“帽”的形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B.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C.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能净化空气;科学家通过伞藻的嫁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伞帽由假根决定,但单做一个实验不能说明细胞核控制遗传性状,还有可能是细胞质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若要证明细胞核控制着伞帽的性状,还需要进行核移植实验。
【详解】A、伞藻的嫁接实验中,由于是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所以可证明伞藻的伞帽由假根决定,不能证明乙的细胞核控制着伞藻帽的形态,因为假根内除了细胞核还有其他物质,A错误;
B、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普利斯特利由此得出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当时并不清楚植物更新了空气的哪种成分,B错误;
C、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由其他科学家发现的,C错误;
D、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3.随着“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苗接种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手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相比于T2噬菌体更容易变异
B.感染者初期易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主要与大脑皮层的调节中枢有关
C.相比于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能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变异株可能会因抗原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原来接种的疫苗效果变差
【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
呼吸中枢;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2、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
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疫苗的作用机理:
当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这两种细胞迅谏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迅速清除抗原。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双螺旋结构,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A正确;
B、发热是体内产生大于散热引起的,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因此感染者初期易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主要与下丘脑和延脑等调节中枢有关,B错误;
C、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常,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C正确;
D、抗原与抗体是特异性结合,变异株可能会因抗原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原来的抗体或者免疫细胞不能再起作用,导致原来接种的疫苗效果变差,D正确。
故选B。
4.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DNA片段都能作为转录的模板
B.所有基因表达的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C.能进行DNA复制的细胞都能进行基因表达
D.酵母菌细胞内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不同
【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并非所有DNA片段都能作为转录的模板,A错误;
B、基因表达是指转录和翻译,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因表达的终产物是RNA或者蛋白质,B错误;
C、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为了保证DNA复制的顺利进行,细胞一定要进行基因的表达合成相应的酶,因此能进行DNA复制的细胞都能进行基因表达,C正确;
D、酵母菌细胞内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都是细胞核,还有线粒体也能发生DNA复制和转录,因此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相同,D错误。
故选C
5.某植物有缺刻叶品系甲和乙,让它们分别与一纯合的正常叶植株丙(AABBCC)杂交得F1,F1自交得F2,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测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甲×丙
乙×丙
F1
全为正常叶植株
全为正常叶植株
F2
正常叶植株36株,缺刻叶植株28株
正常叶植株27株,缺刻叶植株37株
A.品系甲、乙均为纯合子,其控制叶形的基因型均有多种
B.控制叶形的三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上述F2中的杂合子植株自交均会发生性状分离
D.上述两个F1杂交,理论上后代正常叶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36÷(36+28)=9/16,说明F1中有两对等位基因,因此甲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
乙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27÷(37+27)=27/64,说明F1中有三对等位基因,基因型是AaBbCc,乙的基因型是aabbcc;
正常叶的基因型是A_B_C_,其余基因型都是缺刻叶,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分析,甲乙都是纯合子,但乙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cc,A错误;
B、根据分析,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均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如果F2自交,只有正常叶的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缺刻叶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例如Aabbcc的杂合子,自交都是缺刻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如果甲的基因型是AAbbcc,则F1基因型是AABbC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二者杂交,正常叶的比例为1×3/4×3/4=9/16,纯合子AABBCC=1/2×1/4×1/4=1/32,所以正常叶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2÷9/16=1/18,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D正确。
故选D。
6.下表是科学家根据某草原中野鼠种群在1999年到2019年数量变化计算所得λ(λ指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λ
1
1
1
0.75
0.60
1
1
25
1.75
2
2
2
A.预测野鼠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B.2015年,该草原中野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C.2009年到2015年,推测野鼠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2003年野鼠种群数量与2009年野鼠种群数量相同
【6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λ指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则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详解】A、预测野鼠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15-2017年间,λ>2,说明种群数量增加,2015年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
C、2009年到2015年,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2003-2009年之间,λ<1,说明在该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减少,2003年野鼠种群数量与2009年野鼠种群数量不同,D错误。
故选A。
三、非选择题
7.下图表示A、B两种植物在适宜温度下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点的含义是_______;若改变某一环境条件导致A植物的b点移动到a点,则这一条件可能是_______。
(2)在d点时,A植物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向_______(结构)移动。
(3)植物学家将在强光下生长状况比在弱光下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称为阳生植物,反之称为阴生植物。
有人推测图中A植物是阳生植物。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推测,写出实验思路并思考这一结果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题答案】
【答案】
(1)①.A植物和B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时对应的光照强度②.增大环境中CO2浓度(适当增加土壤中矿质元素,如Mg的含量)
(2)①.叶绿体基质②.类囊体薄膜
(3)①.取生长状况良好、长势相同的A植物若干,分别给予适当的强光和弱光,并照射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大小②.农业上注意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搭配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
图中A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高于B植物,说明A植物为阳生植物,B植物为阴生植物。
【小问1详解】
图中c点时,A植物和B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因此c点是A植物和B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时对应的光照强度。
a点光照强度小于b点,a点时的光合速率小于b点时,a、b点均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因此若改变某一环境条件导致A植物的b点移动到a点,说明改变的条件使光合速率增加,又由于实验条件中温度适宜,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环境中CO2浓度(适当增加土壤中矿质元素,如Mg的含量)。
【小问2详解】
d点时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ADP移动到类囊体薄膜上参与光反应生成ATP。
【小问3详解】
阳生植物需要较强的光照强度才能正常生长,若光照强度较弱,会导致净光合速率小于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因此若证明植物A为阳生植物,则可取生长状况良好、长势相同的A植物若干,分别给予适当的强光和弱光,并照射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大小。
在农业生产中注意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搭配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农田的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9.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激情、欢乐和友谊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全球。
(1)在冰雪运动中,呼吸作用产生的大量CO2刺激位于_______的呼吸中枢,引起运动员呼吸加深、加快。
若呼吸作用反应底物只为葡萄糖,则最终体内产生的CO2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耗的O2量。
(2)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其体内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提高了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该激素还有_______的作用(答出两点)。
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分析,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是小鼠的两种细胞结构模式图。
研究人员认为,寒冷条件下机体主要通过BAT分解脂质等物质以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
请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9题答案】
【答案】
(1)①.脑干②.等于
(2)①.肾上腺素②.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③.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3)BAT中脂肪滴数目多,体积小,相对面积较大,易于分解产热;BAT中线粒体较多,产热较多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机理:
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
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
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小问1详解】
在冰雪运动中,散热增加,对应的产热也要增加,代谢加快,呼吸加深,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由于人体内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人体内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只是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消耗氧气的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是相等的。
【小问2详解】
当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在神经调节的作用下,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了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
肾上腺素的作用还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
体液调节较神经调节而言,有反应时间长、作用范围广、作用速度慢、通过体液运输等特点,其中作用时间长这个特点使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寒冷条件下机体主要通过BAT分解脂质等以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依据是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中脂肪滴体积变小,相对面积增大,易于分解产热;同时褐色脂肪组织细胞线粒体较多,产热较多。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相关知识,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1.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综合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在富营养化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某些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等,除去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浮床技术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填成分)。
浮床植物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______________。
(2)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水域群落的空间结构在____①_____方向复杂化。
在生物浮床技术中,种植浮床植物并定期更新植物,可以有效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其机理是____②____(答出两点)。
(3)浮床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利用生物浮床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在选择和搭配浮床植物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11题答案】
【答案】
(1)①.生产者②.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或“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2)①.垂直(和水平)②.浮床植物和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定期更新植物,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
(3)①.间接②.浮床植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浮床植物对所治理水域的影响;浮床植物对所治理水域的适应能力;不同浮床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
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
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
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
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2、群落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与光照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生物浮床技术中的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某营养级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因此浮床植物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
【小问2详解】
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该池塘植物的空间结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复杂化;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浮床植物和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定期更新植物,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因此种植浮床植物并定期更新植物,可以有效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小问3详解】
浮床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生态方面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利用生物浮床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在选择和搭配浮床植物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浮床植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浮床植物对所治理水域的影响;浮床植物对所治理水域的适应能力;不同浮床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点睛】本题以生态浮床技术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果蝇的红眼与朱砂眼、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残翅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且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眼色(红眼与朱砂眼)的基因(D/d)存在纯合致死现象。
实验调查发现雌果蝇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均为两种,雄果蝇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的基因型有_______。
若选取两种表现型的雌果蝇各10000只,与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1,F1的雌果蝇中两种表现型果蝇的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种的灰身残翅果蝇和纯种的黑身长翅果蝇杂交,F1中果蝇表现型全为灰身长翅,F1代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2∶1∶1,则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上述实验中F2中会出现少量的黑身残翅个体,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偶然发现了一只无眼雄果蝇,经研究可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不位于上述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题答案】
【答案】
(1)①.XDXD、XDY②.1:
3(或3:
1)
(2)①.常②.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3)①.让该无眼雄果蝇和(多只)野生型有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②.若子代全表现为有眼,则无眼为隐性;若子代出现无眼个体(或子代中既有无眼,也有有眼,或子代全为无眼,答案合理即可),则无眼为显性
【解析】
【分析】由于雌果蝇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均为两种,雄果蝇只有一种表现型,该性状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不同,所所以可以确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纯种的灰身残翅果蝇和纯种的黑身长翅果蝇杂交,F1中果蝇表现型全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用Aa和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Dd基因在X染色体上,雌性有两种表现型,基因型是XDX-和XdXd,说明雄性个体可以产生Xd的配子,即雄性存在XdY的个体,因此纯合致死的基因XD,所以致死基因型是XDXD和XDY;
雌果蝇基因型有XDXd和XdXd,比例为1:
1,产生
配子种类及比例XD∶Xd=1∶3,雄性产生配子及种类Xd∶Y=1∶1,随机交配后,F1的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XDXd∶XdXd=1∶3,即F1的雌果蝇中两种表现型果蝇的比例为1∶3。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亲代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F1基因型是AaBb,如果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则子代符合9∶3∶3∶1的比例,现出现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2∶1∶1的比例,说明两对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又根据题干“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产生了Ab和aB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AAbb∶aaBB∶AaBb=1∶1∶2;
如果出现了少量的黑身残翅aabb的个体,其原因是由于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产生了ab的配子。
【小问3详解】
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方法,用Ee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让该无眼雄果蝇和(多只)野生型有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
如果无眼为隐性,基因型是ee,当其和野生型有眼雌果蝇EE杂交,子代全为有眼;
如果无眼为显性,则其基因型是EE或Ee,当其和野生型有眼雌果蝇ee杂交,子代中既有无眼,也有有眼,或子代全为无眼。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利用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概率的换算。
【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15.微藻为多种藻类的总称,其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富含蛋白质、β-胡萝卜素等,可从微藻中提取β-胡萝卜素。
回答下列问题:
(1)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的_______,后者缺乏会使人患夜盲症。
提取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南阳 信阳 五市高三二模理综 生物 联考 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