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济市场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9362909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31MB
马拉松经济市场分析报告.docx
《马拉松经济市场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拉松经济市场分析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拉松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
2016年12月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1.现状与动因:
政策促动与消费升级,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
1.1.场次与人数齐增,关注度日益提升
马拉松赛事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参赛人数、每年举办场次以及媒体曝光度和民众关注度来看,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正在中国迅速普及。
从马拉松参赛人数和每年举办场次的数据分析来看,2015年马拉松赛事官方注册场次和参与人数增长迅猛,官方注册赛事为134场,同比增长162.74%,其中半程及相关运动赛事共吸引150万人次参加,参赛者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到2015年的134场,5年间增长近10倍,2016年至今注册赛事已达到263场,按已注册场次同2015年总场次对比增长翻倍。
图1:
2010年-2015年马拉松注册场次及增长趋势
图2:
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及历年增速
从民众关注度和媒体曝光度数据看,马拉松XX搜索指数从2011年开始持续提升,2015年和2016年显著高于过往年份;XX媒体指数相对于搜索指数而言较为平稳,在每年个别时期出现波动;整体而言,马拉松XX指数稳步提升,显示出马拉松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持续加深。
图3:
马拉松XX搜索指数和XX媒体指数
就赛事本身而言,众多赛事采取摇号抽签形式分配参赛名额,个别城市马拉松赛事极具吸引力,赛事供给难以满足路跑爱好者需求。
按照田协官方预计数据看,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目标将超过800场,参赛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以此计算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数量未来五年GAGR为43%。
2013年到2015年,国内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数量逐渐增加,2013年只有34个城市注册赛事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2015年有85个城市,规模和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马拉松赛事形式日趋多元化,单个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传统的马拉松赛事即马拉松(Marathon)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
马拉松赛事分全程马拉松(FullMarathon)、半程马拉松(HalfMarathon)和四分马拉松(QuarterMarathon)三种,其中以全程马拉松比赛最为普及,一般提及马拉松,即指全程马拉松。
马拉松比赛项目的起源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跑回雅典传达完消息便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
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
图4:
马拉松赛事三大类型
图5:
马拉松第一人菲迪皮茨雕塑
马拉松赛事除了传统的全程马拉松、半马以及四分马之外,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类型的路跑项目,包括彩色跑(ColourRun)、乡村跑、越野跑、迷你马拉松、家庭跑以及情侣跑等各种路跑类型;就马拉松赛事而言,按照参与场景的不同,衍生出众多创新式的马拉松赛事类型,包括森林马拉松、沙滩马拉松、山地马拉松以及超级马拉松等各具特色的马拉松类型。
我们认为,马拉松除了在规模、参与人数、普及范围不断扩大外,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这会产生几个影响:
首先是受众的覆盖范围更广,全程马拉松对于参与者而言要求的身体条件更高,一般平时疏于锻炼的普通民众参与全程马拉松较为困难,而半马、四分马以及以彩色跑为代表的路跑形式能够为更多受众接受;其次是凸显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社交属性,形式多样,趣味更足,参与者能够在路跑的过程中感受参与感,带来参与乐趣,长此以往,路跑参与者形成非常高的粘性,这种对路跑的执着和粘性就赛事本身而言,是赛事持续举办的流量保证,为各种变现带来更多可能,同时培育民众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给由路跑粘性所带来的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包括体育旅游、体育鞋服、体育培训、体育场馆以及体育智能穿戴装备等各个细分子领域。
图6: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部分类型路跑项目
图7:
马拉松不同类型数量占比情况
马拉松赛事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认为,马拉松XX指数能够较好反映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对马拉松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度,是衡量马拉松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马拉松赛事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度更高,城市中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关注程度更高,而这些地区和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和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重要因素。
图8:
不同地区马拉松赛事关注程度不同
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马拉松赛事参与人群呈现显著分化,并且中国马拉松参与人群跟路跑相对成熟的国外发达国家人群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按照XX指数公开数据显示,女性群体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比例比男性低,参与马拉松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的年龄人群,相比美国路跑人群,中国马拉松参与人群性别比例不均衡,参与群体更加年轻化。
图9:
中国马拉松赛事参与群体的年龄结构和性别分布
1.2.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我们始终认为,影响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的因子在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持续地释放红利,推进整个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未来较长时期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长,直接带来居民的消费升级,意味着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资料消费的简单消费模式,更是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过渡和升级,体育休闲作为一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范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人们往往不再局限于过去简单的消费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和个性体验。
图10: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
政策是推动中国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也不例外。
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从国家的层面明确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
2014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46号”文件),“46号”文件的出现吹响了中国体育产业改革发展的号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战略部署,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文件。
“46号”文确定了2025年体育产业5万亿的规模目标,从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多元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融合发展、丰富市场供给、营造健身氛围六大任务着手,通过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七大有力举措全面深化改革。
“46号”文的出现从供给侧角度思考,是对当前消费升级,民众体育休闲消费扩张的制度完善,从整个体育产业层面出发,有利于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到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项目而言,作为大众健身休闲的重要方式,“46号”文明确提出: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
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
从2014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14年10月份通过文件的形式确认,“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等具体规章是近几年马拉松赛事井喷的政策驱动因子。
图11:
利好大众健身的产业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
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了《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竞技体育重要赛事名录》意外的赛事,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也包括公益性赛事中的部分赛事。
体育总局及其各厅司局、直属单位针对此类赛事的审批,一律取消。
合法的法律主体(包括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均可以依法组织和承办此类赛事,主办单位自行确定或协商确定举办地点。
对于此类体育赛事,体育总局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更多地从技术、规则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
体育产业的发展,包括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的迅猛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国民收入的增长,进而实现消费升级,带动体育休闲产业的强势发展。
首先,从国内看,按照XX指数马拉松的数据显示,区域来看,马拉松参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地区人均GDP分析,马拉松普及程度前三的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人均GDP前三的地区,即马拉松普及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同样地,从城市分布的维度分析,马拉松赛事参与度和关注度最高的城市中,北上广深位居前四,经济发达程度同样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图12:
马拉松赛事关注程度城市之间的对比
理论上讲,人的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提高不断升级,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类型依次进入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不同阶段。
当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时期,人们的消费首先满足温饱,当进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阶段,消费的体量会随之扩大,但是恩格尔系数会随之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变化。
同时,除了消费体量扩大外,新的消费需求产生,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产生和增长,原有的消费模式继续深化,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更加注重全方位的体验。
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5000美元,体育休闲和全民健身是人们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对健康和体验的内在追求,随之产生的便是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大众运动的风生水起。
图13:
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促进消费升级
图14: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与国外路跑相对成熟的个别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马拉松目前的发展概况符合路跑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特征。
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纵观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拉松周期,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在1970年代风靡流行,美国人均GDP在1970年为5264美元,加拿大人均GDP在1972年超过5000美元,日本路跑开始普及流行是在1970年代末,在197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5111美元,超过5000美元。
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5000美元达到5610美元,2015年人均GDP为7605美元。
在政策放开赛事审批条件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马拉松赛事普及并流行成为必然事件,与欧美国家马拉松周期相吻合。
图15:
马拉松迅速发展时期各国人均GDP对比(单位:
美元)
所谓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快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对比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数据可以确定,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马拉松周期。
无论是从空间维度审视马拉松普及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还是从时间维度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马拉松普及程度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我们认为马拉松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人均GDP在5000美元-8000美元),马拉松会迅速普及并呈现井喷式增长,当前中国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路跑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及其赛事在健康生活意义之外还具有强烈的娱乐属性和社交属性。
从赛事参与人群的年龄结构看,70%左右的人群是80后和90后群体,体育类APP可以记录路跑的路线,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可以使得选手在第一时间展示参赛现场和全程经过以及赛事亮点,参与马拉松的职业选手占比低,绝大多数是普通跑者,在政策推动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参与感与时尚性,娱乐性和社交性是马拉松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拉松经济:
市场空间广阔,经济与社会价值凸显
2.1.赛事运营:
国内赛事运营逐步专业化,盈利模式渐趋成熟尚待优化
按照国际田联的认证标准,马拉松赛事分为金标赛事、银标赛事和铜标赛事,一般的划分标准是比赛水平(高水平运动员人数和参赛国家选手人数)、全封闭赛道、电视转播、比赛成绩及时公告、赛道饮水补给、获得名次选手兴奋剂检查等。
马拉松赛事金标赛事比较著名的有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包括伦敦马拉松、柏林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和东京马拉松。
图16:
国际田联路跑赛事不同级别
按照国际田联的划分,2015年中国路跑项目中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和扬州马拉松是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东营及兰州马拉松分获国际田联银、铜标赛事外,重庆马拉松也首度荣获国际田联铜标赛事。
2015年全国获得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的有15个,银牌赛事13个,铜牌赛事23个。
整体上,随着参赛规模和参赛人数的扩大和增长,中国马拉松赛事更加专业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表1:
大型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和承办方概览
官方主办,专业赛事公司承办,是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一般运作模式。
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有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扬州马拉松以及广州马拉松等赛事,运作马拉松赛事的机构具备专业赛事运营能力。
随着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相关的赛事运营公司也应运而生,未来随着赛事的规模扩大和赛事的不断完善,专业赛事运营机构的机会和空间持续放大。
以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和广州马拉松为例,对赛事举办方、承办方和合作方各方背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仍然以官方主导,但是专业机构在赛事运作过程中大有可为。
按照《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性和国际性的重大赛事仍然要有官方备案和审批,从赛事众多赛事协办方的背景看,举办一场马拉松尤其是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不可能缺少政府公共作用的支持,专业的承办方和赛事运营结构必须协调各方才能保证赛事质量和水平。
智美体育、中奥路跑、东浩兰生是马拉松赛事运营的专业机构。
智美体育作为港股上市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赛事运营机构。
智美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体育文化产业整体运营商,业务覆盖跑步、篮球、冬季运动等领域,与多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形成战略合作。
从2016年开始,智美全面推行2016-2019年马拉松全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国际IP赛事、国家级IP赛事、城市级IP赛事及娱乐IP赛事。
2016年上半年举办了2016昆明高原国际半马拉松赛、2016海南国际马拉松赛、2016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2016吉林市国际马拉松赛和2016天津马拉松赛。
通过调研和访谈,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准备周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大型赛事筹备周期通常超过半年时间,政策上支持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的举办,但是需要协调的部门至少十几家,涉及到交通、医疗卫生、安保、媒体宣传等等各个环节,智美体育的成功赛事运营反映出随着中国路跑赛事的增多,运作马拉松赛事的机构必将专业化,并朝着规模化发展。
图17:
智美体育实际赛事运作数据和未来发展目标
图18:
赛事运营资源和优势造就专业运营团队
中奥路跑(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北京马拉松的承办机构,是中体产业的孙公司,是由中国田径协会与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中体产业子公司)合资成立的专业路跑推广公司,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奥体育双方各占50%股份。
中奥路跑主要有四个核心业务:
独家运营国际田联金标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开展、运营、推广、服务中国其他城市马拉松赛事;运营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开设马拉松学院以及发行路跑杂志。
相对于智美体育的民营背景,中奥路跑作为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奥体育组建的公司,具有纯正的国企背景,其中中奥体育是上市公司中体产业的子公司,而中体产业是国家体育总局唯一的上市公司平台。
图19:
中奥路跑公司的股东背景
图20:
中奥路跑的四大核心业务
马拉松赛事运营是马拉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马拉松经济的核心环节。
就目前格局而言,路跑赛事运营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阵营:
一是以智美体育为代表的民营资本阵营,二是以中奥路跑和东浩兰生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阵营,三是以IMG和八方环球(Octagon)为代表的外国资本阵营。
此外,很多三四线城市以及县级城市是由协会和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举办,本文没有将其划归在三大阵营之内。
短期来看,这些相对小规模的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商业运作价值有限,重在提升城市形象和丰富民众健身休闲生活。
我们认为,马拉松赛事运营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资源壁垒,但并非不可逾越。
目前北马和上马的赛事运营公司是中奥路跑和东浩兰生赛事管理公司,二者都同属于国有资本阵营,运作北马和上马有丰富经验,并且得到协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难以逾越其资源壁垒,其他阵营难以继续参与已经形成影响力的个别一线城市的重要赛事。
三大阵营中,布局和投资机会最大且难度最大的一方当属民营资本。
以智美体育为代表,前期大量投入,长期赛事运作形成经验积累,甚至打造形成独有赛事IP,以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立体推进市场拓展的思路,在政策强力支持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有望不断扩大市场占比。
图21:
路跑赛事分为三大阵营:
国资、民营和外资
图22:
美国和中国马拉松赛事收入来源存在显著差异
马拉松赛事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转播权、赞助收入、报名收入和纪念品收入四部分。
国外马拉松赛事转播收入占比高达40%,而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商业赞助,除商业赞助之外,还包括政府补贴和参赛选手的报名费收入。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中国马拉松通过转播赛事获得收入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马拉松赛事本身的观赏性有待继续开发;国内对于马拉松参与热情高涨,但是对于通过转播观看马拉松赛事并没有观看其他职业赛事更有兴趣,即通过观看马拉松赛事转播用户体验不好,由此带来的低收视率直接导致电视媒体对于马拉松的转播市场热情不高,从而使得电视转播不仅不能成为马拉松赛事的收入项,反而成为很多赛事的成本项。
长期来看,国内民众更加关注健康和运动,同时赛事运作水平不断提升,国内马拉松赛事收入结构会向国外趋同,转播权收入、赞助收入以及报名收入渐趋合理。
2.2.体旅融合:
马拉松丰富体育旅游内涵,巨大市场蓄势待发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汇,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受益的两大产业,两大黄金产业交汇的体育旅游细分领域可谓产业的白金地带。
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体育旅游分为欣赏赛事型的观赛游和亲身参与型的户外健身游,可以称之为观赛型体育旅游和参与型体育旅游;其中,观赛型体育旅游主要发生在重大竞技类赛事的观看过程中形成的旅游业态;参与型体育旅游主要是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众参与型的旅游业态。
体育旅游符合消费升级对旅游产业业态的内在要求,体育旅游不再是一般的观光旅游,而是体验式深度旅游。
图23:
黄金产业形成的白金地带——体育旅游细分产业
世界旅游组织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速在15%左右,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根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开数据,中国体育旅游的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
全球来看,体育旅游细分市场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比存在明显差异。
发达国家体育旅游的占比是25%,远远高于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占比的5%。
因此,从差异化的占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随着体旅融合的加速,体育旅游市场占比会不断提升,交集将会越来越大。
图24:
全球旅游市场规模和未来预测
图25:
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占比与国外情况对比
观赛型体育旅游和参与型体育旅游构成体育旅游细分领域的主体,其中观赛型体育旅游的占比大约15%,而参与型体育旅游的占比在70%。
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路跑经济的发展是全民健身运动火速前行的突出表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会更加刺激参与型体育旅游市场。
通常来讲,马拉松参赛选手会提前和推迟离开参赛地点,诸如北京、上海、杭州、厦门、兰州等地的马拉松赛事,能够有效提升当地旅游经济。
图26:
各地马拉松赛事异地参赛者比例
马拉松异地参赛的人数平均超过50%,异地参赛者能够给当地旅游带来显著的利好。
马拉松赛事旅游周边衍生性服务开发性强,潜在价值高。
赛事运营方可以利用参赛的流量进行合理的引导,积极开发赛事旅游及衍生服务,尽可能打造赛事旅游及衍生一条龙服务。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以运动员及后勤人员身份参与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外地人员有39599人,其人均消费为2823.84元,外地运动员和后勤人员为厦门带来总收入为11182.13万元。
其中,在厦门住宿、长途交通(单程)、餐饮和购物的收入占据了前四位,分别达到了3261.41万元、2773.87万元、1962.05万元和1885.51万元,2003年到2014年间,马拉松给厦门企业带来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15.6亿元,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经济拉动是马拉松效应的重要显现,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带动旅游经济的效应显而易见。
2.3.体育装备:
路跑经济受益体育装备,消费升级带来产业机会
赛事的增多能够有效拉动体育鞋服类的消费,一般来说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选手属于经常锻炼人群,对于体育鞋服的消费会高于一般人群。
马拉松作为户外运动的一个代表,在户外用品近几年增速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可以部分地给户外用品的细分领域产生提振的效果。
图27:
中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亿元)及其增速
单就马拉松赛事的参与选手来看,体育鞋服的消费毕竟有限。
但是,由马拉松带来的路跑热不可忽视,路跑人群持续扩大的过程带来体育鞋服细分领域的持续增长,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细分市场的人群扩大意味着在体育鞋服领域市场定位明晰、功能性更强的品牌有望脱颖而出。
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的官方数据显示,节俭型跑者一生花费14358美元,普通型跑者的花费56942美元,奢华型跑者消费在212872美元;相比中国的情况,三个等级的跑者花费分别是14100元、243000元和1101900元。
中西部地区的马拉松带动体育鞋服的线上消费,给专业运动品牌的地区渗透提供机会。
2015年是马拉松赛事的爆发年,2016年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继续暴涨。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4月份武汉举办马拉松期间,湖北地区关于马拉松消费搜索,相对北马、厦马赛事的搜索量在全国的占比提高了1到1.5个百分点,这跟湖北当地商场反馈的当地线下消费数据一致。
中西部地区以举办马拉松的形式,在当地举办马拉松运动和消费,其消费潜力正在集中爆发。
相对来说,北上广深的线下购买途径更多,而中西部地区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运动品牌布局更少,特别是一些专业运动品牌基本处于真空状态,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参与热情的高涨有利于专业运动品牌的市场拓展。
跑鞋、手环和运动手表是马拉松跑者的标配,路跑的发展催生众多路跑APP,围绕路跑APP产生众多变现途径和盈利模式。
马拉松热所产生的效应不仅仅是马拉松赛事期间鞋服及装备的消费增加,而且在于马拉松所带来的路跑热导致的鞋服和装备的消费增加。
目前,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限,体育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拉松 经济 市场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