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docx
- 文档编号:29360508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35KB
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docx
《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挖掘情感教育内涵修炼学生内心和谐
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
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催化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情感在一个人品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只有人的内心和谐,“知行合一”,才能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余姚中学几年来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手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体验真实社会,开展了“感恩”“感动”“感受”等“感”字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和活动中,通过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经验积累,使认知和情感相适应、意志和行为相协调,达到内心的和谐。
一、感恩教育走进生活,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
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相对片面注重智育的教育也难辞其咎。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几年来,余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尤其在近两年开展了一系列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活动,大大推动了感恩教育,这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触动。
寒假期间,学校已经连续两年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即要求放假前给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写一封感恩的家书或贺卡,并要求假期里每天向父母问声好,帮父母做点家务,多和父母长辈交流,学会理解。
亲情作业无疑给学生和家长构筑了一个双方沟通、理解的平台。
抑制了多年的家庭亲情,久违了的肺腑之言,一旦找到宣泄的渠道,竟让人那么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不少同学坦承,起初觉得学校倡议人人写感恩家书的作业又是一次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尤其是对高三同学来说,更是浪费时间。
但当他们铺开信纸,落下笔尖时,原想敷衍了事,或者只打算写一句“新年快乐”的想法,却被一种莫名的情愫困扰了,根本无法做到想象中的那样潇洒和轻松。
开始,大家还在教室里装得若无其事,到后来不少同学躲进宿舍去写,写着写着,有的人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写完家书再读一遍时,他们又一次泪流满面。
“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很麻木、很无情,干涸的心灵太需要一次泪水的滋润了。
”高三
(1)班一位男生噙着热泪在信中向父母诉说道,“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读书识字、知情达理,一幕幕的往事浮现脑海,点点滴滴的经历触动心灵。
20年的光阴,我从小孩变成了大人。
可这20年,也把你们的青春带走了。
20年来,有许多人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只有你们才是世上一直守护着我的人。
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把我们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与生俱来,它血浓于水,它永存于宇宙之中,亘古不变!
”
作为临近高考的学生,他们更多地渴望爱和理解。
高三
(2)班一位女生由衷地表示:
“这次活动让我们把爱大声说出口……让我们对父母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的恩情,把所有心里郁积的悲伤、快乐、感激都通过这次温馨行动,向父母转达。
”
寒假中,学生们开始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
一对单亲家庭的母女,过去一直很少沟通,女儿期末考试又没考好。
女儿在信中这样写道:
“妈妈,我使您很失望,我很难过,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希望您能支持我、鼓励我……”母亲被女儿这种主动袒露的心声所打动,开学后兴奋地告诉女儿的班主任:
“过去,我和孩子沟通少,指责多于理解。
这次看到孩子的来信真的感触很深,寒假期间我们母女之间增加了交流,孩子也变得更懂事,学习更努力了。
”
自从学校布置亲情作业后,许多学生一直在想以一种什么方式来回报父母,将内心的感恩化为实际的行动。
除夕那天,有一位从小娇生惯养的女生,破天荒地端了一盆热水要给妈妈洗脚。
当女儿脱掉妈妈的鞋子和袜子,把妈妈的脚放进热水盆中时,她看到泪水从妈妈的眼里流了出来。
这泪是喜极而泣,这泪是为女儿终于长大、懂得报恩而流淌。
通过这道亲情作业,许多同学体察到含辛茹苦供他们上学的父母的不易。
假期里,他们主动做家务,关心他人,乐得父母连称学校教育有方。
为使“感恩”活动立体化,学校每学期推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阐发对“感恩”活动的认知,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关爱、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同学朋友的帮助和付出。
每年寒假回来后,各班又不失时机地召开“感谢养育之恩”主题班会,邀请部分家长参加,让家长与子女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场景中,许多心中的疙瘩解开了,有的还抱头痛哭,令在场的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感动。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余姚中学深入的感恩活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使同学们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
二、感动就是教育,培养容易被“感动”的人
有感动的教育是有希望的教育,有感动的生活是多彩的生活,有感动的社会是美好的社会。
然而在学校里,我们会遇到:
地面上有纸屑,学生大步跨过去,视而不见;某位同学取得突出成绩,老师在大力表扬,部分学生面无表情;学校参加某些集体评审活动,学生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样子……类似这样“情感缺失”的事还有很多。
其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感动教育的途径也很多,关键是我们要做发现“感动教育”的有心人,发现学生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同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给他人带来感动的人。
2006学年,余姚中学推出了“‘感动姚中’十件新事评选活动”,让全校师生成为寻找“感动”、感动他人的人。
十件新事的推荐过程是一个发现“感动”的过程。
十件新事的候选材料由各处室、各教研组、各班级推荐。
从学校收到的候选材料看,各推荐单位都非常认真地发掘“感动”事例,共收到推荐的不同事例100余条。
除了一部分全校师生共知的事情外,有的教研组、班级把发生在本教研组、本班的事例也推荐上来。
尽管有些事件最终没有被列为候选事件,但大家发掘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感动”的过程。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学校无常事,事事都感人。
后来全校师生投票,要从20件候选事件中选出10件,这时的师生们都感动着“感动”,觉得难以下笔。
从最后入选的十件新事来看,既有全校性的大事,也有默默无闻的小事,但都让师生们深深地感动着。
余姚中学荣获“省文明单位”和省首批“和谐校园”称号是本次评选出来的十件新事之一。
这是学校的一件大事,要是在以前,不少同学会认为这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
在这次评选中,这件事无论是教师投票还是同学投票都是高票,说明大家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正如一位同学所说:
“学校争创‘省文明单位’和‘省和谐校园’,其实是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争创的过程是自我约束的过程,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美好的校园内,我们感到非常幸福,但也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保持和发展。
”
每个周一早晨校园里有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鲜艳的五星红旗,十个身着墨绿色军装的翩翩少年,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在激昂的进行曲中行进,寒风里,看得见他们挺拔的身姿;烈日下,看得见他们依然坚定的步伐,他们是余姚中学国旗队的队员,这群同学的事迹也被评为十件新事之一。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同学们看着国旗队员的表现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要求自己也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参加这一庄严的仪式。
诸小燕捡垃圾助学活动感动了全校师生,引发了全校的爱心行动。
诸小燕是07届的一个女同学,一次在央视节目里看到,两名大学生节衣缩食,捐款200元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后来一名大学生得了白血病,孩子们知道后,四处捡废品为他筹集了1000元捐款。
她说: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也想尽微薄之力,帮一帮贫困山区的孩子。
”于是她决定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筹集助学款。
她先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其他三位同学并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
4位女生的“秘密行动”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被公开了。
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可以一起来做。
就这样,通过诸小燕所在班的倡议,全校同学都捡起了废品。
每个班都配备了一只蛇皮袋,由班里的环保爱心社成员负责,装满后统一交给诸小燕处理,并把卖掉所得的钱一元一元地攒起来,实现了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理想。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动,余姚中学的爱心环保行动还在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感动教育,使学生怀着感动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即使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也积极乐观;感动教育,使学生懂得感动,学会感动。
有人说,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感悟的心灵。
学生在“学会感动”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逐步构建并营造学校温馨和谐的氛围。
三、开拓社会实践活动,在“感受”中提升精神追求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其中一个是综合实践活动。
余姚中学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创造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为突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和现实性,提高同学们对学业的更高追求,余姚中学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感受浙大”之旅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感受浙大”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对这所一流大学的学术文化氛围、教科研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校举行“感受浙大”活动,在学生中已产生良好效果。
2006年暑假,余姚中学的全体高三同学走进了浙大,一天的“感受浙大”之旅激励了他们一年。
在这一年中,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许多同学穿着“感受浙大”的白色文化衫穿梭在校园中,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姚中的校园里,大家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在2007年的高考中,余姚中学有64人考入了浙大,比上一年多了20多人。
2007年高考结束后,鲁银冰成为了一名浙大学生。
当年的浙大之旅让他感受颇深,特别是几位老师精彩的报告,让他受益匪浅。
学习压力过大时,他就用“浙大之旅”报告中老师介绍的解压方法――心理宣泄法,找朋友倾诉,互相开解。
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次帮他度过了难关。
他说浙大之旅对他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样,“感受浙大”之旅也使蒋娇燕同学对浙大产生了向往之情。
当年活动回来后,蒋娇燕暗暗地定下目标,要为将来走进浙大而努力。
期间,无论有多大困难,她都没有放弃她的“浙大梦”。
现在蒋娇燕已经是浙大的一员了,她说,是“感受浙大”给了自己一个坚定的目标,是这个目标指引着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
2007年的“感受浙大”之旅给余姚中学的师生和家长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当天,许多同学一进浙大玉泉校区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在竺可桢校长雕像前留下自己灿烂的笑脸。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宽阔整洁的草坪、现代化的教学楼、美不胜收的风景,引来了同学们一连串的惊叹。
紫金港校区小剧场那场报告会中,同学们被浙大辉煌的历史、求是创新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
报告会之后,同学们参观了浙大校史展、科技展、学生创新成果展、院士长廊等。
那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那一项项令人惊叹的发明、那一段段辉煌的历史,铭刻在同学们的心中。
有不少同学参观完展览后,在浙大的留言册上留下了“明年我会如期报到”的誓言。
为了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余姚中学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2007年4月7日,余姚中学全体高一同学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展了以“感受史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是学校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的有益探索。
各班开展了制作陶器、模仿先人的舞蹈、诗朗诵、河姆渡知识问答、谈体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领略了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爱家乡的感情。
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余姚中学的“感”字系列活动紧紧把握了情感的纽带,拓宽了情感教育的范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感恩”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感动”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学会了感动,并成为一个懂得感动、珍惜感情的人;“感受”系列活动培育了同学们新的希望、新的追求,也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正是这种引导体验,触景生情,经由认知判断,到知情合一的“感”字活动,使同学们完成了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的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挖掘情感教育内涵 修炼学生内心和谐 挖掘 情感 教育 内涵 修炼 学生 内心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