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9360303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9.05KB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docx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
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洞:
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 寐:
睡觉
C. 鹊巢其上 巢:
筑巢
D. 集古木上 集:
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
(1)A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
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
变诈 :
诡诈 ;止:
只是;句意: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
谢:
致谢。
句意: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
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
到,走到。
②缪:
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
(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
(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
拜访。
故选:
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
暴露。
故选:
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
“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
“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
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
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解析】【分析】
(1)①句翻译:
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
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
习之中人④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
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
渐渐扩展。
③踬:
跌绊。
④习之中人:
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1)C
(2)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
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解析】【分析】
(1)A项,前一句句意为:
一天。
日:
天。
后一句句意为: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
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
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
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
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
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
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
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
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
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
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
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
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
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
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
故句子划为: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
⑴C;
⑵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
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知州:
官职名称。
②取困:
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
________
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
________
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
________
④狐是日即去。
去:
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
(1)“闻其事”的意思是:
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
狐说:
“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
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
“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
”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
“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
人名。
②值:
适逢。
③郡:
城。
④相视:
看望。
⑤败:
毁坏。
⑥班军:
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
/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
(1)A项的“去”解释为:
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
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
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
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分析得出:
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
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
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
⑴C
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荀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
“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
舍人相谓④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
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
门客,在自己手下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部编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文言文 训练 试题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