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29360037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48.20KB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共计15课时)
单元备:
第一组
教学内容:
走进西部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字,会写20个字。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
☆4.体会课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6.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7.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表达的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教学方法措施:
1.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一
1课时,复习1课时,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1草原
第一课时课时数:
12016年2月23日
教材分析: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整篇文章中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秀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文章通过诗句表达蒙汉情深,表现文章主旨。
先写风景,在写风景时,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表现对草原的赞美,通过精笔细描表现作者的喜悦与惊叹。
在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写草原人民时,通过迎客、相见、联欢、话别四个不同的场景,以写实的笔法表现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在叙述中,又将自己的情感穿插其中,将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后的结语非常简练,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渲染、勾勒、迂回、襟飘带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稍微、舞蹈、摔跤、羞涩、摔跤、套马、偏西、天涯等词语。
2、抓住一、二自然段里重点词句,通过对优美词句的品读,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
同时领悟课文表达方法。
3、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背诵1、2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世界,那种繁华与喧闹充斥于我们生活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无定所。
我们所处的地方被工厂紧紧包围,抬头看天,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总是在新雨之后,马路两旁的绿色只是点缀。
读了课文之后,也许学生们并不了解老舍先生的惊叹与喜悦,也许并不了解什么是一碧千里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要先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才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深处表达的情感美好,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要让学生通过搜集图片与资料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风光的图片,做成课件。
2.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
3.搜集蒙古族的节日资料,写草原的诗歌、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草原图片,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优美以及那里的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草原,蒙古族以及作者老舍先生。
【通过学生在课下的搜集,让学生进行拓展,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
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将有关的生字词语画下来。
2.认识有关的生字词语。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
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3.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文章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文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将你不懂得句子打上问号,写出你不懂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报。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通过哪个词或哪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在这里,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的美,但是作者怎么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学生说不出来,只是比较浅显的感知,能够说出草原一碧千里,很辽阔,很美,仅此而已。
】
3.进行比较阅读: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晴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我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哪句好?
从中你能读出什么?
你试着读一读。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贴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两句哪句好?
为什么?
通过“一会儿……一会儿……”仿佛看到了什么?
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自己读──指名读。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用“既……又……既……又……”练习说话。
6.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
从“好像”这个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想通过骏马和大牛的这种姿态,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7.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在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配乐齐读。
8.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将草原写的如此的美丽呢?
(比喻和拟人)
指导,还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接的表达出来,这叫直抒胸臆。
请在文中找出来这样的句子。
9.总结。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四、布置作业
1.将生字写两遍,词写两遍,第一自然段抄写一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1草原
风光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当堂测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各色的()迂回的()
静寂的()会心的()()的天空
()的空气()的歌声()的主人
2、从下面的句子中各找出一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再试着写一句带有反义词的句子。
(1)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
(2)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
(3)
第二课时课时数:
22016年2月24日
教材分析: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整篇文章中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秀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文章通过诗句表达蒙汉情深,表现文章主旨。
先写风景,在写风景时,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表现对草原的赞美,通过精笔细描表现作者的喜悦与惊叹。
在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写草原人民时,通过迎客、相见、联欢、话别四个不同的场景,以写实的笔法表现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在叙述中,又将自己的情感穿插其中,将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后的结语非常简练,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渲染、勾勒、迂回、襟飘带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稍微、舞蹈、摔跤、羞涩、摔跤、套马、偏西、天涯等词语。
2、抓住一、二自然段里重点词句,通过对优美词句的品读,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
同时领悟课文表达方法。
3、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背诵1、2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世界,那种繁华与喧闹充斥于我们生活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无定所。
我们所处的地方被工厂紧紧包围,抬头看天,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总是在新雨之后,马路两旁的绿色只是点缀。
读了课文之后,也许学生们并不了解老舍先生的惊叹与喜悦,也许并不了解什么是一碧千里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要先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才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深处表达的情感美好,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要让学生通过搜集图片与资料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搜集蒙古族的节日资料,写草原的诗歌、歌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文章从哪两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在写草原的美的时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举例。
二、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理解: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多媒体展现草原民族风情。
四、总结拓展,深化中心
1.“热情迎接、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下面就让我们再用情的读一遍课文。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想象画面)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说)
2.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五、作业
1.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人情美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2.丝绸之路
课时数:
32016年2月25日
教学内容: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课文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遐想在丝绸之路上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最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
3.认读生字词语
矗立凹眼戎装循声望去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美轮美奂
4.积累四字词语
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浩浩荡荡古朴典雅不计其数远道而来
天高气爽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增加学生词语的积累。
】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话来加以说明。
(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
①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载货)
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繁忙)
③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伟大)
④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商贸文化)
【问题设置的大一些,不琐碎,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
四、中国使者说: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
丝绸之路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迎候之远:
边境。
迎候之众:
浩浩荡荡不计其数。
迎候之热情:
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中国使者:
谦虚有礼。
薄礼不薄:
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基本上等价。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成中国为“塞勒斯”,即丝国。
公元三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
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资料的运用,起到了渗透作用,更增强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
】
2感受经济之路。
我们送给安息国的是什么?
安息国送给我们的是什么?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的不全面,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中国输出的是技术,其他国家输出的则是动植物。
这说明我们的汉朝非常的繁华,不愧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的动物植物来源于国外,如果没有张骞的出使,没有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没有各国的共同繁荣,从这一点上来说,丝绸之路在商贸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感受文化之路。
不但是贸易之间的交流,更是文化方面的交流。
安息国献给我们的节目是什么?
(魔术)这就是文化交流。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善跳胡旋舞,这种舞蹈盛行于唐代,这也说明文化交流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变得丰富多彩,美仑美奂。
五、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能够试着加以运用,这是最好的。
】
六、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中国的骄傲。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意义:
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
写法:
首尾呼应
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
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
当堂测试: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精神()满丰富多()不()其数()()如生
绫()绸缎()绸之路()山()岭五彩()()
形容人物神态的:
形容数量多的:
形容山势特点的:
二、句子呼啦圈。
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
用“——”标出。
(2)照样子仿写。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着那捡垃圾的瘦骨嶙峋的老奶奶,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杨
第一课时课时数:
42016年2月26日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重点记忆“疆”,注意”陷“的笔画;能借助图片理解“大戈壁”、“浑黄一体”;能理解“分辩”的意思,区分“分辩”和“分辨”。
2.能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环境衬托写出白杨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爸爸的心愿;领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学习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借助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一段话。
能用这组关联词写一段话,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的文章有所接触,但是了解不多,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比较模糊,学过的课文如《落花生》,对白杨与人的品质之间的相同之处比较难以理解,对白杨的象征意义需要进一步挖掘、理解。
四、课前准备:
1、课件: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呢?
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3.按要求自学课文。
①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字形易错的字,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③划出不懂的地方。
[通过学生自学,是指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所需,静下心来,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疑而问,使之形成能够养成自学、质疑的能力。
]
4.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生字词的认知。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②找出人物,地点,干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③质疑问难。
[通过检查,将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在理解课文之前将不懂得字词都理解好,扫清文字障碍。
]
三、学习第1——11自然段。
1.自然段: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自读第一自然段,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荒凉、贫瘠,荒无人烟)
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这里的卫士指的是谁?
它有哪些特点?
你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高大挺秀)
②你看它多直!
(直)
③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茂盛)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
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两遍,词语两遍。
将第十二自然段抄写一遍。
当堂测试:
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xī、有力……
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mō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3.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rùchénsī。
二、形近字组词
晰()浑()辩()戈()疆()
淅()挥()辨()我()僵()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戈壁()的界限()的身影
()的白杨树()地抚摸()地闪过
浮起()想起()欢迎()
第二课时课时数52016年2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重点记忆“疆”,注意”陷“的笔画;能借助图片理解“大戈壁”、“浑黄一体”;能理解“分辩”的意思,区分“分辩”和“分辨”。
2.能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环境衬托写出白杨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爸爸的心愿;领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学习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借助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一段话。
能用这组关联词写一段话,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的文章有所接触,但是了解不多,对这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