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356947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9.22KB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学生组内交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
(板书:
古诗三首)
2.过渡:
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二十多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
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
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
他就是杜牧。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板书:
山行)
3.齐读《山行》。
操作指导 此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然后通过讲故事引出《山行》这首诗的题目。
板块二 学习《山行》
活动1 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古诗《山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寒、径、斜、霜”的字卡。
(1)学生读生字,给生字组词。
(2)教师点拨:
“径”读jìnɡ,“斜”读xié。
“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3.指导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出示正确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活动2 理解诗意
1.了解诗意,感悟画面。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结合旁边的插图和注释想象。
(2)学生想象画面,同桌互相交流。
2.品读第一、二句诗。
(出示课件)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2)学生回答。
预设:
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山腰间飘浮着白云,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教师引导:
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
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
伸向哪儿?
(4)学生回答。
预设: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描写的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
这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与“上”字呼应,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而缓的。
(5)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
(6)学生汇报。
预设:
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延伸。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虽然在深山之中,但有人家居住,并不冷清。
(7)指导学生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3.品读第三、四句诗。
(1)过渡:
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下画面。
(出示课件)
(2)学生交流。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
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
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4)教师引导: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
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
(坐爱枫林晚)
(5)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坐”“枫林晚”。
“坐”是因为的意思。
“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6)课件出示图片。
①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
说说“红于”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
“红于”是比……还要红的意思。
三、四句诗的意思:
诗人停下车子,是因为喜爱这火红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活动3 想象画面,总结方法
1.学生回读整首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归纳、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古诗。
操作指导 应引导学生读诗想象画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解读诗句大意时,意思对就可以,理解就好,不用逐字逐句去讲。
板块三 学习《夜书所见》
活动1 学习生字
1.过渡:
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的眼中秋天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诗题)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预设:
书:
写。
所见:
看到的。
3.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出示生字:
送、挑。
(1)学生读生字。
学习多音字“挑”。
(2)教师指导:
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
“挑”在这首诗中读tiǎo。
活动2 品读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同桌之间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悟前两句。
(1)引导学生思考:
先读诗的前两句,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
“萧萧”一词是写秋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道出深秋凄清。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
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配乐)
预设:
思乡
(4)引读:
此时,思乡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诗人不禁吟诵——生: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学习后两句。
(1)教师指名朗读第三、四句诗,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面。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
(2)学生回答。
(3)教师指导:
理解“知”,“知”是料想的意思。
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不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这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
(4)学生走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人借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操作指导 此环节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板块四 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寒、径、斜、霜、送、挑。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寒:
注意中间是三个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
径:
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
斜:
第二笔是长点。
霜:
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钩。
送:
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
挑:
注意“兆”的笔顺。
活动2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教师板书示范“寒”“斜”“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操作指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书写实际情况,确定指导重点。
如“寒”的三横要紧凑,“挑”字右边“兆”注意撇、点的写法。
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山行》《夜书所见》。
2.导入: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教师板书诗题)
操作指导 要通过考查背诵古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板块二 学习《赠刘景文》
活动1 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
1.过渡:
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给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简介诗人。
3.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活动2 识记生字,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
2.教师指名读诗,再让学生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
(1)“赠、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橘”读二声。
(2)“赠”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曾—赠,就是送的意思。
4.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注意“二二三”式的停顿。
5.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操作指导 在学生介绍苏轼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补充相关资料。
学习生字时,结合诗句体会字音。
板块三 再读古诗,想象感悟
活动1 朗读交流,感知诗意
1.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初步理解词义、句意。
活动2 细读感悟,领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并对照插图细细品味:
这是什么季节?
从哪儿看出来的?
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教师指导理解第一、二句。
“荷尽”是指荷花凋谢。
“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
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
“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
一看就是深秋季节。
4.理解第三、四句。
(1)出示第三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
”“君”指的是刘景文。
“须记”指的是一定要记住。
(2)出示第四句: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大家仿佛看到了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5.出示秋天丰收图,学生观看。
(1)引导思考:
从画面上看,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君”指的是谁?
苏轼想让“君”记住什么?
(2)学生汇报。
(3)指导学生悟诗情:
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用“赠刘景文”呢?
(4)学生交流。
(5)教师简介刘景文。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
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
两个人特别要好。
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
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
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已经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操作指导 学生结合图片都能理解诗意,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是“赠刘景文”,教师一定要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述清楚,学生才会明白苏轼写这首诗的用意和要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活动1 朗读三首古诗
1.过渡:
同学们,在杜牧的眼里,秋天有最亮丽的霜叶;在苏轼的眼里,秋天有最美好的橙黄橘绿;在叶绍翁眼里,秋天有动客情的梧桐树叶。
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首诗朗读一下吧。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齐读。
活动2 对比三首诗的异同
1.出示学习活动卡。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
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
描写的景物
表达的情感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填到活动卡上。
3.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4.先与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再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全班汇报。
5.小结: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秋天特有的景色——寒山、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可以看出来。
不同的是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山行》表达诗人喜爱枫林,喜爱大自然的感情;《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对友人的鼓励之情;《夜书所见》表达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操作指导 对三首诗全面总结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虽然都是写秋天景色的,但是表达的情感却大不相同。
板块五 书写生字,激情朗读
活动1 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点拨。
“残”第五笔、第六笔都是横。
“君”的撇上端不出头。
“橙”注意右边“登”的笔顺。
4.学生观看教师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重点写“赠”“残”“橙”。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活动2 比赛朗读古诗
1.小组内赛读:
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全班同学赛读。
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4.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操作指导 教师要利用范读、播放古诗朗读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首古诗的教学如何进行分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根据诗的生字的难易程度的特点,教师进行了本次的内容安排。
一是分散生字量,随古诗识字。
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课古诗教学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在三首诗的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然后再借助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诗意。
课的结尾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样的对比感悟学习,使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有了新的体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古诗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