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9352588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3.75KB
说课稿.docx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稿
说课稿(写景文的说课套路)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本单元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单元,它的教学目标是,……(单元提示)
本文是精读篇目,它的文体是什么,作者的资料,本课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对象的能力与水平,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对文本的解读还无法指向文本的妙处。
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
三、说教学目标(一堂课要教什么,师生都应该心中有数,教学方能有的放矢)
(一)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具体化)
1. 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在诵读实践中提高体验与感悟能力。
2. 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祥细)
1. 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话说: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
感知文章的形、音、意美。
从而积累典型的语言,提高感悟能力。
2.讨论探究法。
要鼓励、尊重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
3.问题教学法。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圈点勾画法。
把握细节描写,抓住重点。
5.练习迁移法。
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拓宽视野。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作者、文本有关的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情境导入——诵读品悟——细读文本(突破重难点)——拓展延伸——小结
1.导入:
()
播放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影视片断/影视录相/图片,在背景音乐中,再现课本情景。
或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叙述
作者的生平经历/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
这一环节是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诵读品悟:
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借助于圈、点、勾、画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音、意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1)探究性地读——学生自由朗读:
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
2个别段落段落教师范读,强调语气、语调、情感、表情。
3根据预习交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
(2)按要求读课文:
1有创意地多角度地读;2思考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观点。
(3)鉴赏地读——精读优美段落:
1.品读喜欢的段落2.摘抄优美长句3.鉴赏句子(自主分析句子好在哪里)
3.细读文本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要鼓励、尊重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结合讨论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1)多媒体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目的:
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过程)
依据已有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文中的精典部分。
(或对文章内容做简要的概述/复述,或展开想象描述你心中的文中所写的某个东西/地方,或试当导游,根据文中的游踪,介绍地方景色等)
目的:
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立意与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力。
(2)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你如何解决)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已经熟悉了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艺术妙处。
1.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特征),有何特点?
为什么是这些东西/方面,而不是别的?
(旨在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
2.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写这些东西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旨在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3.分析文章的某个特定的情节(角度新颖)(旨在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4.作者或文中的人物产生了何种情感?
(旨在了解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的情感)
5.(旨在人生观的启示)
这一环节主要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以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限定答案,适时加以引导。
(3)听录音配乐,投入个性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节奏,体会全文的情感。
(有条件)
4.拓展延伸:
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情感的?
你也曾经也有这种经历吗?
你的心情又是如何?
为什么?
让学生当堂练习、思考和交流,最好能动动笔头。
这一环节旨在扩充一点知识,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5.归纳总结
从本课的重难点、主题、写作特点、感悟等方面加以小结。
(旨在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六.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仿照课文写一段文字(身边的人/景/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2.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人,你会怎么做?
3.阅读与本课相关的或同作者的名篇。
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的风格。
4.选择背诵文中的精典段落(至少一段)
七、说板书(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及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篇名 作者《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
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
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 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 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
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 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 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
(板书:
课题、作者)
(二) 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大屏幕显示:
拮据:
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
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
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
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
lánlǚ(衣服)破烂。
张皇:
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
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
(四) 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
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
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方法设计:
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
(设题目的:
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
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
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
归纳、明确:
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
于勒贫:
坏蛋、流氓、无赖。
于勒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于勒贫: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②不可以。
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
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
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
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
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
“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
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
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 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
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
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
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
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
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
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设题目的:
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
(三) 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
”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
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
“是吗?
太好了!
上帝保佑!
可把他盼回来了!
”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设题目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故乡》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
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
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
问题2:
什么是小说?
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
(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
如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
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2、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
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
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3、举例分析:
(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
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
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
“枯藤,老树,昏鸦”。
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
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
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
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