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优秀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351190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70KB
课堂优秀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docx
《课堂优秀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优秀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优秀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第二阶段性总结
自我校《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双动力课题立项实施以来,课题组成员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潜心钻研,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了每周一次的跟踪记录和做好阶段性总结之外,本课题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明显。
现阶段取得的成绩
从教师入手,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一是教学流程规范,课堂教学体现有效,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安排等方面坚持与学生的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实际相适应,使掌握学习将教学视为有一定程序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形成制定目标——目标的形成——合理达成的一套完整的新序列。
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有效性的课堂要回归自然、删繁就简。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得知识、习有技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师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而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和形式上的“花架子”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已见、失之偏颇,这种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
教师的提问体现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
课堂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有效性的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了师生的交互活动。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
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
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
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通过讲解重点与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程度等。
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放到小组中去讨论。
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不能保证讨论的时间,一些学生还没来得及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但如不加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提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忙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热闹非凡。
可能导致“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的泛化。
必须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
从关注学生入手,激发学习动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内部动力,是使学习活动产生最大效能的重要因素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期课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本次课题课中,我们发现,老师们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
他们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虽然在课题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
课堂中老师还有未走下神圣的讲台一步,不苟言笑,未把微笑带进课堂,未曾放下手中的教鞭,这样的课堂少了些活泼,多了些严肃;少了些自主,多了些限制;少了些平等,多了些权威。
试想,这种严肃的师生关系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么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动力呢?
2、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教学创造
这种教学,对于应试教育,固然扎实有效,但过多过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丧失了学科教学的本位,同时,扼止了学生的再想象再创造。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将会很肤浅,不深刻。
3、单一的学科教学,缺乏学科融合
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追求新知,收到多重效果。
我们的老师过多的担心“荒己园,肥人田”的思想是不行的,关键是恰当地进行学科融合,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4、整齐划一的机械运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今后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总课题组的工作任务,完成阶段性总结和跟踪记录的记载,同时开展相应的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同时在以后的的课堂教学中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我们知道:
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为此,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要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成为他们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要面对课程,做课程的开发者。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材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它有着更宽泛的内涵,教师、学生、教材、环境都是课程。
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并积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师生之间,平等地“会话”。
交流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借此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抓好课堂教学,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它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向交往活动。
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
因而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
对学生而言,师生的平等交往意味着学生主体的凸现,意味着学生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学生迷路时,不指明方向,而是教给辨明方向的方法,这时引导表现为一种启迪;在学生面对困难而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醒他内在的精神动力,这时引导又表现为一种激励。
由此可见,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还包括价值和做人。
4、悉心求教,做好同事的合作者。
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这种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使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需要。
因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要力求突破目前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促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反思自己,做课改的先行者。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自动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过程,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则能在行动结束后批判地进行反思,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这样,教师只有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2009年11月
《信息技术“半成品加工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经过半年的实验研究,本课题组在中心校的课题组正确领导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我们实验教师每周做一次跟踪记录,每月撰写一篇阶段性总结,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经常开展一些实验研究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们实验教师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效整合。
在实验过程中,有欢喜也有悲伤,有成绩也有不足。
下面我把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向课题组做如下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
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
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
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2、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
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1)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
“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突然间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想”。
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景:
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
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小白兔说:
“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
”“那怎么办呢?
”小明想。
小白兔接着说:
“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
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
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
“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
“愿意!
”。
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
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
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
由于大部分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学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学抓到了。
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
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3、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
某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学生带到电脑室,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玩游戏、上网,教师一概不理。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根本找不到目标,有些学生甚至还养成了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性;或者教师整一节课,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引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
又如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电脑小报,这种任务一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对排版作一定的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作。
学生在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了学习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2)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
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
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又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森林图画,让学生们在8分钟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动物王国找回色彩。
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
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
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
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1)依托活动,深化课程目标教学
(2)用好资源,有效处理“特殊”学情
(3)贴近实际,做好自己当好支撑
总之,融入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入这样的新鲜的血液,然而它同样也在为现在的各课程保驾护航,发挥着它难以替代的作用。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它在它的领域继续演绎它的精彩。
《信息技术“半成品加工”策略研究》课题组
2009年11月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及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及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已进入研究实验中期,从本学期起已从课堂实验研究延伸至课外,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大《课题》研究深度,不断加强课堂研究。
1、期初认真制订研究计划,认真构建实验班级本学期教学内容,撰编出印了各级段实验教材《体育教学内容撰编》(上);基本完成了校本课程《体育教学内容撰编》(上、下册)初稿。
2、严格按教学计划授课,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商讨和解决,并随时做好记录。
3、实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之间听课达到了人均六节,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的效果。
4、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公开课活动,本学期课题组对外开课共六节,其中刘焕军和娄艳凯两位老师向全乡展示了两节研究课。
每节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真正使用了快乐体育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氛围很浓。
5、能把《新课程标准》理念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其实这也是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所追求的目标。
二、加大《课题》研究广度,把研究领域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从本学期起,在全校已实施了课间操制度改革,全面试行了《快乐大课间》制度模式:
1、学期初出台了《三道岗子小学关于实施课间操制度改革初步方案》,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拥护,并确立活动主题为《快乐大课间》。
2、9---10月,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共同参与开始创编《快乐大课间》活动内容。
3、10月20日,召开了首次关于《快乐大课间》专题研讨会,全体课题组成员及领导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各位成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致认为:
进行课间操改革搞的不是形式,要讲求实效,并坚信这项改革在我校一定能成功。
4、10月26日,在校第八届运动会上举行了首届《快乐大课间》活动内容创编大赛,8个班级246名学生全部参赛,一、二、三年级创编的“红领巾”迪斯科朝气蓬勃,四年级创编的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竹杠舞方式多端、节奏鲜明,五年级创编的36步集体舞动作优美大方。
5、11月初,学校全面试行《快乐大课间》活动制度,并规定为每周二、四为《快乐大课间》活动,从试行《快乐大课间》活动以来,学生喜爱该项活动的程度明显提高,学生认真活动、积极活动的程度也明显提升,传统的课间操的弊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6、11月29日,在全乡小学体育教师及家长面前展示了《快乐大课间》活动,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赏。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课题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课间活动模式还不成熟,活动内容有待改进和完善,活动时间需要沿长。
2、课堂研究领域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真正体现快乐体育思想和内涵。
3、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目前还只是常规统计和处理,需要进一步处理,希望能对有关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这方面的业务水平。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及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2009年11月
《“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8年12月,我校承担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这对一个农村的村级小学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我校课题组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的基础上,向农村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倾斜,在做好每周一次的实验跟踪记录的基础上,每月由课题组组长撰写阶段性总结,同时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专项会议,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
结合实验班和对比班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本学期,开展了有效教学汇报课以及研究课,集思广益,为我校的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过程中,我们本着边实验,变总结的工作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等理论性书籍,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为深入实施实验教学奠定了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验中,实验教师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3、抓课堂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实验前做到了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中做到了要求清楚,课堂教学有条不紊。
实验后及时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形成了实验准备—明确任务——讲清规则——动手实验——及时评价的操作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实验教学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虽然在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优秀 教学 激活 学生 学习 动力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