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349312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25.38KB
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A.纸草文书B.泥版文书C.龟甲骨片D.青铜铭文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的印刷术。
A属于埃及的,C、D是属于中国的,B是两河流域的。
2.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
”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A.文学价值B.艺术价值C.史学价值D.精神价值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古代印度的文学。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故应选C。
3.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公正
C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D
伯里克利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恣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体现的是民主监督。
故应选B。
4.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
①封建等级制 ②庄园制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在封君封臣制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分公爵,伯爵,子爵,男爵等)和封建骑士制度,经济上是庄园制。
故应选A。
5.《说文解字》对“龙”字的释义为: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龙是一种文化图腾B.龙与农耕文明密切关联
C.龙兼具灵性和力量D.龙的变化象征皇权消长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龙文化。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情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中国人激动、奋发、自豪。
故应选D。
6.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
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商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
西周如此分封最直接的目的是: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B.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C.扩大疆域,巩固统治D.严控异姓的诸侯,防止反叛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疆域辽阔,为加强统治,实行分封制。
分封时周天子将同姓贵族封在经济发达及军事要地,以便实行对其他诸侯的有效控制。
故应选B。
7.“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儒家“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是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材料恰恰表达了上述思想,故应选A。
8.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故应选C。
9.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
1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间艺术。
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击鼓说唱俑不但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对研究当时的风俗及人文地理都有极大的价值。
说唱俑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并不能证明娱乐方式的多样性,故应选A。
10.“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的基本运作程序是: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B.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C.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D.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D属于史实,B属于史论,C属于史识。
故应选C。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统一北方近百年的是:
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族政权。
东魏,从544年至550年,存在了16年;北齐从550年至577存在了27;北周从557年至581年,在了24年;北魏从386年至534年,439年完成北方统一,统一北方95年。
故应选D。
12.朱熹说: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是理也B.反对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理学思想。
朱熹认为,理之源在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故应选D。
13.右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区划。
从图中的行政区划可以看出,图中的行政区域属于元朝时期的,元朝大都附近的地区即A地区如山东、河北、山西由中央直接管辖,中书省是元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故应选A。
14.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以来,我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一直延续至今,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中国人长期以来提倡的大一统思想,更使这一局面得以加强。
故应选C。
15.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 D.古代文字发展到近代文字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古代社会,人们所应用的动力除人力外,主要是蓄力,而蓄力中,马力占重要地位,所以出现很多与“马”有关的字眼,这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表现;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与“机”有关的字眼大量出现,这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表现。
故应选B。
16.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广泛的政治文化交流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消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历程。
A推论中“广泛”一词不恰当,这是才刚刚开始;B推论中“一致”一词不恰当,这时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还处于落后的封建阶段,有的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C,贸易壁垒依然存在,三大支柱是美国称霸的工具;D推论是正确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是世界经多极化的重要表现,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故应选D。
17.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强调人要用自己的思考、智力去分析、判断和理解事物,从而得出科学的认识、结论,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故应选B。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该规定主要反映了:
①民主共和 ②种族歧视 ③主权在民 ④权益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④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美国的1787年宪法。
“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体现的是利益的平衡;“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体现的是种族歧视。
故应选C。
19.有历史学家说:
“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B.殖民扩张C.文化传播D.资本输出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西方列强加紧对外侵略,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向这些地区扩展,西方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
故应选A。
20.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
……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A.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B.日本国内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C.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D.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巨大打击,国际贸易锐减。
各国为克服危机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市场大减,这给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以巨大打击,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失业人数大增,社会动荡不安。
故应选D。
21.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唯一动力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解决;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所有制性质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是社会生产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故应选B。
22.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这反映出丘吉尔: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C
【KS5U解析】考察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
丘吉尔曾说过,他既愿看到希特勒的失败,更愿看到苏联躺在手术台上。
希特勒的侵略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为维护英国的利益,当苏联受到希特勒的侵略时,英国愿意对苏联进行帮助。
故应选C。
23.基辛格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说: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根据上面内容,有人认为“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主宰着当今世界”,由此得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都离不开美国参与”的结论,该判断:
A.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B.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C.理解得准确,结论不合理D.理解得准确,结论合理
【答案】A
【KS5U解析】考察当今的国际关系。
前提不正确:
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但他已不能主宰着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世界多个经济中心正在形成,美国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任何力量无法抗拒和扭转的,世界缺了谁都一样。
故结论亦不正确。
所以选A。
24.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朱熹笔下的孔子
C.陈独秀笔下的孔子D.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把政治上保守的孔子打扮成一个改革者,借助孔子的威力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故应选D。
25.晚清时期下列武装力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淮军、湘军、北洋水师、新军B.湘军、淮军、北洋水师、新军
C.北洋水师、湘军、淮军、新军D.湘军、北洋水师、淮军、新军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军队变革。
湘军首先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由此创办湘军;后在曾的支持下,李鸿章又创办淮军;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有李鸿章建立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后又创办新军。
故应选B。
2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他们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达到了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近代中国革命。
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回国后的实践,使他们看到了清廷的腐败无能而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故应选B。
27.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说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辛亥革命革除旧俗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革除旧俗的法令,深受人们拥护,如称呼的改变、剪发、废止妇女缠足、服饰的变化等,题干中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故应选D。
2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
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C
【KS5U解析】在人们的记忆中,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灾难,人们对之是深恶痛绝,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对中国革命深表同情和支持,并宣布将归还被沙俄所占中国领土,这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认为这时的俄国的制度是公平正义的象征。
故应选C。
29.右图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中间镌刻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
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答案】B
【KS5U解析】考察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
“34.9.2.”指的是中华民国34年9月2日,即1945年9月2日,其他均对。
故应选B。
30.下表是1954-1983年中国历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时间表,请你判断导致第三届到第四届间隔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1954.5
1959.4
1964.12
1975.1
1978.3
1983.6
A.国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B.政府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C.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包围D.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大动乱
【答案】D
【KS5U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各项事业受到影响,以致人大会议不得不推迟。
故应选D。
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德礼相较于刑罚则无足轻重C.刑罚是德礼的体现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ACB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施政理念。
中国向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提倡仁政爱民,同时又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说明,在古代的统治者看来:
德礼和刑罚是其维护统治必不可少的。
故最佳答案为D。
32.《“南海一号”:
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
“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
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
”这段材料表明:
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
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
【答案】CBDA
【KS5U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表明,中国瓷器的传入,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
故最佳答案为C。
3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A.教皇B.教士C.教会D.领主
【答案】CABD
【KS5U解析】考察近代西方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教权大于世俗权力;教会是宣传教义的主要组织形式。
故最佳答案为C。
34.西方学者曾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
对英国政府来说,除了保护鸦片走私,这场战争的更深层次意图是:
A.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对己有利的贸易关系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使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CABD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
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KS5U解析】考察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鸦片战争。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原料丰富、市场广阔,这时的清王朝又昧于世界大势,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恰恰给英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故最佳答案为C。
35.右图介绍信的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答案】BACD
【KS5U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
A和D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C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体现的是经济体制。
故最佳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近代中国外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时 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下学 期二模 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