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347699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24.51KB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docx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
实验报告
天津市河东区嵩山道小学
语文学科
杜素敏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开发规律的研究
实验报告
内容提要:
经研究我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一般一是采取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现学习才智的舞台: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实践性活动;二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创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场景。
如:
利用课堂资源激活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等。
这样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把提升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给予了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也就是说,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这里的“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和展开,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为此,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美国学者彼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儿童时代是语言学习时代”,“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因此,正如克林伯格所强调的现代社会要求于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唯有去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为此,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定会促进这种“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语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呢?
经研究我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一般一是采取,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现学习才智的舞台: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实践性活动;二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创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场景。
如:
利用课堂资源激活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等。
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因此也自然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实践和开发的有效载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所教班级28人,其中男19人,女9人。
(二)研究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同时还采用了问卷法和文献研究法。
采用《学习情况》问卷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勤奋地学、创造地学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依据“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语文素养;开展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活动;利用课堂资源,激活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这几要素在我的教学实验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三)实验原则:
1、民主性原则:
就是在教学中,要求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民主开放,师生平等合作,协同互助,相互鼓励,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2、个性化原则:
就是鼓励每个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兴趣、自信、气质和意志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个人特征。
3、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物质条件和充裕的时间、空间。
三、研究实施的一般程序
(一)搭建展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不应是一言堂,应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地位。
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舞台,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参与学习做好时间、空间、物质、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积极情感的体验。
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因此,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图书馆、博物馆等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观察、开放作业、实际操作中扮演主角,加强亲身经历问题研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研究实践的初步体验,享受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现在的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现在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为此,我的作业设计为:
鼓励学生把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数据、信息资料撰写成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等,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语文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展现,并在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激发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课外作业。
小学生爱问,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小学生爱动,喜欢动手操作;小学生爱表现,喜欢把自己的特长表现给别人看等。
教师就可以从小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入手,来设计课外作业。
变写为问的策略:
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向家长、邻居等多方询问的作业,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不经意的询问中增长知识,以满足儿童不断发展的知识需要。
变写为做的策略:
有些课文学完后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做做,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一课请学生在课后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瓣,分别放在不同的液体里观察花的变化,并用语言叙述出来。
变写为演的策略:
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
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一出课本剧,在班队活动课中表演给大家。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以想象编演课本剧。
变写为收集的策略:
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重视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
教学《詹天佑》一课后,请学生搜集像詹天佑这样的爱国人才、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又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四》中认识对联一题后,请学生搜集对联(春联)书法好的同学可以展示书法作品;搜集名人警句,写出适用于自己的座佑名。
变写为观察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
如学了《爬山虎的脚》,可要求学生观察黄瓜苗、葡萄藤或牵牛花等植物的枝蔓,看看它们是怎样由低处盘向高处,并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又如教学《春的消息》一课后开展“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请同学把你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拍摄下来或把你观察到或想象到的景色画下来。
2、开展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活动,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励。
因而,我们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课外专题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工作,提供各种展现学生能力的机会,发展学生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体验成功,享受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结合语文知识开展以下活动:
(1)班内举办的“小小故事会”、“我是直播员”等活动,展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2)、成立“板报组”展现他们的写作、绘画、编审和版面设计等能力;
(3)、各班和少先队协同开办“红领巾广播站”,展现他们的编辑、主持、朗读和言语交际能力;
(4)、开展猜谜、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展现他们的分析、判断和组织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才能达到大语文教育的境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学习语文的条件,才能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
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资源。
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用具等;二是课外学习资源。
如:
报刊、电影、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风土人情、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以及教者与学者平时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等等”。
它要求: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课标中还有一句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利用课堂资源,激活教学活动,培养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如教学《春的消息》一课,我制作了电脑课件,将春天的景色和勃勃生机展现给学生,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了春的美景之中。
整篇课文借助影像,视听结合,诱发情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其想象智能空间,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其音乐智能空间,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最后循环低声播放歌曲,让学生用水彩笔画出他们在生活感悟中想象的春天景色。
于是,冰融雪逝、嫩草破土、柳树抽丝等等景物都纷纷出现在孩子们的笔下,形成了活而有序的课堂气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爱因斯坦也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扩大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
没有语文资源作为基础的教学可以说是空洞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试想,如教学仅围绕每册书中这30课内容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很难落到实处。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如教学《地球清洁工》一课,请学生在课外查找、搜集理解还有哪些地球清洁工。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有的学生查阅了许多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有的学生请教科学课老师;有的学生询问家长或请家长帮助上网查询。
他们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地球清洁工还有许多:
如鱼类中清道夫、鸟类中的啄木鸟……他们中有的是直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的是间接起作用。
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中还发现了许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应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可爱的地球清洁工们。
又如教学《五月的青岛》一课,我请学生做一名小导游,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天津,为嵩山旅行社绘制观光图或编写广告词。
学生们以新的角色,新的视角来观察了解天津。
有的学生到旅行社参观访谈,有的学生则站在游客的角度揣摩游人的心理编写广告词,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课外学习资源以其丰富、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一
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展调查检测表
主动性
创造性
内容
前测人数后测人数
前测人数后测人数
问
814
59
做
1120
1117
演
1228
724
收集
618
515
观察
924
416
表二
实验班级语文成绩统计表
表三
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表
由此可见,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展现的舞台,提供物质条件和充裕的时间、空间;树立多元意识,开发课堂资源,打破课堂界限。
不但引导学生发现美,积极体验美、表现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把提升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造性 语文 教学 活动 小学生 素养 开发 规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