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335949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6.29KB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
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
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
“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
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
(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读图]课本第二页“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
[板书]
(一)形状:
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活动]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回答:
图片展示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各达到什么认知水平?
接下来,我们一步步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这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书]1、天圆地方——“盖天说”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盖天说符合当时人们的观察常识,可是又难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
于是天圆地方不断修正和完善:
“天与地并没有连在一起,而天像一把大伞高高悬在大地上,用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周围还有8根柱子支撑着,好像顶部为圆拱形的凉亭那样”。
但是,这8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
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
绳子又栓在哪里呢?
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
[讲述]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
例如:
当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横过整个天空,再落向西边。
疑问:
如果天空果真是与大海相接,那么太阳又是怎样穿过辽阔的大海,回到每天升起的地方呢?
再加上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航海活动,这时人们又发现:
船离岸后,先是船身逐渐消失,继而桅篷又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使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于是人们臆想中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这就是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板书]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讲述]“新盖天说”提出了大地是拱形,即曲面的概念,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仍然不能够解释一些现象。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3、麦哲伦环球航行
[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首次以事实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
[承接]人类为了追求真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却无法阻止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对地球真实面貌的探求从来都没停止过。
请看图1.1“地球卫星照片”。
[板书]4、地球卫星照片
[讲述]自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以来,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
第一次实现了从地球以外的太空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确证了地球是球形。
从加加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到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的人,再到杨利伟——中国航天第一人,所有的宇航员无一不说,从太空看地球漂亮极了,美丽极了。
[归纳]
直觉臆想证实确证
天圆地方
太空观察卫星照片
环球航行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回答后总结]在海边看行驶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先见桅杆,再见船身,反之离去时,先见船身消失,最后桅杆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地球卫星照片;登高望远等。
[承转]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
[读图]教材图1.2 [板书]
(二)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
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教师小结]从人类认识地球这个过程来看,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要坚持严谨、执着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教师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表示的?
[提问]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如用来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仪转动的地轴,而这根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希望本节课成为同学们探索地球奥妙的开篇,愿大家今后对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研究更深入!
【板书设计】
第1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球体
1、天圆地方——“盖天说”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在教学中讲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听起来也比较乏味。
如果能够通过资料收集,让学生表演节目,可能课堂气氛会更好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请你列举出至少两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体。
【导入新课】《泰坦尼克号》片段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开往美国的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
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这时船长写出(51°14'W,41°46'N),并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思考:
当你在茫茫的大海上发生意外时,对外呼救如何说明自己的位置?
救援船是怎样准确而迅速地找到出事地点呢?
泰坦尼克号船长写出(51°14'W,41°46'N),你能看懂吗?
其实船长正是利用经纬网来告诉救援人员自己的位置。
那到底什么是经纬网,什么又是经线纬线呢?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三、纬线和经线
1、再认地球仪
活动1:
读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或地球仪,让同学们找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南北极点、纬线、经线、地轴)
活动2:
(展示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结合图1.11)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板书]
(一)纬线
1、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活动3:
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教师提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
(展示地球仪并提示:
指示方向、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等)
[板书]2、特点:
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活动4: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结合图1.10)
活动5:
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几条经线。
[归纳板书]
(二)经线
1、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教师引导:
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归纳: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承转]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
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板书:
四、纬度和经度
表格归纳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即0°纬线(图1.9)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图1.8)
度数划分
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作90°,分别为北纬和南纬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度数的变化
北纬度向北增大,南纬度向南增大
东经度向东增大,西经度向西增大
代号
北纬代号为N,南纬代号为S
东经代号为E,西经代号为W
半球的界线
南北半球分界线为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画图讲解)
[课堂练习]标注南北纬、东西经代号
0°
10°
30°
20°
20°
30°
0°
10°
B图
A图
50°
40°
30°
20°
10°
20°
0°
10°
10°
20°
D图
C图
[承转]学习了经纬线,明确了经纬度,我们就可以判读经纬网图。
[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述:
当我们把经线图和纬线图合二为一时,将会构成一个网格状的图形,你们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
(经纬网)
问题1:
真正的地球上有没有经纬网的存在呢?
问题2那为什么我们要在地球仪上设有这些经纬网嗯?
(我们研究经纬网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活动6:
假设现在我们班的位置也是一张经纬网地图,而我们任何一位同学都有明确的经度和纬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自己的经度和纬度是什么。
[师生互动]:
“座位经纬网练习”,老师明确赤道、本初子午线和北方,以及每排每列相隔20度,学生自己找自己的经度和纬度。
老师任点其中的经线和纬线或某一点,要求学生对应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面对讲台第一排:
北纬40度
面对讲台第二排:
北纬20度
面对讲台第三排:
赤道
面对讲台第四排:
南纬20度
面对讲台第五排:
南纬40度
面对讲台第六排:
南纬6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一列:
东经6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二列:
东经4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三列:
东经2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四列:
本初子午线
面对讲台右边第五列:
西经2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六列:
西经4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七列:
西经60度
面对讲台右边第八列:
西经80度
[转承]:
好,下面听清楚我点的这个经度和纬度“经度60度,纬度40度”,应该谁站起来呢?
讲述:
可见如果我只知道经度和纬度,没有明确好到底是北纬还是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我们是可以找到有四个地方的。
[课堂练习]书本第8页活动的第二小题“小明到底应该去哪里参加夏令营活动呢?
”
【课堂总结】
可见明确了经纬网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在地球上找到这个地方,同时经纬网还广泛应用在军事、航海、旅游、天气观测等许多方面。
因此,学好经纬网知识,不但有利于同学们学好地理,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3:
4—8四道题
【板书设计】
三、纬线和经线
(一)纬线
1、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二)经线
1、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四、纬度和经度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即0°纬线(图1.9)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图1.8)
度数划分
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作90°,分别为北纬和南纬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度数的变化
北纬度向北增大,南纬度向南增大
东经度向东增大,西经度向西增大
代号
北纬代号为N,南纬代号为S
东经代号为E,西经代号为W
半球的界线
南北半球分界线为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
(画图讲解)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历来是初中教学的难点,许多同学分不清东西半球、南北纬、东西经的代号。
鉴于此,在上课中,我画了多幅图来讲解。
同时借助地球仪,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了增强记忆的效果。
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对于本课内容存在疑惑,有待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复习巩固。
一、复习
1、纬线、经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代号
2、南北、东西半球分界线
3、找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
二、新课
经纬网定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 年级 地理 上册 11 地球 地球仪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