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1.docx
- 文档编号:29334323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41.81KB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1.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1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考情分析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6·课标全国Ⅰ,29)近代中国军备的发展
2.(2014·课标全国Ⅱ,29)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3.(2013·课标全国Ⅰ,40)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
4.(2012·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
1.从考查方式看,多以选择题考查为主,2013年新课标Ⅰ卷以40题形式出现,2012课标全国和2014年新课标Ⅰ卷则先后在此命制了高考41题,所涉创新题型较多。
2.从材料形式看,主要以历史文字材料为主,根据所述历史事件或史实分析、归纳、提炼相关设问内容。
历史表格和结构图示高考中也时有出现。
3.从考查知识看,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查近代不同政治势力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决策及历史影响,一个是考查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尤以近代化角度为多。
辛亥革命
(2013·课标全国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2016·课标全国Ⅱ,29)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2015·课标全国Ⅰ,29)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阶段特征
3.(2013·课标全国Ⅰ,30)中共六大与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2016·课标全国Ⅰ,30)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政策
2.(2015·课标全国Ⅰ,30)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3.(2015·课标全国Ⅱ,30)日本对华经济侵略(“联银券”“军用票”)
4.(2014·课标全国Ⅰ,41)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
5.(2014·课标全国Ⅱ,30)抗战时期顾维钧争取对华同情和帮助
6.(2013·课标全国Ⅱ,30)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的目的及作用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考点二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闭关锁国 ②虎门销烟 ③广东 ④香港岛 ⑤《南京条约》 ⑥半殖民地半封建 ⑦打开中国市场 ⑧法国 ⑨火烧圆明园 ⑩《北京条约》 ⑪俄国 ⑫公开勾结 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考点二 ①旅顺 ②台湾岛 ③重庆 ④杭州 ⑤内地 ⑥民族资本主义
⑦商品输出 ⑧义和团运动 ⑨东交民巷 ⑩反帝 ⑪北京到山海关 ⑫半殖民地半封建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
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易错辨析——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图解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易错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图解历史——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漫画解史——《提线木偶》
考法1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
【考题1】(2016·四川乐山三模)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 B
『
』着眼世界潮流,感知中国历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历史,从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平等交往的要求与清政府的强烈抵制,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
『
』从近代文明转型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法2 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题2】(2017·广西桂林、崇左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答案 C
『
』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属于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声惊雷,由侧重对内的“自强、求富”到呼喊一致对外的“救亡”,实质是民族觉醒的表现。
『
』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考法3 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史料一 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史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
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
』
(1)史料一概述了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礼仪及主要方式。
根据史料一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提示 内容:
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
评价: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性,并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史料二介绍了国际法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根据史料二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提示 特点:
成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影响: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
』历史评价类试题切合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体验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命题方向,较多的设问方式是“评价”“影响”“作用”等。
回答此类试题:
一要坚持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二要求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如本题对朝贡体制和国际法的分析评价,注意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
“朝贡体制”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心态有悖于现代文明,而作为不平等条约补充的国际法也充满了殖民色彩。
『
』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考法4 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西方列强的侵略
史料 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
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
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
不幸的是,清朝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
史料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在于鸦片,而在于中西观念的大相径庭。
试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述史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
(要求:
围绕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
(1)观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鸦片是直接原因。
(2)理由: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西方在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等观念方面长期冲突的必然结果。
如在国际体系上:
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英国外交往来体系讲究平等原则;在国家类型上,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英国民主政治确立;在治理模式上,中国人治,英国法治;在经济模式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在经济观念上,中国重农抑商,英国自由贸易思想;在思想观念上,中国思想专制,英国思想解放;在外交体制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海外扩张。
『
』原因型试题属于高考的常考题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
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生产关系类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
根据史料可知“鸦片战争源于鸦片”是直接原因,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
』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
(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
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
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
答案 C
2.(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
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
答案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教案 一轮 复习 人教版 近代中国 反侵略 民主 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