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总结15.docx
- 文档编号:29334134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556.59KB
流行病总结15.docx
《流行病总结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总结15.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总结15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范畴。
研究的病种: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流行病学
研究的角度和方面:
流行病学:
从群体去研究疾病
临床医学:
从个体去研究
基础医学:
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
流行病学:
是研究在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基本含义:
1)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
2)它不仅研究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3)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它的落脚点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①早期流行病学②近代流行病学③现代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
基础医学:
从微观角度
临床医学:
以单个病人为单位的角度
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学):
从群体宏观的角度
它们并不是研究的病种不同,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流行病学的用途和作用
1探讨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②病因探讨;③用于研究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④用于考核疾病防治的效果;⑤用于研究和评价保健工作及其规划;
⑥用于研究疾病自然史及其它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①群体观点;②社会医学和生态学观点;③比较的观点
④多病因论的观点;⑤概率论的观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2.死亡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
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分子:
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患病时,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
暴露人口数:
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意义:
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发病专率: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
2、罹患率
某年(期)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数
同年(期)暴露人口数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与发病率相同点:
同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与发病率不同点:
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时间可以用月、周、日或一个流行周期做单位。
优点:
1)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2)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
•的情况。
3、患病率: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某特定期间内现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数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的原因
Ø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Ø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
①病死率高;②新病例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的高低由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两个因素决定,既使人群中每年只有少数人患该病,假如该病系慢性病,人群中该病病例数将积累起来,结果某年患病率将超过发病率。
若某病的病程是短促的或病例迁往他地,现患率则是低的。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与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即P=I×D。
患病率的应用: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可为合理规划医
疗设施、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经费的投入提供科学依据,也常用来研究疾病流行因素、防治效果等。
4、感染率:
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意义:
人感染某些传染病后,可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经微生物和血清学检验方法、皮肤试验可确定其是否已被感染。
感染率常用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
它可估计某病的流行趋势,也可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续发病例:
系指家庭内或托幼机构一个班内发生传染病时,在前例病例(原发病例)后于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患同种病的病例。
续发率: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以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等。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
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粗死亡率: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
死亡专率: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例:
某10000人的人群中,某年总死亡人数100人,因某病死亡10人,试计算粗死亡率与某病死亡专率。
答案:
CMR=100/10000=1%某病死亡专率:
10/10000=1‰
死亡率的应用:
死亡率是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既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某些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十分接近,其死亡率基本上可以代表其发病率,而且死亡率准确性高于发病率,因此常用作病因探讨的指标。
2、病死率:
是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某特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患该病的病人数
病死率的应用:
病死率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它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
因此,用病死率作为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入院病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生存率:
又称n年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P--生存率;n--随访时间;O--观察起始点
生存率的应用:
生存率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
管病等疾病的远期疗效。
疾病的分布:
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
一、疾病的流行强度
散发:
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流行:
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疾病的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
1、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划分方法:
按行政区域划分:
如国家、省、市、县等。
按自然环境特征来划分:
山区、平原、湖泊、森林或气温、降雨量、海拔高度等。
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有些疾病只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登革热则流行于热带、亚热带。
有些疾病虽然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
2)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例如: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以南13个省、自治区;
高血压的患病率是北方高南方低;
原发性肝癌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鼻咽癌以广东省广州语系区为高发区;
食管癌多见于太行山两侧,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为圆心,
死亡率以同心圆向周围扩散,逐渐降低。
3)疾病的城乡分布
由于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工业水平、动植物的分布等情况不同,造成疾病在城乡分布的差别。
城市特点:
①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居住拥挤,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发生流行。
②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容易带入传染病。
③工业发达,空气、水、环境污染严重,肺癌等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农村。
农村特点:
①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因此呼吸道传染病不易发生流行。
②供水和其他卫生设施不如城市,肠道传染病较城市高发。
③因乡镇企业大发展,不少有毒物质排出,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使农村慢性中毒事件日增。
2、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
1)短期波动
•是指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
•多见于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毒物中毒等情况。
2)季节性
Ø疾病的频率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
Ø大多数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存在着季节性,非传染性疾病季节性不明显。
Ø季节性有两种表现形式:
1季节性升高: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一定的月份中发病率升高。
2严格的季节性:
发病只集中在一年的某几个月内,其余月份则没有病例发生。
多见于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
3)周期性
Ø疾病每隔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一次流行的现象。
Ø在无有效疫苗应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呈现周期性。
4)长期趋势
•对于传染病来说,是指在一个相当长和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或
更长的时间内,疾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及宿主随着人类生活条件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如猩红热:
不仅发病率低,而且很少死亡。
•对于慢性病来说,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临床表现等同时发生显著变化。
如乳腺癌。
3、人群分布1)年龄;2)性别;3)职业;4)种族和民族;
5)社会阶层;6)婚姻状况;7)行为;8)流动人口
1)年龄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免疫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致病因子暴露的机会不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
不考虑死因死亡率年龄曲线呈“V”形。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①横断面分析:
适用于分析潜伏期和病例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
②出生队列分析:
适用于分析潜伏期长的慢性病的年龄分布。
2)性别
疾病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分析表明,经常存在性别差异,通常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但某些疾病发病率通常女性高于男性。
性别差异的原因:
①男女两性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②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生物性因素有差异;
③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3)种族和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间的遗传、生理、风俗习惯、卫生水平和文化素质不一,加上各民族间的定居点所处的自然和社会不幸不同,所以各民族间的病种和同一病种的流行特征差异很大。
美国:
白人死亡率较高的是血管硬化性心脏病、乳腺癌、自杀和车祸等。
黑人多死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宫颈癌、他杀和意外事故。
4)职业
不同职业对健康及其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职业暴露于不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职业性的精神紧张均可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如煤矿工人易患矽肺,接触联苯胺的工人易患膀胱癌等。
5)家庭和婚姻状况
传染病往往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
近亲婚配出影响疾病的人群分布,在我国;边远山区和农村近亲婚配较严重,这使先天畸形及遗传性疾病增加。
婚姻状况不同对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实,离婚者全
死因死亡率最高,丧偶及独身者次之,已婚者最低。
6)社会阶层
是与工薪收入、职业、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状况相关的一个术语。
例如脑栓塞多发生在富裕的上层社会人群里;经济文化层次较高地区人群
脑卒中的死亡率高于工人居住地区。
7)行为
吸烟:
肺癌、膀胱癌等;
酗酒:
高血压、冠心病、食管癌、肝硬化等;
吸毒、不良性行为、同性恋等:
性传播疾病;
肥胖:
糖尿病、冠心病等;
静坐生活方式:
每周空闲时间体育活动少于三个20分钟。
8)流动人口
•是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
•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
•对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增加难度。
4、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分析原则:
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同,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
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1.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
①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2.研究特点与研究类型
研究特点:
①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②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③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④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提示因果联系
研究类型
①普查:
调查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
②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3.现况调查的种类1)普查和筛检;2)抽样调查
1)普查:
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2)抽样调查:
是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全体被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
目的:
是根据所得的样本资料估计和推断被调查现象的总体特征,根据抽取样本所调查出的结果可以估计出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
二.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根据研究提出的问题,明确调查目的
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确定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2、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规定对象的人群分布特征、地域范围以及时间点
①某个区域内全体居民或其中一部分②某一时点上的流动人员③某些特殊群体
3、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1)确定样本量:
①预期现患率(P)②允许误差(d)③显著性水平(α)
计量资料样本大小估计公式;计数资料样本大小估计公式
t:
统计学上的t值d:
容许误差P:
某病现患率Q=1-P
2)抽样方法:
①非随机抽样;②随机抽样
①非随机抽样:
选择样本时,加入人主观因素,使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方法:
典型抽样;重点抽样;任意抽样;配额抽样
典型抽样:
试验者根据试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试验。
重点抽样:
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比重颇大)的重点单位调查。
②随机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
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
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计算抽样距离(N/n)
用单纯随机方法在第一组中确定一个起始号
从此起始点开始,每隔K(K=N/n)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分类:
单纯整群抽样:
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
二阶段抽样:
通过再次抽样后调查部分个体
分层抽样:
将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层),然后从每一层内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分类:
按比例分配分层随机抽样:
各层内抽样比例相同
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
各层抽样比例不同,内部变异小的层抽样比例小,内部变异大的层抽样比例大
多阶段抽样:
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方法:
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
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
依此类推…
4、资料的收集:
①通过测定或检查的方法收集②直接用调查表询问研究对象
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①检查资料完整性和准确性②按标准归类、核实
检查资料的完整准确性,补缺、补漏,删除重复,纠正错误
对疾病或某健康状态按规定的标准归类核实
按不同空间、时间、人群描述分布特征和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按是否暴露研究因素进行分组作有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6、偏倚及其控制
1)偏倚:
从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偏倚。
2)产生原因:
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
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
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⑥调查偏倚;测量误差
3)偏倚的控制:
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
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辨析混杂因素
7、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①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②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③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局限性:
①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②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③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8、应用
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
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
对疾病监测、预防接种效果及其他资料的质量评价
三.生态学研究
1、概念:
描述性研究的一种
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
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研究目的:
①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②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3、研究类型:
①生态比较研究;
②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比较研究:
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
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根据疾病分布差异,提出病因假设
生态趋势研究:
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和(或)某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变动趋势,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况,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4、优点与局限
优点:
①经济,出结果快;②提供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线索
③对个体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
④适用于研究因素暴露变异范围小,较难测量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⑤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及估计疾病发展趋势
局限性:
①出现生态学谬误;
②难以控制混杂因素
③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④难以确定因果联系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一、基本原理
1)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
2)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
3)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
4)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特点:
①回顾性;②由果到因研究;③观察法;④不能验证病因
二、研究示意图
三、研究简史
四、研究类型:
①病例与对照不匹配;②病例与对照匹配;③衍生的研究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1)从设计所规定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
2)对照组人数≥病例组人数
3)选择对照没有特殊规定
2、病例与对照匹配
1)匹配/配比:
要求:
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目的:
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2)分类:
①频数匹配;②个体匹配
①频数匹配(又称成组匹配):
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
②个体匹配:
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3)匹配法注意事项
①慎重选择匹配因素;②可疑病因不作为匹配因素
③比例一般为1:
1,最多不超过1:
4;④避免“匹配过度”
4)匹配的目的:
①提高研究效率;
②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3、衍生的研究类型
病例对照与队列研究作为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而且这些优势与不足相互补充,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类型,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扬长避短。
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2)病例-队列研究;3)单纯病例研究;
4)病例交叉研究;5)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基本原理
①按队列研究方式进行:
选择一队列,收集基线资料,采集所研究的生物学标
志的组织或体液标本储存备用
②随访:
随访到出现能满足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病例数为止
③匹配:
按病例进入队列的时间、疾病出现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匹配条件,从同一队列选择1个或数个非病例作对照,抽取病例与对照的基线资料并检测收集的标本
④资料处理:
按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处理资料
2)病例-队列研究
基本原理
1研究开始时,在队列中随机选取一组样本作为对照组
2观察结束时,队列中出现被研究疾病所有病例作病例组
3与随机对照组进行比较
这种研究模式,可同时研究几种疾病,不同疾病有不同病例组,但对照组都是同一组随机样本
病例--队列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区别:
1对照是随机选取,不与病例进行匹配
2随机对照组中成员如发生被研究疾病,既为对照,又同时为病例
31个随机对照组可以同时和几个病例组比较分析
病例--队列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①因果关系清楚;②资料可靠;③论证强度高;
④省时省力省钱;⑤适合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单纯病例研究
背景:
1994年Piegorseh、Begs等提出:
①遗传与环境的关系;②交互作用;③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效率费用
应用前提条件:
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与环境暴露各自独立发生所研究疾病为罕见病(此时可用OR来估计RR值)
基本原理:
表5-1环境暴露与基因型
G+
G-
E+
a
b
E-
c
d
OR=ad/bc
当ORge>1时,有正相乘模型交互作用
当ORge=1时,无相乘模型交互作用
当ORge<1时,有负相乘模型交互作用
4)病例交叉研究
解决问题:
1991年美国Maclure提出病例交叉设计
日常生活中一些突发事件之后,常会伴随某些结果的发生。
究竟是这些突发事件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还是仅仅由于机会所致?
基本原理:
①暴露与某急性事件有关
②比较相同研究对象暴露情况
在急性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与未发生事件的某段时间,如果暴露与少见的事件(或疾病)有关,那么刚好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病 总结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