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9332090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2.02KB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校际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葛志毅指出:
“周克商后,急需建立一种对原殷商统治区有效的战略控制方式。
”西周采取的“战略控制方式”是
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建立后对地方实行分封制,以巩固西周的统治,A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世袭的任官制度,不是控制地方措施,B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D错误。
2.钱穆指出,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
长官贤良的固须采访民间舆情,选拔真才;但长官营私舞弊的,却可不顾地方民意,推选私人。
这表明察举制
A.基本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
B.不能保证选拔官吏的质量
C.任用官吏权力下放到地方
D.易造成地方形成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长官营私舞弊的,却可不顾地方民意,推选私人”说明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地方官徇私舞弊的现象,从而导致选拔官吏质量的下降,B正确;察举制选官主动权掌握在官吏手中,不能反映人民的意志,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察举制任用官吏权力下放到地方,C错误;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长官营私舞弊的,却可不顾地方民意,推选私人”,可知察举制中官员的徇私舞弊。
3.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答案】A
【解析】
联系所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材料只能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选A项。
内阁没有决策权,B错误;明朝皇权是强化,C错误;内阁权力取决于皇帝,D错误。
4.雍正帝在奏折批复中提到,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饷之事”。
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防范机密泄露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中央政令畅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饷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秘密,有利于防范机密泄漏,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A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央政令畅通,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
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5.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此规定
A.体现了对中国主权的维护
B.成为鸦片战争再次爆发的借口
C.限制了中英间的贸易往来
D.表现出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反映了统治者害怕洋人与内地居民联系以威胁自己的统治,表现清朝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故选D;材料的规定不是维护清王朝的中国主权,而是避免中外冲突再次发生,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马神父事件和亚罗号事件,排除B;当时英国商人还没有能力到中国内地经商,因而不会限制到中英间的贸易往来,排除C。
6.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
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
列强的这项特权来自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
”可知这项特权是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这项特权来自《马关条约》,A选项符合题意。
《北京条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辛丑条约》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南京条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马关条约》内容和影响:
(1)内容: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2)影响《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说:
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
”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说明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自觉参与的意识,即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彻底的反封建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法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
8.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退守东北。
北伐的历史意义在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
C.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A选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使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不符合史实,战争结束后中国又先后陷入国共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等动乱之中,B选项排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才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C选项排除。
北伐战争并未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也未完成反封建任务,D选项排除。
【点睛】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9.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长征胜利了,它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
”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毛泽东强调长征“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说明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故D项错误。
10.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
这反映出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等抗战口号,说明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选C;材料无关抗战艰巨性,排除A;材料得不出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排除B;材料看不出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排除D。
1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
由材料信息“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
12.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B.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故D项正确;A项错在“消除了”;民族区域自治顺应了民族分布的格局,故B项错误;至今,我国还未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故C项错误。
13.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B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式,故D项错误。
14.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
其原因是
A.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结合材料可知1991—1993年台湾地区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和九二共识的达成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A选项排除。
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实现,B选项排除。
材料未反映两岸对“一国两制”的认同,D选项排除。
15.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
”这一声明
A.开启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D.有助于中美两国关系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可知,美国愿意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故选D。
乒乓外交开启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材料没有体现乒乓外交的信息,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
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C。
16.伯利克里说: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任何提拔,担任公职,这是对他优点的赏赐,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这种思想贯彻到执政上
A.使五百人议事会对所有公民开放
B.可以有效地制约野心家的专制
C.有助于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D.保障了雅典所有人的合法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可知,伯里克利按才能选拔人才,打破了以前按血缘、财产选拔人才的制度,这样只要有才能即使是平民也可以参政,所以有助于所有公民积极参政议政。
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五百人会议的内容。
材料强调公民要有才能或者长处,会受到重用,并没有涉及制约野心家的措施。
D项“所有人”表述错误,应该是公民。
故排除ABD三项。
17.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是否依法统治是合法的政府和成功的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
即使前者是糟糕的而后者是成功的,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后者也是不能接受的。
这说明罗马人
A.推崇成功的暴政统治
B.反感糟糕的法治统治
C.注重道德判断的标准
D.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依法统治不仅在法律上还是道义上都受到尊重,说明罗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尊重,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推崇暴政,A错误;材料说明崇尚依法统治,不是反感糟糕的法治统治,B错误;道德评判也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18.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C.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D.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故A正确;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这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故B错误;《十二铜表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故C错误;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十二铜表法》的目的,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19.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这对英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表明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
A.17世纪英国革命没有发生暴力冲突
B.制度变迁一定要用暴力革命方式完成
C.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发展特色
D.结束王权专制,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17世纪英国革命发生了内战等暴力冲突,故A项错误;一定要用暴力,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相符,故C项正确;D项应是《权利法案》,“光荣革命”是其前提,故D项错误。
20.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依据宪法提前解体由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但选举中共和派再次获胜。
1879年,麦克马洪辞职。
继任总统格列维发表声明称:
我永远不和由立法机构所代表的全民意志相对立”。
这表明法国
A.总统掌握国家实权
B.共和派能体现民意
C.两党政治失去意义
D.共和制度逐步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但选举中共和派再次获胜”“我永远不和由立法机构所代表的全民意志相对立”表明法国议会斗争推动民主进程,共和制度逐步巩固,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总统掌握国家实权”“共和制能体现民意”“两党政治”,排除ABC。
21.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宜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德国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名师点睛】提到德国,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德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专制主义残余浓厚,然而却忽视了它立宪的一面。
在高考中,也多次考查德国议会的作用。
例题: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分析: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故D项正确。
22.有人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代政治思想之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指导,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材料从思想的角度来体现马克思的成就,故排除C、D两项。
点睛:
从材料“代政治思想之父”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在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从而得出答案。
23.“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榜样……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B.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强调的是巴黎公社要有城市所应当享有的特权,希望拥有城市自治权,B选项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革命的目标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A选项排除。
巴黎公社是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D选项排除。
24.有学者指出,二月革命是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人民对封建统治的自发反抗斗争的丰硕成果。
“丰硕成果”的突出表现是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使革命观念深入普通民众
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月革命最大贡献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当时称为罗曼诺夫王朝,D正确;A是十月革命的后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二月革命的后果之一,但不是“丰硕成果”的突出表现,B错误;革命观念深入普通民众不是二月革命的突出贡献,C错误。
【点睛】整体把握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十月革命现曙光。
2.革命的道路:
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革命道路。
3.革命性质: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2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
“十月革命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认为
A.俄国通过这场革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反封建斗争最终胜利
C.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D.俄国革命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革命的意义……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可知十月革命人士强调的是俄国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意义,C选项符合题意。
俄国通过这场革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的说法不符合世界意义,A选项排除。
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反封建斗争最终胜利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无关,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
过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个世界时,带走的是和他个人生活有关的东西,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
从秦始皇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漫长时间。
——摘编自段清波《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材料二:
独立战争结束后,华盛顿多次呼吁建立“能够雷厉风行地在整个联邦运用自己的权力”的中央政府。
华盛顿的持续呼吁得到响应。
1787年夏,他终于有机会在费城制宪会议上主持制订美国的第一部宪法。
必须承认,尽管美国宪法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的国情,但起码它适合本国,是美国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实际上,美国宪法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和模本,它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摘编自王立宗《华盛顿因何伟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开创的“一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咸宁市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