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与探究题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932793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45.78KB
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与探究题试题.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与探究题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与探究题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与探究题试题
题型复习(三) 实验与探究题
题型之一 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
1.(2016·黄石)钠盐种类较多,在实验室里,钠盐通常都摆放在同一药品柜中,小华所在
的化学兴趣小组在整理药品柜时,发现某种试剂瓶外壁两边贴上了新旧两个标签,分别是“Na2SO4溶液”、“Na2CO3溶液”,小华认为其原因是:
Na2CO3溶液的试剂瓶混入了Na2SO4溶液,并加贴了新标签。
该兴趣小组对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请你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该试剂瓶内溶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Ⅰ:
溶质仅为Na2SO4;
猜想Ⅱ:
溶质仅为Na2CO3;
猜想Ⅲ:
溶质为Na2SO4和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I不成立
2.取少量样品于另一支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向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猜想Ⅲ成立
【问题讨论】试写出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后,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NaCl。
2.(2016·宜昌)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
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
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2)小晶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
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Ba(NO3)2。
(3)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小燕对沉淀C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沉淀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HCl(或稀HNO3)
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
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4)小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BaCl2+2AgNO3===2AgCl↓+Ba(NO3)2(或BaCl2+Na2CO3===BaCO3↓+2NaCl)。
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Ba(NO3)2溶液即可。
【方法感悟】若其他物质的存在对所检验的物质有干扰时,可先将干扰物质转化,再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3.(2015·襄阳)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Na2CO3(或碳酸钠)。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
现象
结论
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
无明显放热现象
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
和
继续
加足量水,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从步骤②
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NaCO3+Ca(OH)2===Ca2CO3↓+2NaOH(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
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2CO3和Ca(OH)2;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NaCl、NaOH、BaCl2。
4.(2016·新疆兵团)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氯化钠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省略不写)。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填化学式)。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
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
她采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7(填“>”“=”或“<”),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5.(2016·河北)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蔗糖燃烧中有氧气参加反应。
方案二:
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小烧杯(或玻璃导管)中有水珠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向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或CO2+Ca(OH)2=CaCO3↓+H2O]。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排净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或防止氧气参加反应)。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
小红发现:
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氢大。
题型之二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1.(2015·随州)实验中学九
(2)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碱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探究。
小颖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部分同学产生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哪些?
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提出猜想】
一、小洁认为溶质只有CaCl2;
二、小冰认为溶质只有CaCl2和Ca(OH)2;
三、小进认为溶质只有CaCl2、HCl和Ca(OH)2;
四、你认为溶质还可能有CaCl2和HCl(或氯化钙和氯化氢)。
【讨论交流】
小冰认为小进的猜想不合理,你认为她的理由是Ca(OH)2和HCl能发生反应[或Ca(OH)2和HCl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1)取烧杯中的溶液1~2mL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NO3)2溶液,无明显变化,则小冰的猜想不成立。
(2)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所用仪器、试剂自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法一
取烧杯中的溶液1-2mL(或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
滴Cu(NO3)2溶液(或K2CO3溶液或CaCO3等)
有气泡冒出
你的猜想成立
方法二
取烧杯中的溶液1-2mL(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活泼金属)Zn(或Mg、Al等)
有气泡冒出
你的猜想成立
方法三
取烧杯中的溶液1-2mL(或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你的猜想成立
【反思评价】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拓展应用】
事实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为了使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你应该向烧杯中的溶液加入过量的CaCO3(或过量的碳酸钙),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2.(2015·黄石)小红、小军、小明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KCl溶液、KOH溶液、K2SO4溶液的滴瓶。
小军发现小红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小红实验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KCl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
溶质成分只有KCl;
猜想Ⅱ:
溶质成分为KCl和KOH;
猜想Ⅲ:
溶质成分为KCl、K2SO4;
猜想Ⅳ:
溶质成分为KCl、KOH和K2SO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小军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取该滴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K2SO4===
BaSO4↓+2KCl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证明猜想Ⅳ成立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
否(填“是”或“否”)。
3.(2016·娄底)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
Ca(OH)2+CO2===CaCO3↓+H2O,对长时间向碱溶液中通入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出问题】一定量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2)通入过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
BaCO3难溶于水。
(4)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NaOH和Na2CO3;
(2)溶质为Na2CO3;
(3)溶质为NaOH和Na2CO3(填化学式);
(4)溶质为NaH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9
该溶液显碱性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
猜想(4)不成立
(3)取步骤
(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
(1)和
(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
(1)是多余的。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
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
(2)同学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教材,发现遇热或压强变小时:
Ca(HCO3)2===CaCO3↓+CO2↑+H2O,纷纷提出,干粉灭火器中用NaHCO3灭火的反应原理与之相似,试写出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
Na2CO3+CO2↑+H2O。
【反思应用】
(1)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心想:
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呢?
请你描述一下:
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回澄清。
(2)老师投影图片——新化县的梅山龙宫,冷水江市的波月洞,涟源市的藏经阁,双峰县的药王洞…宛如人间仙境的美丽溶洞,竟然是文中两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创造!
同学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不决口,纷纷表示“娄底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4.(2016·乐山)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甲:
气体是H2;乙:
气体是SO2;丙:
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1)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SO2。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
(3)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气体中含有H2。
(4)写出D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5.(2016·呼和浩特)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反应完全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
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用品】pH试纸、Zn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假设猜想】猜想一:
硫酸钠;猜想二:
硫酸钠、碳酸氢钠;猜想三:
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现象或结论填空。
实验
方案
A
B
C
D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无气泡产生
试纸变色,对照
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
色沉淀
实验
结论
猜想二错误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
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
分别是:
①方案B中pH试纸浸入溶液中;
②方案D中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硫酸存在。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你还有什么不同类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
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
题型之三 物质变质的探究
1.(2016·恩施)在学习《常见的碱》课题时,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底有一些白色固体物质。
课后同学们对这瓶石灰水是否变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甲同学认为:
石灰水完全变质;
乙同学认为:
石灰水部分变质;
丙同学认为:
石灰水没有变质。
【实验方案】
实验
现象
结论
甲的探究
从试剂瓶中取适量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CO2气体
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甲的猜想正确
乙的探究
实验一:
从试剂瓶中取适量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乙的猜想正确
实验二:
取少量白色固体,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分析与讨论】
大家通过分析和讨论认为:
如果丙同学的猜想也正确,则瓶底的白色固体物质是CaCO3(填化学式),其产生的原因是Ca(OH)2+CO2===CaCO3↓+H2O。
2.(2016·随州)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
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1:
只含NaOH;
猜想2:
只含Na2CO3;
猜想3:
含有NaOH和Na2CO3。
【讨论交流】NaOH可能变质的原因是CO2+2NaOH===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1不成立。
(2)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除尽溶液中的Na2CO3,防止对NaOH检验的干扰;
②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加入Ba(OH)2会生成NaOH[或Ba(OH)2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③下列溶液可用来代替酚酞试液检验猜想3成立的是AD(填字母序号)。
A.CuCl2溶液B.KNO3溶液
C.CaCl2溶液
D.NH4Cl溶液
【实验反思】实验室里,NaOH固体的保存方法是密封保存。
3.(2015·咸宁)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石灰水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和成因分析。
【做出猜想】①可能是CaCO3:
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②可能是Ca(OH)2:
原因是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③还可能是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甲同学取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少量的水、振荡,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于是他得出白色粉末是CaCO3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Ca(OH)2微溶于水。
为了得出较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上述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白色粉末中含有Ca(OH)2
②往上述试管残留的白色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粉末中含有CaCO3
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③是正确的。
【拓展反思】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同学们向实验员提出了保存、使用易变质溶液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ab。
a.密封保存
b.使用前临时配制
c.禁止使用该试剂.
4.(2014·黄石)征得老师同意,爱动脑筋的小亮在实验室对放置已久的Na2SO3的样品成分开展了探究:
【查阅资料】2Na2SO3+O2===2Na2SO4;
BaSO3+2HCl===BaCl2+H2O+SO2↑。
【提出问题】Na2SO3是否变质了呢?
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猜想1:
样品未变质(即:
样品中含有Na2SO3);
猜想2:
样品全部变质(即:
样品中只含Na2SO4);
猜想3:
样品部分变质(即:
样品含中Na2SO3和Na2SO4)。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
现象
结论
①用少量粉末装入试管,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盐酸,并不断振荡
现象A
猜想2不成立
②取步骤①中少量的液体于试
管中,然后,操作Ⅱ
有白色沉淀
猜想1不成立
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2中:
样品中只含Na2SO4(填化学式)。
(2)现象A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味产生。
(3)操作Ⅱ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4)写出操作Ⅱ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Cl2===BaSO4↓+2NaCl。
【反思】根据以上探究:
实验室里亚硫酸钠必须密封保存.为了防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很多,试举一例:
氢氧化钠(填药品名称)。
5.(2016·巴中)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包装上除了表明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外,还提醒了人们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儿童勿碰。
甲、乙两同学想知道刚从食品袋中取出的生石灰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生石灰干燥剂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
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猜想Ⅱ:
含有氧化钙[CaO]、碳酸钙[CaCO3];
猜想Ⅲ:
含有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
【活动与探究】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呈红色。
乙同学实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与反思】
(1)猜想Ⅰ(填“Ⅰ”“Ⅱ”或“Ⅲ”)错误。
(2)甲同学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
CaO+H2O===Ca(OH)2,溶液变红色的原因:
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乙同学检验气体的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是多余的,因为:
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甲、乙最终无法确定该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实验失败,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定量实验来确定,在定量实验时,一定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
称量。
题型之四 物质性质的探究
1.(2015·十堰)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
(1)
(2)
(3)
实验
操作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
或解
释
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a(OH)
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
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
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
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
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
【得出结论】乙同学的猜想中,②(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2.(
2016·南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进行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药品是浓盐酸。
(2)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复习 题型 实验 探究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