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docx
- 文档编号:29313698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12KB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docx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篇一:
高中生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关于作者杨绛和爱人钱钟书还有女儿阿圆的点滴。
老人干净朴素的语言,却无不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地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去的缅怀,以及洞彻生死后的达观,都让人辛酸落泪。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平凡浪漫的爱情,他们经历过战火、疾病、文革还有生离死别,他们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辈子。
“他说:
‘绛,好生过。
’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每读这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
一个陪伴了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这时我想到我的父母,我无法想象他们离开我时我要怎样活过来。
只剩下自己的孤单日子,要怎么振作。
三里河的家,空荡荡的,却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仨的回忆,她一个人该要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呢,又有谁能陪在她身边挽着她的手听她泣说呢。
杨绛很爱阿圆,她是她的骄傲和依靠。
但她永远让她牵肠挂肚。
在梦中,“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钟书说:
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
“三里河?
西石槽?
不,是她自己的家。
”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
她说:
“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
”最后阿圆安心地走了。
白头人送黑头人,作为娘的会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间挣裂,穿出一个大窟窿,刺骨寒风灌进,顿时血肉模糊。
杨绛说阿圆走了她就不用再牵挂了,可越这样想,心却牵扯得越痛。
十月怀胎,倾注一辈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说放下就放下呢。
天下父母都一样。
所以我强迫自己要独立勇敢,要为了爸妈而活,要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自己好就是对父母好。
这才是对父母最有意义、最实际的报恩。
但人们常会说“我要赚大钱,买大房子给爸妈住,带他们环游世界,享受人生。
”我也曾这样想,可这是大错特错!
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谓的“长大了”“有钱了”才能去做。
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辈子去经营的。
譬如,感恩和爱。
然而我们现在可能会说自己还是个小屁孩,给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
但到了“以后”,你又会奔波忙碌于生计、自己的家庭。
而那对还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着你的父母,你还记得他们吗?
当初的诺言呢?
或许你实现了,但那些用人民币搭建的“爱”到底能“抵消”掉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几个呢,它是否已成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伟大藉口呢?
又假如事情进展不顺,你事业未成,父母就已离开了呢?
再假如上天给你开国际玩笑,你还没走入社会就离开父母了呢?
那你不是根本还没尽过孝就扔下可怜的父母独自伤心了吗?
所以说,那个“宏伟的”诺言是多么不现实,多么无赖。
虽说父母都望子成龙,可是实质上他们最望你平安幸福。
他们也不奢求什么豪华富贵,他们只想你能一直像他们曾经爱过你那样爱着他们,记挂着他们。
无论多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他们也还是很想你能陪陪他们。
仅此而已。
不需要钱,只需要一颗真心。
我的爸爸妈妈已经50岁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真的老了。
他们为了我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从不吝啬对我的投资,却不舍得多花钱让自己享受享受。
这么厚重伟大的爱,我要如何才能报答完啊。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们只谈“现在”,珍惜“当下”。
要爱,就从现在开始吧,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
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
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
生死无常。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能紧抓住的就是当下,就是这一刻。
好好珍惜和报答现在还陪在身边的父母吧,那么在离别的日子里,就不会有愧疚,和遗憾。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篇二:
《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
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
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让杨绛不惊感叹:
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
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
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
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
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篇三:
我们仨读后感作文】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
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
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
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
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
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
书中大体也讲过:
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
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
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能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
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
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
杨绛和钱锺书一起,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美好而平静。
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家。
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
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己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可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
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
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心情,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
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不过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角色。
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
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家人在一起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
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
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
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
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间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
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
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天在网上聊天、谈心。
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
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起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
直到最后,这本书终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结局虽然是悲伤的但也可以说是美好的。
我们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作者许多感情在里面,对女儿的思念,对钱锺书的思念。
可是岁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无情地,最后还是把他们拆散了。
我在作者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我还是走出来了,我想在这个梦中,没有人能够走进去,这毕竟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梦……
【篇四:
我们仨读后感】
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浓厚。
钱钟书是我最钟爱最尊敬的大知识分子。
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下来了,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
虽然有些读起来比较费事,但我还是很乐意去翻一翻的。
记得当时的《管锥篇》是我30岁生日时,我让妻子给我买的礼物,至今还在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
我很惊诧于他读书的广博与驳杂,中外知识与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无,信手拈来,全无丝毫的别扭与不适。
以后,凡是有关钱钟书的传记、逸事我都爱看,并且做了很多笔记。
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读书、治学的。
我的书架上还有《钱钟书与西学》、《钱钟书传》等。
因为喜欢钱老,自然“爱屋及乌”:
喜欢他的夫人杨绛的作品。
杨绛老先生怀着深深的眷恋,回味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仨》里,作者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还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相聚。
”其诚挚真切的情感及其单纯朴素与世无争的书香生活令人感动和艳羡。
钱钟书之所以成为大家,与他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仨》里,作者有这样的描写:
钱钟书“不爱活动”,“我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
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去过。
清华校庆日,全校游颐和园。
钟书也游过颐和园,他也游过一次香山,别处都没去过。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
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
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
十九、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图书馆借阅。
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
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
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钱老早在清华大学读书之时,就曾立下“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志向而遍览不已。
看看钱老,人家的读书精神,我们之所以这样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整天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因此钱钟书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学问那样高超了。
在《我们仨》里: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
“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
“不要紧,我会洗。
”
“墨水呀!
”
“墨水也能洗。
”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
“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
“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
我们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
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
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人的能力是这边强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难全”。
可生活中有这样的人:
他们学问也不怎么样,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
这就很可悲了。
这才是真正的书呆子。
可钱钟书不一样,他是我国学术界的“稀有金属”,含金量特别高。
当然,钱钟书先生并不是一个十足的生活“低能”,他会做饭,会做早点: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
……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
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钱老先生还“经常亲自为爹爹炖鸡”。
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钱钟书先生并非“拙手笨脚”,杨绛女士在这个词上加引号是有原因的。
作者写的这本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语极其简练,一些可有可无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进阿园卧房一看究竟”这句话,让我们写非得在“阿园”和“卧房”之间加一个“的”字不可。
类似这样的用法,随处可见。
二是用语平白如话,全是生活用语,丝毫没有大教授书院式的味道。
极其平淡,这可能就是所说的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杨绛文集》,其装帧、印刷、纸张、字体大小及字间距都非常的精良与合适。
一册在手,会忍不住摸索玩味。
表里是一样的认真与严谨,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贯的谨严作风。
钱钟书的文集也是这样的特点。
【篇五: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
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
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
《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
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
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
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
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
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
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着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
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
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
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
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
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
“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
杨女士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
“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
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正是这个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的思索。
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最混乱的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怎样的相濡以沫,怎样的相亲相爱。
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幸福在那里,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
别人说你是幸福的,那是别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吗?
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
看看杨绛钱钟书的风风雨雨吧,但是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在遭受着怎样的苦难,这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我们仨在一起”,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我认同这一点,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
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着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
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
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
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
《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篇六:
读杨绛《我们仨》后感】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
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
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
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
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
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
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
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
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
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
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
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
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
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
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
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
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
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
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
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
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
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
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
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
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
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
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
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
想必没这么简单吧!
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
亲情!
是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们 读后感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