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9309985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9.95KB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docx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
冀教版语文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
11 荒芜了的花园
教材简析: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一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个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
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
文章开头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点题,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今日的荒芜。
重点写了几个人看到花园的凄凉景象,决心整理它回归原貌。
他们细细讨论、不停辩论,文中出现了六次“讨论”和两次“辩论”,“讨论”一词又用了不同的词语去修饰,,“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等等,几个人改造花园的勃勃雄心跃然纸上。
同时前后三次对“青蛙和蟋蟀”的拟人化描写促进了主题的深入,从开始的“满肚欢喜”“停止悲鸣”到最后的“不耐烦、哭丧着脸、慢腾腾、缩回、悲鸣“等反映出人们对他们由开始的渴望行动到后来的无限失望。
文章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结尾呼应开头。
紧紧扣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 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 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一.导入揭题阶段
1.板书课题《荒芜的花园》
2. 你眼中花园是什么样的?
荒芜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
生.花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生.荒芜的花园没有生机。
(师追问:
荒芜何意?
生:
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
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
三、精读感悟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
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2.重点部分预设:
A第六段,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
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生:
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很难过。
师追问:
追慕何意?
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
惋惜什么?
(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三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
师总结:
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品读:
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B.第七段,一个人叹气道:
“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
”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
“不!
决不!
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
生:
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
“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
”这是什么句式?
有什么作用?
生:
反问句。
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
其他人是如何响应的?
生读:
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
“不!
决不!
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
师评价引导朗读:
1.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
谁再来读读?
2.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师总结:
那么,花园来客们究竟做了什么?
C.第八段到第十八段,
生:
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师追问:
他们是如何讨论的?
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讨论”,两次“辩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
结果如何?
生:
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师:
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滑稽。
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
更能吸引读者。
生:
有讽刺的意味。
师:
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生读。
生表演。
师总结: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群空谈者的滑稽表现,我们在读中感受到了这种独特写作方式的魅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模仿运用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A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B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
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
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A 一个人叹气道:
“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
“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
“不!
决不!
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
B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
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
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
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
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师总结:
对比的写作手法本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
使我们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
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
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将是一无所获
课堂练习:
这是一群 的人。
允许学生多角度看,多角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课后向生活延伸: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向大家推荐《伊索寓言》,希望大家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或是取之于身旁的智慧火花试着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12 瘸蝉
【知识能力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苏格拉底的情感。
4.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多媒体的展示体会蝉蜕变过程的痛苦。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品词悟句体会苏格拉底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明白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悲剧,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苏格拉底,以及关于蝉和蝉的蜕变等知识。
2. 课件:
蝉蜕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出示插图:
同学们对图片上的这个人不陌生吧?
他是谁?
生答。
对于苏格拉底,你们都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苏格拉底演绎的一个西方版的《拔苗助长》故事《瘸蝉》
板书课题:
12《瘸蝉》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检查预习
(1) 小组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小组长负责把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多读几遍再往下进行。
(2) 小组纠错。
(小组长把纠错本上的字领读几遍,再让其他同学自己读读。
)
(3)全班纠错。
(4) 随机抽查。
师适时点拨:
笨拙 剃骨 塑料 蜕变
2、通读全文。
按自然段轮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需要纠正的地方,及时纠错。
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叙事类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是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
师板书:
幼虫(丑陋)(处理陋的笔顺)
痛苦 煎熬 帮助
蝉(美丽) 瘸蝉
2、那么《瘸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呢?
生答。
二、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瘸蝉》这篇课文,回忆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
生答。
三、 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过渡:
苏格拉底帮助蜕变中蝉脱壳,但是却给这只蝉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亲手制造了一场悲剧。
出示中心问题:
读读 想想 说说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蝉,他是怎样帮助的?
结果如何?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体会着读一读。
1、生自读自悟。
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苏格拉底究竟为什么要帮助蝉?
生抓住文中有关的词语,句子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幻灯出示:
是刀在剥皮吗?
是火在烧身吗?
是剑在剔骨吗?
是针在穿心吗?
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得跟着战栗起来。
刀剥皮,火烧身,剑剃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当苏格拉底看到蝉蜕变时的痛苦,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一系列让人难以忍受的场景。
蝉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啊,这对他的内心带来多大的震撼阿!
引导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蝉的蜕变带给苏格拉底巨大的震撼,他的内心如同蜕变的蝉一样正饱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与痛苦,指导朗读。
(2)、苏格拉底是如何帮助的?
幻灯出示:
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 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指导学生朗读:
同学们,看看苏格拉底帮助蝉蜕皮的时候一系列的动作,想想看,当你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来?
生答。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出苏格拉底动作的慢,轻柔,小心。
生练习动词填空。
(3)帮助的结果
a、苏格拉底以极其轻柔、小心翼翼的动作来帮助蝉蜕壳的,可是结果怎么样?
生答。
b、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生答。
c、这只蝉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三、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1、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看到那些真正的蝉,再看看笼子中的这只瘸蝉,你会怎么想?
2、读了这个故事,想想我们身边的生活,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
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回顾全文。
现在就让我们来弥补一下苏格拉底的遗憾,再来感受一次让生命化蛹为蝉。
课件展示蝉蜕变的过程。
五、课外拓展。
1、 师:
丑陋的幼虫变成了美丽的蝉,他们飞出了笼子,飞进了绿阴,欢快的唱起来,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只瘸蝉,那只缩着翅膀瘸着腿走路的蝉,面对好心的苏格拉底,面对拥有美丽翅膀的同伴们,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
我就是那只瘸蝉,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
我就是苏格拉底,我想对瘸蝉说--------------------------
我想对有着美丽翅膀的蝉说--------------
我想对成长中的所有声明说--------------
2、练笔:
(1) 给文章叙写故事。
(2)以“我想对----说”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
3、推荐文章: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放手的爱》《自然之道》
13*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课后生字。
2、 理解“瘦骨嶙峋、筋疲力尽、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阅读课文,体会格拉夫的良苦用心。
4、理解探险队员走出丛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讲四个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文章思路明晰,情节引人入胜。
在故事中,箱子是灵魂,使线索,它贯穿始终。
文章一开始便设置悬念,格拉夫与四个人永别时留下一只神秘的木箱,要求他们做出承诺——把箱子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样他们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为了实现对格拉夫的承诺,这支神秘的木箱成为四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纽带。
正是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他们团结协作,历尽艰辛,才使探险队最终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获得了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
而箱子里装的是一文不值的石头。
文中的格拉夫可以说是爱心和智慧的化身,当自己生命垂危时想到的是四位伴侣的生命,他又一次及其巧妙的用一个可以实现的希望鼓励他们前进,使他们冲出逆境,走出噩梦,获得新生。
箱子是智慧的具体物象,如果没有箱子,就没有四个人共同的诺言,就没有四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没有四个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没有四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更没有四个人重获新生的希望。
“它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牵制:
本课指箱子拖住他们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因为他们答应过格拉夫一定要互相换班每次两人,把箱子安全送到目的地。
鞭策:
鞭打,用策赶马,比喻严格督促使进步。
本课指箱子督促他们努力前行,以实现诺言。
“策”,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丛林中艰难行进的四个人,“蹒跚的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等词刻画出了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反映了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
“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前行,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这里把箱子比做“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写出了箱子在他们旅途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无比密切的关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继续阅读,便会看到故事的来龙去脉。
随着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逐步了解,读者的内心便会升腾起对四个人的敬重之情,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一、故事发生的环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前可让学生搜集阅读一些有关探险的资料或小故事,对探险有个初步了解。
二、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交箱子——做承诺——艰难跋涉——走出丛林”的行文线索。
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条理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默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
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提倡在书的空白处旁注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1、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格拉夫在临终时留下一只神秘的箱子,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在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便会明白,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靠自己的智慧,把四个人聚在一起,正是这支充满智慧的箱子,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着他们的精神,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得以生还。
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写了格拉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第四自然段是对格拉夫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格拉夫的内心世界,感受其高尚品质,要读出坚定、期待、命令的语气。
2、感悟四个人的信守诺言、团结协作。
抓住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对“四个人”和“一只箱子”简要而深刻的描述,通过“蹒跚、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感受四个人处境危险,且近乎于绝境。
读“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负担又是鞭策,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第七自然段描写了他们濒临崩溃时的心理,“在他们的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出现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对丛林和死亡的恐惧,甚至对同伴的怀疑。
”这段话展示了四个人在极度疲劳、极度危险时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可用课件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这四个人此时的种种复杂心情。
“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的拴在一起。
”直到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文中对四个人在艰难的行进中所克服的困难描写不多,可以启发学生想想:
他们在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这样,学生在想象中能更深刻的体会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合作的高尚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活着走出丛林,是因为“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和“共同承担的一项义务”。
这便是格拉夫赠送给他们的礼物。
第十九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上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他们的可贵品质。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
还有什么?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
四、本课生字不多,但读写都有难度。
“渍”读zì,不要读成zé;“怔”读zhèng,“嶙峋”是形声字,要读准字音,尤其是“嶙”字右半部分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对、写好。
“噩”字很有特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课文中一些词语不好理解,可以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嶙峋:
形容人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也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如怪石嶙峋。
噩梦:
噩,凶恶惊人的;噩梦指可怕的梦。
本课比喻四个人的处境危险。
溘然长逝:
溘kè,忽然,突然。
长逝,一去不回来,指死亡。
溘然长逝意思是突然离世。
五、开展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课外阅读有关信守诺言、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文章。
14 白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积累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揣摩文章线索(明线与暗线)。
4.清楚课后第二题三句话的含义。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学生树立“奉献祖国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一铺垫。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
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3、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4、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5、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6、走入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及表情前后的变化,谈感受,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
(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
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
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小学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十 教案 第三 单元